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刮痧法治療急性腸炎與痢疾? | 養生知識網


 

A-A+

如何用刮痧法治療急性腸炎與痢疾?

2021年12月09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6 ℃ 次

       急性腸炎多由飲食不當或暴飲暴食所致,多突然腹痛、腸鳴、頻繁腹瀉、大便稀薄或呈水樣,可伴有噁心、嘔吐、發熱與臍周壓痛。

急性菌痢症狀與急性腸炎相似,但多有裡急後重,大便量少呈膿血或粘液狀。 

二者在刮痧治療時,採用的穴位、經絡基本相似,均以督脈、足太陰、足陽明經絡穴位為主,常用的穴位及位置如下: 

大椎:第七頸椎棘突下。 

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膏肓俞: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神堂: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天樞:臍旁2寸。 

足三里:犢鼻穴下3寸,脛骨前脊外一橫指處。 

上巨墟:足三里穴下3寸。 

陰陵泉:脛骨內側踝下緣凹陷中。 

曲澤: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尺側。 

委中:橫紋中點。 

合谷(虎口):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約平第二掌骨中點處。簡便取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下。 

三陰交: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側面後緣。 

內關: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曲池:屈肘成直角,當肘橫紋外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 

關元俞:第五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大椎穴屬於督脈,督脈有總管、統率的意思,行於背部正中,其經脈多次與手足三陽經及陽維脈交會,能總督一身之陽經,故又稱為“陽脈之海”;其次,督脈行於脊裡,上行入腦並從脊裡分出屬腎,它與腦、脊髓和腎有密切的聯繫。大杼、膏肓、神堂穴則屬足太陽膀胱經,太陽者,天之巨陽也,膀胱與表氣相通,“腠理毫毛其應”,外邪侵襲,首當其衝。 

基於上述原因,治療時首先刮拭的穴位是大椎、大杼、膏肓俞及神堂,配合刮拭的穴位是天樞、足三里、上巨虛、陰陵泉、曲澤及委中。腹痛甚者加刮合谷、三陰交;噁心、嘔吐加刮內關;發熱加刮曲池;裡急後重加刮關元俞。 

凡刮拭出現紫塊瘀點的穴位,7天後才能刮拭,其他穴位可刮拭1~2次。

標籤:【急性】【腸炎】【痢疾】【治療】、【法】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