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楞子的鑒別方法 | 養生知識網


 

A-A+

瓦楞子的鑒別方法

2019年06月05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34 ℃ 次

     瓦楞子為少常用中藥。始載於《名醫別錄》原名魁蛤。具有行血軟堅、消癜瘕、化痰積的功能。用於頑痰積結、粘稠難咯、癭瘤、瘰疬、癥瘕痞塊等症。
來源  為蚶科動物泥蚶Arca granosa Linnaeus 毛蚶 Area subcrenata Lis-chke或魁蚶Area inflata Reeve的貝殼。
    產地與分佈  主產江蘇、山東、河北沿海地區。
鑒別要點   三種瓦楞子形狀相似。主要區別:泥蚶殼長2.5~4.5cm,放射肋18~21條;毛蚶殼長4~5cm,放射肋30~34條;魁蚶殼長7~9cm,放射肋42~48條。這樣區分比較簡易。
    名典鑒別  1梁?《名醫別錄》:“魁蛤生東海。正圓,兩頭空,表有文。采無時。”2陶弘景曰:“形似紡柱(音狂)、小狹長,外有縱橫文理,雲是老蝠所化,方用至少。”3唐?陳藏器曰:“蚶生海中。殼如瓦屋。”4明?《本草蒙筌》:“瓦壟子生海水中,即蚶子殼。狀如瓦屋,故名瓦壟。”5李時珍曰:“按郭璞《爾雅》注云:魁陸(別錄名)即今之蚶也,狀如小蛤而圓厚。《臨海異物誌》云:蚶之大者徑四寸,背上溝文似瓦屋之壟。肉味極佳。今浙東以近海田種之,謂之蚶田。”6清?《本草從新》:“魁蛤一名瓦楞子。其殼似瓦屋之壟,故名瓦楞子。” 
    快速鑒別  三種蚶殼形狀是:左右兩殼同形或稍大於右殼,扇形或近三角形,背面隆起,殼頂突出面向內卷,長2~7cm,寬1.5~5cm,高0.8~2.5cm。殼外表呈灰棕色、白色或淡粉色相間,呈半個同心圓狀包帶,具18~48條隆起肋紋(瓦壟樣),自殼咀向邊緣放射而逐漸狹變闊,並與色帶相交,肋紋具粒狀突起或平滑,微具瓷樣光澤。殼內面白色、乳白色或淡青色,邊緣有以肋紋相應的凹陷,平滑。鉸合面有一列平直排列的鉸合齒,白中央向兩端逐漸變粗而疏。質堅硬,砸碎斷面白色。無氣、味淡。

標籤:【方法】【鑒別】、【瓦楞】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