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 | 養生知識網

 



小滿時節善養生 養陰祛暑多吃小麥製品

 小滿時節善養生 養陰祛暑多吃小麥製品
 編者按:“小滿”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八個節氣,此時太陽黃經為60度。“斗指甲為小滿,萬物長於此少得盈滿,麥至此方小滿而未全熟,故名也。”今年的5月21日為“小滿”,各地陸續進入夏季,氣溫增高,同時雨水增多,民間諺語有“小滿小滿、江滿河滿”之說。本期內容將從小滿時期人體機理變化、疾病預防、飲食運動調護等方面介紹小滿節氣的中醫養生...



小滿節氣遵循的三個養生原則

 小滿節氣遵循的三個養生原則
 導讀:小滿節氣的到來往往預示著夏季的悶熱、潮濕天氣即將來臨。所以,在小滿節氣的養生中要做好“防熱防濕”的準備,要注意哪些問題、遵循哪些基本的原則呢?下面就從中醫養生角度介紹一下小滿養生三原則: 原則一:清熱利濕、生津止渴。 因人體在夏天津液消耗較多,所以夏天應注意清熱生津止渴,並且因這一時期暑濕並重,所以應在日常多注意清熱利濕、清暑化濕。中醫認為,長夏在五臟中歸...



谷雨養生健脾除濕是首選

 谷雨養生健脾除濕是首選
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說,潮濕的環境會對人體產生一些不適的影響。專家建議:谷雨時節養生最適宜健脾除濕。 此外,谷雨節氣過後,氣溫逐漸升高,雨量開始增多,人們普遍容易出現胃口不佳、身體困重不爽、關節肌肉酸重等情況,這個時節也是各類關節疾病的誘發期。中醫專家提醒:谷雨節氣以後是神經痛的發病期,如坐骨神經痛、三叉神經痛等等,有這種病症的人要注意保養,一旦發病可根據不同的病因,對症治療。...



中醫養生 春季治療「春火」的五大食療秘方

 中醫養生 春季治療「春火」的五大食療秘方
春季氣候多變,是身體各臟器“火症”的多發季節,春季很容易出現口乾舌燥,牙齦腫痛、口腔潰瘍疼痛等“上火”症狀。如何通過飲食來消除“上火”來看看中醫養生 春季治療“春火”的五大食療秘方。   妙招一:蓮子湯去心火 心火:中醫認為心是君主之官,是人體的主宰,而心火則是溫暖全身的主要熱量內源。常用黃連、蓮子心等藥物清心瀉火。 【表現症狀】:分虛...



二十四節氣之立冬養生篇

 二十四節氣之立冬養生篇
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氣,又是人們進補的最佳時期。立冬單從字面上可解釋為: “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意味著冬季的來臨。早在《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確立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這八個節氣。這是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八個節氣,它清晰準確地標誌了四季轉換的過程。     立冬,作為冬季的第一節氣,於每年的11月8日前後...



中醫解讀 春季山楂營養又防癌的妙用

 中醫解讀 春季山楂營養又防癌的妙用
中醫養生的食療效果俱佳,一年一度的糖球會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糖球會期間,雖然冰糖葫蘆攤上的香蕉 、橘子 、蘋果、獼猴桃還有芝麻、瓜子 、腰果等都裹在晶瑩剔透的糖稀里一起爭奇鬥艷,可最受人們待見的還是看起來紅艷可愛、吃起來酸甜可口的山楂。山楂究竟好在哪裡,中醫為你解讀 春季山楂營養又防癌的妙用。   學名:山楂 別名:山裡紅、胭脂果 形象:外觀滾圓,紅似瑪瑙 性格:酸甜可口—&...



二十四節氣之大雪養生篇

 二十四節氣之大雪養生篇
《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十一月節,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這裡十一月是指農曆),這是古人對大雪的解釋。大雪節氣常在十二月七日前後到來,此時我國黃河流域一帶漸有積雪,北方則呈現萬里雪飄的迷人景觀。有句農諺:“大雪冬至雪花飛,搞好副業多積肥”,人們盼著在大雪節氣中看到“瑞雪兆豐年”的好兆頭,可見大雪節氣的到來,預示著來年的吉祥與否。    ...



小滿如何做好中醫養生保健

 小滿如何做好中醫養生保健
健脾利濕 夏季悶熱潮濕,過濕對脾不利,因此日常飲食中應適當多食甘涼或甘寒。但應注意,因苦味食物能瀉能燥能堅,所以不宜多食。“小滿”之際氣溫明顯增高,雨量增多,但早晚仍較涼,晝夜溫差較大,尤其是降雨後氣溫下降更明顯,如若貪涼臥睡必將引發風濕症、濕性皮膚病等疾病。又因人體在夏天津液消耗較多,應注意清熱生津止渴;且這一時期暑濕並重,所以應在起居方面注意適時添加衣服,尤其是...



立秋+三伏 如何「健康」貼秋膘

 立秋+三伏 如何「健康」貼秋膘
今年的立秋日和三伏日連在了一起。立秋後天氣濕熱,最易困脾。因此,立秋時節要保養好脾胃,謹慎“貼秋膘”。 2010年立秋和伏天準確時間 2010年立秋準確時間: 關於今年立秋的時間,社會上流傳著兩個版本,有的說是8月7日立秋,有的說是8月8日立秋。天文專家表示,根據新近出版的《中國天文年歷》,今年立秋的準確時間為8月7日22時49分。 2010年伏天時間: 頭伏:7月19日——7月28日 ...



處暑氣節:祛暑防燥更重要

 處暑氣節:祛暑防燥更重要
 處暑(公歷8月23日,農曆六月三十)已過,日夜溫差將逐漸增大,但白天氣溫仍較高。養生專家指出,處暑時節後的養生重點是預防“秋燥”。“秋燥症”主要表現為皮膚乾澀粗糙,鼻腔乾燥疼痛或口燥咽干、大便干結等,需要及時採取預防措施,以免發展為疾病。但同時專家也提醒,處暑後本市天氣依然悶熱,防暑祛濕仍然很重要。 秋燥易傷津虧陰 中醫學認為,秋季是多事之秋,氣候處於&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