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探索 | 養生知識網

 

A-A+

衰老探索

2022年01月07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7 ℃ 次

衰老探索

衰老是死亡的前奏。要想實現長壽,“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必須對衰老之謎進行全面、深刻、認真的探索,找出衰老的根本原因,實現抗衰老、推遲衰老的目標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正如美國國立老年研究所所長格留利其所說:“迄今為止,我們最大的努力在於要對衰老過程有更好的瞭解,但是這種努力將不可避免地產生一些新技術,這些技術必能大大延長人的平均壽命,或者也會明顯地延長人的自然壽命。” 

儘管人們都不想衰老,但衰老是生命的一種現象,是生物發展的普遍規律。人的生命不能永世長存,一切生物個體都會逐漸老化--衰老直到死亡。由此看來,每個人遲早是要衰老的,也可以說,衰老是不可避免的,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儘管衰老不可抗拒,但事實上人們衰老的早晚有很大不同,正如《黃帝內經》裡所說的,有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而有的人卻能“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原因究竟何在呢?可見,對衰老的探索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衰老與早衰

衰老是生命發展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一般是指50~60歲以後。國外將40~60歲,稱為漸衰期,60~74歲為近老年期,75~89歲為老年期,90歲以上就是長壽者。我國一般認為,50~65歲為老年初期或稱初老階段,65歲以上為老年階段,80歲以上為高齡階段。當然,由於人的體質情況和平均壽命不同,單憑年齡來劃分衰老分期,是不夠科學的,還應結合衰老的特徵來劃分衰老分期,這樣才比較靈活、實際。事實上人體的衰老是一個逐漸發生的過程,不但不同的人衰老開始的年齡各不相同,而且同一個人各個器官結構和功能退化的年齡也不一致。一個人按出生後個體生存時間來計算的年齡稱作“時序年齡”或“年代年齡”,“年歷年齡”。其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與一般人狀況相當的年齡稱作“生物學年齡”。生物學年齡又可再分為生理學年齡與解剖學年齡。部分人的時序年齡與生物學年齡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可以為5~10歲,甚至更大。也就是說,衰老可能提早,也可能推遲。起伏在時序年齡臨界線上的生物學年齡存在著極為普遍的個體差異。國際上對什麼叫衰老,至今還沒有統一的定義,其中一種比較通俗易懂而又比較切合實際的說法是:“衰老,乃是指機體各器官功能普遍的、逐漸的降低的過程”。亦有人認為,衰老是一種多環節的生物學過程,是機體在退化時期功能下降和紊亂的綜合表現。如一個老年人與青年人相比,其最重要的差別就是各器官功能的普遍降低。舉例說,如果將一個年為20歲的青年的器官功能定為100%,那麼,一個年為70歲的老年人,其腦血流量約減少20%,心臟射血量約減少30%,肺活量約減少40%。可見,衰老不是一兩個器官,而是包括全身幾乎所有的器官,這也是和患後器官功能降低所不同的情況。例如有人患肝炎時,他的肝功能會降低,但其他器官功能的損害並不明顯。而人在衰老時,器官功能的降低卻幾乎涉及全身所有的器官。
衰老有兩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是正常情況下出現的生理性衰老;另一種是疾病引起的理性衰老。生理性衰老是生命過程的必然結局,理性衰老則可結合防病加以控制。病理性衰老,有人稱之為早衰。所謂早衰,是指生命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疾病,從外部侵襲引起形態和功能發生變化,提前出現身體臟器的退行性改變,生命在其途中發生夭折。
現有的研究證明,動物(包括人類)衰老的速度,與其壽命的長短有著密切的關係。一般來說,衰老的速度越快,壽命便越短;衰老的速度越慢,壽命便越長。舉例來說,鼠類的衰老速度大約比人類快30倍左右,可以認為,人類壽命比鼠類大約長30倍。研究人員在對老年人進行衰老速度的測定時,也發現長壽者的衰老速度參數要比一般的人好。這就啟示我們,衰老速度較慢,可能正是這些人獲得長壽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既然衰老速度的快慢極大地影響人類的壽命,那麼對人類衰老速度的測定就顯得比較重要了。對人類衰老速度的測定,主要是通過測定一些器官的功能,取得必要的數據。國外學者測定人類衰老速度的項目,有多至數百種的,但一般多為十來個到二十來個項目。例如美國巴爾的摩老年學中心,測定人類衰老速度的項目共24個。其中主要的是下列項目:一秒鐘用力呼氣量;收縮壓;血紅蛋白量;血清白蛋白量;血清球蛋白量;口服葡萄糖兩小時後血漿葡萄糖量;聽覺;視敏度;基礎代謝;Ⅹ線測定手骨皮質的情況;肌酐排出量;最大工作效率;反應時間。我國一些老年醫學研究者也對速度進行了測定,其主要項目有: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反映視功能的視調節能力;反映聽功能的電測聽;反映腎功能的內生肌酐清除率;反映神經功能的神經傳導速度;反映嗅功能的嗅覺;反映肌肉收縮功能的握力;反映血管功能的血壓;反映神經運動功能的運動頻率;反映心功能的心電圖等。
根據衰老速度的測定,及時制定抗衰老的具體措施,這樣能延緩衰老,有利於長壽。 
衰老的原因

這裡主要是研究和探討諸多內外因素如何通過機體內在變化而引起和加速衰老,亦即探討生理性與病理性老化的機理,弄清衰老的機制。對衰老原因的認識,是衰老理論的核心,是探索延年益壽之道的基礎。

第一,七情太過。

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這裡的“白了頭”,就是中醫所說七情(憂思喜怒悲驚恐)中的憂傷對人體刺激後所引起的衰老徵象。可見,長期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劇烈的精神創傷,超過人體生理活動所能調節的範圍,就會引起體內陰陽氣血失調、臟腑經絡的功能紊亂,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促進衰老的來臨。正如《素問•疏五過論》所說:“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離絕菀結,憂恐喜怒,五臟空虛,血氣離守。”這就是說,過度的情志變化,使氣血損耗離亂,臟腑的生理功能失調,持久不復,則易入衰老之境。《靈樞•百病始生篇》還提到:“喜怒不節則傷髒,髒傷則病起於陰也”,而中醫認為病起於陰比較嚴重,難以治癒。總之,情志的變化可以影響臟腑功能和氣血運行,因而能夠促使衰老。正如《呂氏春秋》中所說的:“年壽得長者,非短而緩之也,畢其數也。畢數在乎去害。何謂去害?……大喜、大恐、大憂、大怒、大哀,五者損神則生害矣。”第二,疾病損傷。
此指疾病可加速衰老,促進早亡,縮短壽命。原因是患病後,可加重陰陽平衡失調,加重氣血精神臟腑的虧損,甚至導致氣散精竭神去,陰陽離決而死亡。有人調查106例90歲以上活著的老人,健康無病者58人,占54.7%,表明無疾病所傷者易獲高壽。可見,疾病是導致或加速衰老的原因之一。 

第三,遺傳因素。

大量事實證明,人類及動物的衰老和遺傳有密切關係。因遺傳特點不同,衰老速度也不一樣。正如王充在《論衡,氣壽篇》中所說:“強壽弱夭,謂稟氣渥薄也。……夫稟氣渥則其體強,體強則壽命長;氣薄則其體弱,體弱則命短,命短則多病壽短”。“先天責在父母”,先天稟賦強則身體壯盛,精力充沛,不易變老。反之,先天稟賦弱則身體憔悴,精神萎靡,變老就提前或加速。據某次調查,四川省372名百歲老人中,祖孫三代有長壽記錄的13人;廣西巴馬瑤族53名老壽星,其上一輩有31人也是特別高壽。遺傳學家曾追蹤了1600名孿生老年人,發現他們的年齡非常接近,同卵生的,壽命平均只差3年,兩卵生的差6年。而且許多孿生子之間引起死亡的疾病也往往類似。由上可知,衰老確與遺傳密切相關。
第四,睡眠很差。
這是因為經久不眠,必然導致衰竭。不要說長時不眠,就是長期睡眠不足,對健康也有很大損害。其損害,首先表現在神經系統過度疲勞,以至可能發生神經衰弱、體力和腦力勞動效率降低、精力不足、記憶力減退、頭暈腦脹、眼花耳鳴、全身乏力等症狀,輕者可以恢復,嚴重者還影響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的功能,進而導致器質性病變或早衰。可見,睡眠極差能促使衰老。難怪古人說:“眠食二者養生之要務”,“能眠者,能食,能長生”。事實證明,睡眠可以消除疲勞,還清一日身體活動中的“氧債”,調節各種生理機能,穩定神經系統的平衡,是生命之中重要的一個環節。第五,環境失宜。

這裡所說的環境,既包括自然環境,又包括社會環境。前者如大氣、日光、水分、地質、森林、植被、天文、氣象、電離輻射等等;後者如社會的經濟和***結構。勞動條件、家庭、文化、教育等等。這些環境因素不僅錯綜複雜,而且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人體借助機體內在調節和控制機制,與各種環境因素保持著相對平衡,表現出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但是這種適應能力是有限的,當有害的環境因素長期作用於人體,或者超過一定限度,就要危害健康,引起疾病,促進早衰。不但人是這樣,生物也是這樣,很多生物在古代有,現代找不著了,就是因為那些生物不能適應變化了的環境而絕了種。關於人的壽命與環境的密切關係,《黃帝內經》裡早就明確指出:“高者其氣壽,下者其氣夭。”高,是指空氣清新、氣候寒冷的高山地區;下,是指平原地區。因為“高者氣寒”,植物生長緩慢,生長期長,壽命也就長;而“下者氣熱”,植物生長較快,壽命就相應短促。這可從馬曬人與愛斯基摩人的對照中得到印證。愛斯基摩人生活在世界上最寒冷的地區,長年奔波在冰川雪地,飲食以肉為主,但他們的血脂卻不高,年過50歲還具有青春期的面容和活力。而生活在非洲的馬曬族人雖然其生活方式(遊牧生活)及飲食結構與愛斯基摩人很相似,但是他們的平均壽命卻很短,屬於目前世界上壽限較低的民族之一。由此可知,人體衰老與否,的確與人們自身生存的環境密切相關。同樣,社會環境的好與壞也直接影響著人體的健康。首先是不同的時代,人類的壽命就不同。據考古學家鑒定,中國猿人的死亡年齡,在14歲以下的占69.2%,15~30歲的占11.7%,40~50歲的占14%,50歲以上的僅佔5.1%,由此可見,當時中國猿人大都未成年就死亡了。而近幾十年來,人類的平均壽命明顯延長。其平均壽命不斷延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社會經濟的發展卻是一個重要因素。第六,缺乏運動。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曾說過:“生命在於運動。”一語道破了生命的奧秘,揭示了生命活動的一條規律。事實證明,運動可以提高身體新陳代謝,使各器官充滿活力,尤其是對心血管系統,更是極為有益,從而推遲各器官的衰老改變。有位病理學家通過數千名屍體解剖的研究,發現腦力勞動者動脈硬化的發生率是14.5%,體力勞動者僅1.3%,兩者相差11倍。動物學家發現,大象在野外生活可活到200歲,一旦被俘獲,關進動物園,儘管生活條件比野外好得多,卻活不到80歲。野兔平均可活15年,而自幼養在籠內過著“優越”生活的家兔,平均壽命才4~5歲。此外,野豬的壽命也比家豬長一倍。那麼,為什麼野生動物比家養動物壽命長呢?重要的一條是野生動物為了採食、自衛、避敵、擺脫惡劣氣候的侵害,經常要東奔西跑,身體得到了很好的鍛煉。祖國醫學亦認為“動則不衰”。如《呂氏春秋》裡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這裡用流水和戶樞為例,說明運動的益處,並從形、氣的關係上,明確指出了不運動的危害。非常明顯,這在說明一個道理:動則身健,不動則體衰。
第七,飲食不節。

早在30年代,英國奈爾大學的營養學家克萊德•麥卡就做過這樣的試驗:限制一組小白鼠熱能的攝取量,但保證其他必要的營養;另一組小白鼠自由取食。結果,自由飲食的小白鼠175天後骨骼就停止了生長,限制飲食的小白鼠300天、500天乃至1000天後骨骼還在緩慢地生長著;自由飲食的小白鼠不到兩年半全部死亡,限制飲食的小白鼠活了3~4年,限制組小白鼠的腫瘤發病率也比自由飲食組的少得多,最常見的腎硬變幾乎完全消失。經過多次重複試驗,結果都是一樣,這就是老年學研究中最驚人的“麥卡效應”。近年來發現的一些長壽老人,除其他原因外,普遍都有控制飲食的習慣。可見,限食能延緩衰老、實現長壽。為什麼適當限食能延緩衰老呢?美國兔疫學家奧福爾指出:限食可使機體免疫力在老齡時仍保持旺盛,使免疫中樞器官--胸腺的定時紊亂得以推遲,從而延緩衰老過程。日本九州大學醫學部大村裕教授研究發現:進食過飽後,大腦中一種叫“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的物質比進食前增加數萬倍。這種物質能使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和脂肪細胞增殖,並能促使腦動脈粥樣硬化,是引起大腦早衰的主要物質。大村裕教授指出,目前雖還沒有有效的藥物來控制飽腹時“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在大腦中的生成,但推遲腦血管硬化和大腦衰老,則是完全可能的。

上面的論述告訴我們,人們必須注意節制飲食,否則會導致早衰。關於這一點,我國古籍中的論述頗多,如《管子》曰:“飲食不節……則形累而壽損。”《東谷贅言》中曾反覆強調多食之危害,書中說:“多食之人有五患,一者大便數,二者小便數,三者擾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養,五者多患食不消化。”凡此皆說明了飲食不節,可損臟腑,諸病叢生,折壽損命。所以,《壽世保元》強調指出:“食唯半飽無兼味,酒至三分莫過頻。”

第八,勞傷過度。

勞傷,是指過度勞累引起疾病而言,《素問•舉痛論》裡說:“勞則氣耗”,指出形體過度勞倦主要傷及人體的正氣。《素問•上古天真論》裡亦云:“以妄為常,……故半百而衰也”,非常明確地指出了若把妄作妄為當作正常的生活規律,只活到50歲就已顯得很衰老了。所謂妄作妄為,是指錯誤的生活方式,它包括範圍很廣,如勞傷過度等。第九,房勞過度。

房勞過度之所以引起早衰,是因為交接多則傷筋,施瀉多則傷精。而肝主筋,腎主藏精,性生活不節就會損傷肝腎,在中醫的抗衰老理論中,保精護腎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基本措施。這是因為精不僅是繁衍人類的生命之源,而且亦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最重要的物質基礎。精和腎的充堅與否,是決定人體是否健康長壽的重要因素,一旦精虧腎衰,就會引起全身各個器官的功能活動減退或障礙,導致疾病和衰老的發生。因此,古人反覆強調“善養生者,必寶其精”;而要寶其精的關鍵之一,是要節制性生活,特別是老人,更應注意這個問題。如《厚生訓纂》中說:“年高之人,血氣衰弱,陽事輒盛,必慎而抑之。一度不洩,一度火滅,一度增油。若不制而縱情,則是膏火將滅,更去其油”。這就是強調縱慾可導致衰老,縮短壽命。《素問•上古天真論》裡明確指出:“以酒為漿,……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這裡的半百而衰,就是酒醉後肆行房事、縱情色慾所造成的。

第十,吸煙嗜酒。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在工業發達的國家,人的死亡大約有20%是間接或直接由抽煙造成的,因抽煙死去的人數要比車禍死去的多3倍。抽煙還會折壽,40歲長年吸煙人的肺同75~80歲不抽煙人的肺差不多。此外,抽煙還能誘發各種疾病,如心肌梗塞、肺癌、胃潰瘍等,甚至到全身各器官均可受害。但它傳播流行之廣卻又遍及世界各個角落,無怪乎不少人稱抽煙為“20世紀的鼠疫”。事實的確如此,煙草中僅有毒物質就有20多種,如尼古丁、煙焦油、亞硝胺、砷、一氧化碳等一系列毒物。尤其是煙點燃後所形成的煙草霧中含有更多刺激性及細胞毒性物質,數目竟達780種以上,而且濃度很大。煙草的煙霧中還含有即便是污染空氣也較少見到的強致癌性物質,如煙草葉子蠟性層燃燒時放出的烷化四芳烴和五環芳烴。尼古丁是最厲害的植物毒物之一,急性中毒後死亡之快,與氰化物相似,因此是煙草致命毒物中的主犯。由此可知,抽煙所造成的衰老是明顯的。吸煙能引起早衰,同樣嗜酒過度亦可導致衰老。酒的有效成分是酒精,酒精是有害物質,過量飲酒可引起急、慢性酒精中毒,對人體損害極大。

首先,長期多量飲酒,能促進肝內膽固醇的合成,使血中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濃度升高,從而導致血管粥樣硬化和腦血管溢外,並可引起心臟脂肪變形,心功能降低。 

其次,當胃內酒精超過20%時,則對胃酸分泌和胃的消化功能起到抑製作用。長期多量飲酒造成的慢性酒精中毒,可引起食道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和維生素缺乏症等,並會加重肝臟負擔,使肝細胞受損變性,發生脂肪肝口肝硬化。

還有,嗜酒過度能引起中樞神經的深度抑制,最後因呼吸中樞麻痺而死亡。

祖國醫學亦同樣認識到過量飲酒對人所造成的危害。《飲膳正要》中說:“少飲為佳,多飲傷形損壽,易人本性,其毒甚也。飲酒過度,喪生之源。”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亦云:“少飲則和血行氣,壯神御風,消愁遣興;痛飲則傷神耗血,損胃之精,生痰動火”;“過飲不節,殺人片刻”。古人的這些告誡,都充分說明了飲酒過量能降低人各系統的功能,從而導致衰老。 
衰老的解剖和生理病理改變

第一,機體表面的改變。

人的生理機能的衰退往往是逐漸變化的,最早出現的細微變化,多從形體、外貌上反映出來。常見者為皮膚、毛髮的改變,隨著年齡的增長,進而是容顏、牙齒及形體的改變。機體表面的這些形態變化,主要是由組織、器官退行性改變所引起的,如細胞減少、萎縮、變性、組織彈性減低等。機體表面的改變主要表現如下: (1)外貌。衰老時,外貌表現明顯,突出地表現在面部。面部皺紋是衰老改變的重要徵象之一,它的產生是由於失水、皮下脂肪和彈性組織逐漸減少以及皮膚受到肌肉的牽拉。最早出現皺紋的地方是額部,並且隨著年齡的增加,皺紋變多變深。皺紋以後在眼角、耳前顳部及口角兩邊相繼出現。眼角和顳部的皺紋在兩眼角外側呈扇形放射狀,有人把它看成是年齡超過40歲的標誌。皮膚由於脂肪和彈力纖維的消失而鬆弛,可見眼瞼、耳及胯部皮膚下垂。眼的外觀,以下眼瞼腫脹為其特徵,一般在40~50歲時出現。皮膚上還可常見到褐色的色素斑或略突出皮膚的扁平疣,稱為老年斑、老年疣。它是老年人多發的一種點狀色素沉著,60歲後明顯增多。目前已研究出了種種能抑制老年色素斑形成和消除其積累的有效藥劑,如天然或合成的某些抗氧化劑等。

白頭髮給人們以老人的印象,並幾乎成了老人的代名詞,也就是說,頭髮變白是老化現象。原因是色素量少的毛髮取代了充滿色素的毛髮,直到有色素的毛髮全部被取代為止。這裡要說明的是,比頭髮更明確地表示老化的卻是鼻毛的變白。鼻毛只生在鼻孔的入口處,數量少,它與頭髮不同,不隨年齡增加而變稀薄,因此要檢查變白的程度及變白的多少是比較容易的。鼻毛的變白多在36歲以上開始,到50歲以上時幾乎全部變白。衰老時,除頭髮變白外,頭髮脫落也先後出現。有人提出,在60歲時,約有80%的老人出現脫髮,75歲以上則有90%的老人脫髮。此外,衰老時,一般眉毛稀疏,部分或全部呈白色,個別的眉毛全禿,且鬍鬚逐漸變白。 (2)視力。不少人在40~50歲時發生“老花眼”,說明視力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減退。原因是晶狀體的視調節功能改變。晶狀體如同照相機中的聚光鏡(凸透鏡),它是一個透明的有彈性的組織結構。通過睫狀肌的收縮,可以改變晶狀體的屈光能力,從而使不同大小和不同遠近的物體的形象,清晰地成像於視網膜上。這就是所謂晶狀體的視調節能力。但在衰老過程中,晶狀體的彈性逐漸降低,其屈光能力逐漸減小,因而視調節能力也就逐漸降低。通常,一個10歲的兒童,其晶狀體的視調節能力約為1400度左右,至25歲時減至830度左右。一個人在閱讀書本時,約需有333度的視調節能力,而對於一個50歲左右的人來說,其晶狀體的調節能力卻只有250度,如果這個人不是近視眼,這時必須戴一副老光眼鏡,才能使其調節能力增至333度以上。此外,晶狀體在衰老過程中的混濁度逐漸增加,當這種混濁使晶狀體的透明性明顯降低或喪失時,便會形成白內障。 

(3)聽力。一般來說,從30歲開始,聽力就逐漸減退。至50歲左右便開始自感聽力減退,例如聽不到手錶聲。在大於65歲的老人中,聽力減退的占27.4%。聽力減退的原因,可能與鼓膜的增厚和彈性減退;聽小骨鏈關節的機械效能減退;內耳的聽覺神經細胞--耳蝸的毛細胞數逐漸減少等有關。 

(4)身高。老年人由於椎間盤萎縮變薄。脊柱變短且彎曲,可出現駝背和身高降低。如果同時合併臀部及膝部彎曲,勢必加重身高的降低和姿態的改變。國內有人對534名老年人作了8年的觀察,發現在8年內男性老人平均降低了3.7厘米,女性老人平均降低3.9厘米。 (5)體重。多數老人的體重逐年減輕。其程度隨攝入的營養、體質與生活方式而異。其原因在於細胞逐漸減少。當然也有不少人減輕並不明顯,甚至有所增加。
衰老時,除上述機體表面的改變外,老年人還常伴有牙齒脫落。在牙齒脫落後,牙齦萎縮,齒槽吸收,致使臉面下部皺縮,口腔變形,顯得嘴巴與鼻子間的距離縮短。

第二,機體內部臟腑器官的改變。

隨著不斷的衰老,各個系統臟器的結構、形態也發生了一些改變;而結構、形態的變化,必然地要帶來器官功能的改變。 

(1)呼吸系統的變化。

呼吸系統主要包括鼻腔、氣管、大大小小的支氣管及肺泡。其主要功能是吸進氧氣與呼出二氧化碳。衰老時,由於骨骼、韌帶和胸部肌肉萎縮、硬化,胸廓前後徑增大,從而出現“桶狀胸”。衰老時除出現桶狀胸外,肺組織萎縮、肺泡擴大、泡壁變薄,彈性減少,使得肺容量有所改變,吸氣量和肺活量減小,而餘氣增多。隨著衰老的不斷進展,肺活量逐年呈直線下降。例如,男子50~59歲為4.0±0.1升,70~79歲為3.2±0.1升。男子平均每年減少26.4毫升,女性平均每年減少21.6毫升。肺的總容量平均每平方米體表面積減少4.5毫升,最大呼吸容量於30~90歲間可降低近50%。 

祖國醫學認為,肺主呼吸之氣。人體通過肺,呼出體內的濁氣,吸入自然界的清氣。正如《中國醫學匯海•內景通釋》中說:“吸之則滿,呼之則虛,一呼一吸,出納自然,乃清濁之交通,人身之橐龠。”當人在衰老時,肺氣常表現出不足,因而職司呼吸的能力大大減弱,體內的濁氣經常不能順利排出,極易出現咳嗽、氣喘無力、語聲低怯等症狀,活動時症狀加重。(2)循環系統的變化。 

隨著年齡的增加,全身的血管特別是動脈,都會逐漸硬化。血管硬化的程度在全身並不都是一致的,有的組織器官硬化早些,有的硬化得晚些。硬化的原因是血管壁內的彈性纖維逐漸變直,出現分叉和斷裂,同時鈣的含量增加,彈性組織內鈣鹽沉著。正常情況下,彈性纖維能使大的動脈具有在受血流衝擊時擴張和回彈復原的能力,但衰老時,彈性纖維的前述作用逐漸減弱或消失,而動脈也就失去了彈性。

心臟到老年期呈褐色萎縮,大小及重量減輕,各瓣膜出現增厚變硬。心率一般都減慢,其原因是竇房結的自律性下降,結果使心臟每分鐘輸出量減少。65歲的老年人與25歲的青年人相比,其心博出量約減少40%,心臟的潛在力量70歲時只相當於40歲時的50%。 

對人在衰老時血液循環系統的變化,祖國醫學亦有正確認識。如《靈樞•天年篇》裡指出:“六十歲,心氣始衰……氣血懈惰。”意思是,由於心功能減弱,血液運行無力。在臨床上的主要表現是心臟機能衰減。

心臟機能衰減,無力鼓動血脈,故心中空虛而悸動,氣促而短,勞則加促。心衰、氣無力推動血液運行,血液不能上榮於頭部,脈絡不充,可見面色(白光)白。氣虛日久,心陽亦虛,導致陽熱溫煦功能不足,陰寒之邪阻滯心脈,出現心脈瘀阻的病變,臨床表現為畏寒肢冷,面色晦暗,心胸憋悶或冷痛。(3)消化系統的變化。

衰老時,平滑肌纖維及腺體萎縮,胃粘膜變薄,各種消化酶分泌減少,消化力減弱,結腸及胃擴張,故易出現消化不良、便秘及內臟下垂等現象。此外,牙齒及牙齒組織會出現明顯的磨損和老化改變,但牙釉質的硬度不發生改變。40~50歲的人,牙齒磨損程度甚至可達髓腔,使牙髓顯露。受到磨損的牙齒比較敏感,冷、熱食物的刺激均可導致疼痛。由於牙齦萎縮,牙齒的間隙明顯增大,牙周膜也逐漸變薄,這些都使牙齒的動搖性增大。

衰老時,味蕾減少,老年人的味覺發生變化。因此,老人飲食,口味可能要重些。此外,衰老可導致肝細胞萎縮,纖維組織增生,肝臟的解毒功能下降,合成和儲備的蛋白質也減少;膽囊壁、膽管壁變厚,膽囊變小,彈性降低,膽汁濃縮並含有大量膽固醇和膽紅質,容易沉積形成膽石。

中醫學認為,飲食物在人體的消化。吸收、轉輸,有賴於脾、胃、小腸、大腸等以脾為中心的協同作用來完成。衰老可導致脾虛不運,從而出現週身乏力,氣短懶言、四肢倦怠、食少納呆、脘腹脹滿或疼痛,大便溏瀉,或大便不爽等症,並且面色萎黃。舌淡、脈沉弱無力。此外,還有脾虛不運而致水濕內停之浮腫,中氣下陷脫肛,脾虛血失統攝之出血等症。這些都是老年脾虛所出現的常見症候。 

(4)泌尿系統的變化。 泌尿系統主要包括腎、輸尿管、膀胱和尿道。衰老時,腎臟最重要的改變就是腎小球數量逐漸減少。40歲以上的人,腎小球的濾過率每年平均下降1%左右,腎小管也受到動脈硬化的影響。因此,老年人的腎臟清除廢物和重吸收的功能有所減低,尿裡常可見到微量蛋白質、紅細胞,有時還會出現尿糖、尿比重偏低等情況。老年人的腎臟儲備力差,在緊急情況下,會發生腎功能不全。 

此外,由於膀胱粘膜萎縮而常發生膀胱炎;由於激素影響,前列腺肥大常導致尿儲留;體內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總量上升,終至胰島素不足,因此,糖尿病發生率高。 
中醫學認為,水液的環流代謝,尿液的排泄,雖然與脾陽、肺氣、三焦之火有密切關係,但它們均有賴於腎陽的溫煦、腎氣的推動。一旦腎陽不足,腎的氣化功能低下,則肺、脾、三焦等臟腑在水液環流代謝過程中的功能減退,水液不能正常輸瀉,故常見到目下如臥蠶狀、小便排出無力、夜尿頻繁等現象。 

(5)生殖系統的變化。 

對於男子來說,產生精子的精曲小管周圍的基底膜與固有膜的膠原纖維增生,使精血小管的纖維化逐漸加重,從而使精子的產生逐漸減少,直至最後喪失生精能力。此外,產生男性激素(睪丸酮)的間質細胞的數量逐漸減少,使睪丸酮的分泌量逐漸減少;而睪丸酮的減少可導致性功能的降低。
 
對於女性來說,其生殖系統的變化比男性明顯,首先是卵巢停止排卵、絕經。一般絕經期為47歲左右,這時卵巢仍分泌雌性激素,但逐漸下降。由於陰道萎縮,腺體分泌減少,性生活也受影響。據有些學者的調查報告分析,女性在絕經後喪失性興趣的百分比,60~65歲組為61%,60~71歲組為73%。 
對於生殖系統的變化,《素問•陰陽應像大論》裡說:“年六十,陰痿,氣大衰。”這裡的陰痿,即指腎所藏之陰精不足,這樣腎陰、腎陽亦虛。腎陰腎陽虧虛,無以化生腎氣。腎氣虛衰,五臟六腑生化功能減退,從而出現生殖器官萎縮,性功能逐漸消失。 
 
(6)內分泌系統的變化。 
 
衰老時,甲狀腺組織萎縮,特別是甲狀腺功能低下者,可促進向衰老變化;腎上腺雄激素分泌減少一半,甚至完全消失;甲狀旁腺功能下降,激素分泌減少,對低血鈣的分泌反應也下降;雄激素分泌減少,不能對抗甲狀旁腺激素的作用,致使鈣從骨中丟失。此外,衰老時,血中垂體加壓素含量有所升高,而加壓素有升高血壓的作用。生長激素的分泌量也隨年齡的增加而逐漸減少。
 
(7)免疫系統的變化。 表現為免疫能力隨年齡而下降,對外來抗原的反應減弱,但自家免疫反應增強,自家抗體增加。具體表現在:胸腺在性成熟後逐漸萎縮;T細胞數的減少;B細胞製造抗體能力的下降等。
 
由於細胞免疫力下降,對已知抗原不產生反應,不能識別新抗原,失去保護機體能力;由於防衛和監督能力的下降,致使癌細胞、細菌、病毒自由活動並增殖,使感染機率增加,腫瘤發生率增高。
 
(8)運動系統的變化。
 此系統包括骨、關節和肌肉,隨著年齡的增長。它們都要發生變化。首先是肌肉的改變。表現在肌細胞內水分減少,細胞間液體增多,肌肉萎縮,失去彈性,肌群體積減小;或者由於肌肉組織間纖維組織增生,使肌肉成為假性肥大,肌腱韌帶萎縮而變僵硬。其次是骨胳的改變。骨骼中有機物減少或消失,在長骨端及骨盆,骨變成海綿樣狀態,或發生骨質疏鬆症,以致使骨骼變脆。最後是關節的改變。關節軟骨纖維化、磨損及骨化;肋軟骨鈣化,變脆易斷;滑囊變僵硬致使關節也僵硬。有時軟骨可完全消失,致使老年人活動時僅以其關節兩端骨面直接接觸。一般地說,關節組織的老化改變,在28歲後即可表現出來,特別是支持體重的關節,變化比較明顯。
 
(9)神經系統的變化。 
 
神經系統主要包括大腦,脊髓及發自這兩個部位的神經細胞同分佈至全身各處的神經。衰老時,神經細胞數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漸減少;而神經細胞內的脂褐素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與此同時,大腦的重量也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漸減少;硬腦膜變厚,硬腦膜下的蛛網膜逐漸膠原纖維化和鈣化。 
 
此外,衰老時,神經的傳導速度變慢,如20~30歲的年輕人R神經傳導速度為7.5米/秒,而80~90歲的老人則為5.2米/秒。對近事的記憶力減退,睡眠時間短,易醒,愛打瞌睡,溫度覺、觸覺和振動覺的敏感性下降,而味覺閾升高(菜餚要求調料濃度高)。  
中醫學認為,人體五臟均與神志活動有關。如《素問•宣明五氣篇》裡說:“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腎藏志。”衰老時,人體五臟功能均減弱,這樣皆可在神志活動方面反映出來,如不耐思考,前言不搭後語,記憶力減退等。 
 
衰老時,除上述各器官、各系統發生變化外,造血系統亦可發生變化,表現為骨髓體積的減少;骨髓中貯備的造血母細胞數量的減少,老年人的貧血傾向等。 
 
綜上所述,人體衰老的器官功能改變有幾點共性,這就是普遍性、進行性、退行性及內稟性。所謂普遍性是指衰老現象在體內各臟器普遍存在;所謂進行性,是指衰老過程不停頓地發展;所謂退行性,是指衰老變化表現為臟器功能隨增齡逐漸減退,對外環境的適應力逐漸減低,死亡的威脅呈對數加速;所謂內稟性,是指人體衰老的變化有其內在固有基礎,結構改變與功能改變二者之間也存在著內在的聯繫和一致性。 
 
歸納起來,人體的老化過程,不管發生的機理如何,總存在著細胞的逐漸喪失,表現為器官的大小、重量和細胞數量的改變。一般地說,各器官功能老化的改變,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由於功能性細胞數量的減少,引起生理活動的改變,如器官的耗氧量降低和功能儲備量減少;血液循環量減少;有些器官的功能可因老化而完全喪失,如女性絕經後,卵巢停止排卵等;解剖結構完好,但可出現功能減退,如神經傳導速度變慢等;少數器官的功能可出現反常的提高。 
第三,衰老的生理與病理特點。
 
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內臟儲備力低下。
 
人體所有的器官,在一般情況下都不是竭盡全力工作的,而是留有一定儲備的,只有在必要時才將儲備力付出使用。而衰老時,這種儲備力減少,例如老年人在平坦的道路上慢慢地行走時,沒有什麼痛苦,如快步行走或跑步時,就要發生氣喘和心慌,而且在停止運動以後,呼吸和脈搏數也不像青年人那樣很快復原。這些都說明肌肉、肺、心臟的儲備力減低。 
 
二是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減退。 
 
在外界環境發生變化時,身體具有逐漸適應和習慣的能力,叫做適應力。衰老時,人的適應力降低,當發生氣壓、氣溫、濕度等的氣候上的改變時,就容易生病。如在陰天、颳大風時,或到地勢較高的地方,易出現全身酸痛無力、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甚至失眠、情緒抑鬱等現象。國內外有人統計,老年人在嚴寒和酷熱的季節患病者較多,如在寒冷的12月、1月、2月多患肺炎及心肌梗塞;在夏天易患中暑及腹瀉。
 
三是自理能力下降。
 
所謂自理能力,是指自己能夠料理自己、不需要別人幫助。衰老時,體力逐漸減退,行動不便,極容易失誤,因而發生外傷等的機會也較多。  
四是對感染的防禦能力減退。
 
老年人易發生傳染性疾病、退行性疾病、代謝紊亂性疾病和惡性腫瘤,原因是老年人的免疫功能衰退與紊亂,抵抗力極其低下。 
 
衰老問題的探索
 
衰老儘管不可避免,但衰老可以推遲;而推遲了衰老,人的壽命則可大大延長。因此,對於衰老的探索就非常有意義。

標籤:【探索】、【衰老】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