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你的寶寶學會認錯
導讀:很多父母都有一個困惑,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那麼難管教,明明犯了錯,叫讓他們認錯真難啊。他們的小腦袋裡想出的借口和理由讓你又好氣又好笑。每個父母都愛孩子,但在管教方面,父母只有愛心是不夠的,還需要一些管教技巧。尤其是當孩子有錯誤的行為產生時,父母要在第一時間教導孩子正確的行為及勇於認錯,讓孩子在小的時候就養成好的行為習慣,而讓此好的習慣變成自然。
越來越多的父母抱怨,怎麼現在的孩子那麼難管教,孩子明明犯了錯,叫讓他們認錯真難啊,他們總是先找各種各樣的理山為自己的錯誤開脫。有些時候,他們的理由能讓你無言以對,或者讓你啼笑皆非拿他沒辦法。
一般來說,幼兒缺乏判斷是非的能力,道德觀念也很薄弱,無論是好行為的養成,還是壞行為的修止,都需要父母耐心教導。現代兒童一般都以“自我”為中心,比較有自主性,順從性減低、責任感減弱、節儉意識衰退、好奇心卻增強,這將導致孩子常犯一些與之相應的錯誤,如打人、咬人、搶玩具、撕書、亂扔玩具、亂塗亂畫、食物咬一口就扔掉等等,但是孩子卻不知道這些是錯誤的行為,當家長給他們指出時,他們不會輕易認錯,而是強調一大堆理由。
現代的父母跟過去父母一樣有愛心,但是在管教方面,卻常常覺得比過去父母更艱難,因為,如果父母光有愛心是不夠的,還需要一些管教技巧。當孩子出現錯誤的行為時,父母要在第一時間教導孩子認識錯誤,並改正孩子錯誤的行為,使孩子成為有良好行為習慣的好孩子。
案例1
情境再現:
媽媽:陽陽,你為什麼打玫玫?
陽陽:因為玫玫先咬了我。
媽媽:玫玫你為什麼咬人?
玫玫:誰讓陽陽搶走我玩具的,所以我就要咬他。
原因分析:
孩子的不良行為往往是通過模仿學來的。比如陽陽搶了玫玫玩具,因此玫玫咬了他,而他再打玫玫。這種“示範”學習的行為,會在孩子之間一再發生。
家有妙招:
1.孩子之間為了玩相同的玩具,推打、爭搶是常有的事,因此家長在處理時,需先看孩子雙方是否有人受傷,如果有,須先護理孩子的身體。
2.如果爭搶玩具是發生在幼兒園(或公共場所),就要讓孩子知道玩具不是任何一方的,而是大家的,不能獨佔也不能想要玩就玩,如果別人已先拿,那另外一方則需學習等待,否則老師會全部收回,不讓任何人玩;如果爭搶玩具發生在家裡,就要讓主人一方的孩子懂得,小夥伴是邀請來的小客人,主人應該熱情招待客人。
3.不管任何理由只要打人或咬人就是不對的行為,都要批評懲罰。
4.讓孩子自己決定要如何懲罰,如果孩子想不出來,父母可以提出3種方案讓孩子自己選擇。
如,A.取消玩玩具的資格;B.兩人分開玩不同的玩具;C.站在鏡子面前反省5分鐘。
5.當孩子已經確定處罰方式時,父母要讓雙方大聲互說:“對不起。”最好彼此握握手還是好朋友。
案例2
情景再現
老師:平平,你為什麼把好好的一本書撕破?
平平:我不喜歡書中的老巫婆。
老師:不喜歡你可以不看,但不可以撕書啊。
平平:沒關係的。明天我叫媽媽買一本新書還你。
原因分析:
父母有求必應。
可能平平以往的經驗是,自己撕破書時,父母會幫忙將書粘
好或再新買一本,父母的有求必應,讓平平以為父母是萬能的。
家有妙招:
1.當孩子有撕書的行為出現,父母先要瞭解孩子是不小心撕破還是故意撕破的。
2.教導孩子物權的觀念,讓他知道幼兒園的物品是公家的,不可以破壞公物。
3.讓孩子自己把撕破的書用膠帶粘貼起來,老師可從旁指導。
4.取消孩子半天看書的資格。
5.和孩子的父母溝通,希望在家裡和在幼兒園的處理方式一致。
案例3
情境再現
童童,你為什麼亂丟積木?
童童:因為我不想玩積木,我要玩拼圖。
爸爸:那要先把積木收好後,再拿出拼圖玩啊。
童童:我不。我奶奶會收好的。我放好積木,奶奶就沒事做了。
原因分析:
家人過度保護和照料。
可想而知,每次童童把玩過的玩具推開,又拿出別的玩具玩時,奶奶都會跟在後面收拾。因此,童童根本沒有機會學習自我管理的技能。這樣的情況常發生在父母過度照料的家庭中,比如孩子上幼兒園忘記帶書包,就哭著怪媽媽沒拿他的書包等等。
家有妙招:
1.讓孩子知道自己玩的玩具自己要負責收好,收好之後再拿另外一樣玩具。
2.如果孩子堅持不肯收玩具,父母可以暫停他玩的權利,讓孩子坐在旁邊看別的小朋友玩。
3.和父母溝通,把收拾玩具的機會讓給孩子。
案例4
情景再現
奶奶:貝貝,你怎麼可以在家裡的牆上、櫃子上亂塗亂畫啊?
貝貝:媽媽說我想畫在哪兒都可以。因為我是小天才小畫家。
原因分析:
父母沒有告知行為標準。
顯然,貝貝這樣的行為在家裡是被允許的,所以貝貝理所應當地認為他可以在任何地方塗鴉。生活中,許多父母不但沒有告知孩子正確的塗鴉地方,還以為這樣的教養方式是“民主”的。
家有妙招
1.讓孩子知道牆壁、桌子、櫃子等地方不是畫畫的地方,如果想畫畫可以向父母要求拿紙或者畫在專門的圖畫本上。
2.讓孩子自己把牆壁刷乾淨,自己把桌子擦乾淨,父母從旁協助。
3.和孩子溝通,告訴孩子允許塗鴉的範圍及場所。
案例5
情景再現
外婆:小東,你怎麼每塊餅乾咬一口就丟掉啊?
小東:嗚……
外婆:你說說看,為什麼這麼做?
小東:嗚……(繼續哭)
外婆:(自言自語)咬了一口就扔,多可惜(自己撿起來吃了)。
原因分析
沒有教會孩子懂得珍惜。
當小東出現浪費物品的行為時,父母並沒有教育孩子什麼是浪費,日常生活中,孩子也從未體驗過什麼是節約、什麼叫不珍惜。家長總認為孩子不吃就算了,也不值幾個錢,有些父母會撿起來吃,有的乾脆把孩子咬了一口就不吃的食品丟掉。
家有妙招
1.讓孩子知道愛惜食物的重要,同時感恩農民種糧和工人製作食品的辛苦。
2.用故事告訴孩子,世界上許多地方的小朋友還缺少食物,吃不上零食。
3.讓孩子知道不好吃的餅乾可以不吃,但不能咬一口就丟。
4.全家達成共識,不要幫孩子收拾殘局。即使孩子想吃,也不要一次給他太多。
5.對孩子進行理財教育,讓他懂得父母賺錢的辛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