氣功練習可健脾養胃
養生導讀:近年來,養生已經成為一個熱門的話題,氣功養生是中老年人頗為喜愛的一項運動,在練習氣功的時候,人體氣血通過遍佈全身的經絡系統而運輸通達於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及皮肉筋脈等組織器官,以此維持人體的各項生理功能活動。那麼,下面小編來詳細說說氣功如何做到健脾養胃之功效。
身體就會因氣血不足而帶來各病變。所以,中醫有云:“脾胃壯,五臟六腑皆壯:脾胃壯,百病不侵。”歷代中醫師及中醫養生界都把保健人體脾胃放在至關重要的位置上。
健身氣功對人體脾胃功能的鍛煉與保健,是通過有關功法的呼吸吐納、形體動作和心理調節(調身、調息和調心)三者有機結合而作用於脾臟胃腑及其經絡穴位,從而收到保健脾胃的效果。其功法與功理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通過穴位傳導感應與呼吸吐納相鮚合,激發丹田元氣,起到促進脾胃功能的作用
1、能激發丹田之氣的相關功法。健身氣功·八段錦中的“預備勢”,其功法要求是自然站立,兩手掌與臍同高,掌心向內台抱於腹約15公分,舌抵上顎,氣沉丹田,調患6-9次。
在“收勢”中,功法要求是兩臂屈肘,兩掌相疊置於丹田處,目視前方,體態安詳,週身放鬆,呼吸自然,氣沉丹田。此兩功法能激發丹田元氣。
2、激發丹田元氣功法之功理。兩手掌勞宮穴與丹田氣海穴及關元穴傳導感應,能激發丹田元氣,提高脾胃功能。人體穴位(又名腧穴),是臟腑經絡之氣輸注於體表的部位,也是經絡功能變化的反應點。穴位與臟腑經絡有著密切的聯繫,它既是臟腑經絡病變的反應點。
又是臟腑經絡疾病的治療點。氣海穴位於人體任脈上,腹部臍下一寸五分。是人體三保健穴位之一。醫著((采艾編》說:“氣海,生氣之海。凡百病以為主。”中醫針灸學中,針灸氣海,能通治脾胃病、腎功能病及婦科病。關元穴也是人體三大保健穴位之一,位於任脈上。
臍下三寸。醫著《甲乙經》說:“關元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是人生之關要。真元之所存。”針灸學上,針灸關元穴。能通治人體之氣病、血病、腎功能病及婦科病。《扁鵲心書》記載:“每夏秋之交,即灼關元千壯,久久不畏寒暑。”
手掌正中動脈處的勞宮穴是人體手厥陰心包經之滎火穴。醫著《爾雅適話》指其是:“臣使之官。代心主之官行政而勞。”《學名選釋》則說:“心包為心之外衛,性屬相火。一勞宮者,意指位當手心神所居之宮闕。”
勞宮穴是代君主之官的心臟行政的大臣,對心靈的感應及人體經絡之氣的傳導感應比較敏捷,氣功界稱其為氣口。因人體經絡有感應傳導功能。“所謂感應傳導。是指經絡系統對於針刺(或其它刺激)感覺,有傳遞通導作用。又叫‘經絡感傳現象’。”健身氣功·八段錦的“預備勢”和“收勢”兩功法,雙手勞宮穴對著腹部氣海穴與關元穴,引發了腹部穴位的經絡傳導感應,激發起丹田之氣(丹田是指肚臍至關元穴的位置)。丹田之氣即中醫學所指的“元氣”。 “元氣是人體諸氣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氣。
元氣來源於腎,由先天之精化生而來,藏於臍下三寸的丹田。一元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始動力。一元氣愈充沛。臟腑器官功能愈強健。”由此可見。丹田之氣即是元氣。元氣對臟腑功能的發揮十分重要。再加上氣沉丹田的腹式呼吸法,吸入的氧氣比自然呼吸法所吸入的氧氣要。
促進了脾胃經絡的氣血循環。以及舌抵上顎,即氣功界所稱的溝通任督二脈, “督脈乃陽脈之海”、 “任脈是陰脈之海”,任、督二脈的溝通,使丹田之元氣加充盈和流暢。因此,起到了促進了脾胃生理功能的作用。
(2)通過形體動作,刺激人體經絡,起到疏通脾胃經絡的作用
1、關於脾胃經絡。中醫經絡學說認為:經絡(即經脈}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表裡、上下、內外,調節體內各部分功能活動的通道,是人體特有的組織結構和聯絡系統。人之足太陰脾經起於足大趾內側端。沿大趾內側上行內踝。
沿下肢內側至腹部,挾臍四寸上行抵胸。再斜側下返抵脅下六寸而止。足陽明胃經劉起於眼眶下緣,下循鼻外穿過面頰部。一支脈經耳前至頭頂額顱,另一支脈從面額沿喉嚨側至肩甲缺盆,直下經乳頭至腹部距中線二寸下行,再沿下肢外側前緣抵足跗。
進入第二足趾外側端而止。疏通脾胃經絡對促進脾胃的功能十分重要。《黃帝內經·靈樞·經脈》指出:“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2、能疏通脾胃經絡的相關功法。健身氣功·八段錦中的“調理脾胃需單舉”,一掌上托,一掌下按。肘關節微屈。力達掌根。再如健身氣功·易筋經中的“九鬼拔馬刀勢”,展臂擴胸後,一手在上。
於頭後方以掌心掩耳,一手在下,以手背貼於脊柱,上手內合。手上推。且身體側轉目視後腳跟。兩功法能疏通脾胃經絡。
3、疏通脾胃經絡功法之功理。健身氣功·八段錦的“調理脾胃需單舉”及健身氣功·易筋經的“九鬼拔馬刀勢”。通過形體動作的托按、拉伸、展體、內合、扭腰等,對應拉伸了人體的脾經和胃經。
使脾胃經絡一鬆一緊。一張一弛,這就疏通了脾胃經絡,促進了經絡內的氣血循環,從而促進人體的脾胃功能。正如東漢名醫華佗所說:“動搖則谷氣得銷。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戶樞。終不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