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菜、罵中秋 各地中秋節習俗大盤點
養生導讀:對於中秋節習俗,相信不少人只知道吃月餅、賞月,其實沒那麼簡單,對於中秋節怎麼過,全國各地有不同的風俗習慣,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中秋節的習俗,看看這些有趣的習俗是不是讓你歎為觀止!
中秋節習俗大盤點
1、吃月餅
賞月和吃月餅已經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了,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電信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托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2、民間拜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3、玩花燈
中秋節,有許多的遊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過節要玩燈。當然,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花燈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綵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讚歎。
4、偷吃
在湖南省與貴州省交界的懷化地區,流傳“偷吃”風俗。每到中秋這天,家家大門、後門都半掩半開;平時,鄉親們對小偷深惡痛絕,可這天,明知“小偷”進了屋,全家都裝聾作啞,視而不見,且為“小偷”準備豐盛的瓜果、月餅等,“偷吃”越多越高興。
5、罵中秋
在廣西壯族地區,有一個非常怪的中秋習俗,叫做“罵中秋”。相傳古代有位美麗的姑娘,不喜歡虛假的甜言蜜語,偏偏喜歡尖刻辛辣的罵語。有個青年人在中秋之夜,當眾痛罵偷了姑娘甘蔗的人,而被姑娘愛上。姑娘嫁給了他。從此,當地形成一種青年人以惡作劇引人發罵的風俗。當地風俗認為中秋之夜被罵得越多,就越長壽。因而形成一個不是以歡歌曼舞,而是以罵不絕耳為主要內容的奇特節日情景。
6、偷菜求郎
在台灣中秋之夜,流傳著一種有趣的“偷菜求郎”習俗。中秋之夜,姑娘們踏著月光,往別人家菜圃中偷摘大蔥及蔬菜,摘到後便預示其能遇到如意郎君。因此,民間有“偷著蔥,嫁好夫,偷著菜,嫁好婿”的諺語。
7、走月
中秋節之夜還有一大特色賞月活動叫“走月”。皎潔的月光下,人們衣著華美,三五結伴,或遊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都是遊人“走月”時的賞月勝地;而解放後建的莫愁湖公園之抱月樓,則成了市民賞月的新景點。舊時南京人“走月”還有一種特殊的祈盼之舉:凡沒生兒子的已婚婦女,要去游夫子廟,隨後再跨過一座橋,相傳即可有“夢熊之喜”(意生男孩)。
8、燃燈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之美景,然而對此人們並未滿足,於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在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9、偷瓜送子
貴州省不少地方,流行“偷瓜送子”習俗。要是誰家不生小孩,村裡好心的小伙便在中秋這天趁著明亮的月光,來到地裡,偷摘一個大冬瓜,刻畫出小孩的模樣,再把準備好的小孩衣服套上,用竹籃裝好後敲鑼打鼓抬到這戶人家,受瓜人在招待客人後,將瓜放在床上與妻伴睡一夜,第二天將冬瓜煮熟進食,要是以後懷了孕,受瓜人得好好感謝這群小伙。
10、聽香
聽香是古代流傳在台灣地區的中秋習俗。古時想得到佳偶的少女,先在家中神明前燒香祭拜,訴說心事,祈求神明指示聽香的方向,然後依指示方向在路上無意間或偷聽到的第一句話,牢記在心,回家再擲茭,判斷來解釋所占卜事情的吉凶。例如卜占終身大事,而聽到的話是吃甜餅或花開、月圓,就表示吉兆,喜事近了。
11、燒斗香
江蘇省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上月宮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紮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則習慣以桂花蜜酒佐食。
12、舞火龍
舞火龍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曆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紮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很是熱鬧。
13、拜天公
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於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14、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15、吃芋頭
芋頭是美味時令小吃,由於蝗蟲不食的特點,自古便有“平時菜蔬,荒年糧”的美譽。廣東有些地方過中秋節時,要吃芋頭。此時家家都要煨一鍋芋頭,閤家團聚,一邊賞月,一邊齊享芋香之美味。中秋食芋,還有不信邪之意。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
16、玩兔兒爺
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後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製作也日趨精緻,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不一而足。
17、燒塔
中秋夜燒塔在江西吉安地區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占塔高的1/4,然後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穀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民間還有賽燒塔規例,誰把瓦塔燒得全座紅透則勝,不及的或在燃燒過程倒塌的則負,勝的由主持人發給彩旗、獎金或獎品。據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於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
18、搶瓜
浙江省山區流行“搶瓜”習俗。青年和孩子們分別在白天或晚上舉行搶瓜比賽,看誰最先搶到瓜。勝者,意味幸福吉祥,還可得到獎勵。
19、拋帕招親
在我國福建一些地區,中秋之夜有“拋帕招親”的習俗。一般是於廣場中搭一彩台,佈置成月宮景狀,設玉兔、桂樹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將一些繡著不同花色的手帕向台下拋去,如有人接到的手帕與“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台領獎。有些未婚的小伙在交還手帕時,若“嫦娥”喜歡,則可交友往來,情投意合者便可喜結良緣。
20、賞桂花、飲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佳節的一種美的享受。桂花,十里飄香,沁人肺腑,古人讚云:“雖無艷態驚群目,卻有清香壓九秋”。
標籤:【元宵節的來歷】、【元宵節的由來】、【元宵節燈謎】、【中秋節吃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