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方治療痛風性關節炎
養生之道網導讀:痛風性關節炎是一種非常常見的骨關節疾病,它常見於40歲之上的人群。疼痛和關節變形是最主要的症狀。那麼如何有效的治療痛風性關節炎呢?下面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痛風屬於中醫“痺症”範疇。痛風可阻滯筋脈骨節,出現關節紅腫疼痛或伴發熱等臨床症狀。治療痛風性關節炎,中醫以活血通絡、清熱利濕解毒為主,可採用以下單方。
蒼朮12克,黃柏15克,川牛膝20克。水煎取汁,每日1劑,分3次服。
土茯苓、絡石籐各30克,丹參15克,薏苡仁50克。水煎取汁,每日1劑,分3次服。連服3劑。
威靈仙10克,獨活12克,土茯苓30克,山慈菇5克。水煎取汁,每日1劑,分3次服。連服3劑。
忍冬籐、川牛膝各20克,虎杖、秦艽各15克。水煎取汁,每日1劑,分3次服,連服3劑。
土茯苓30克,蠶砂10克,海風籐20克,丹參15克。水煎取汁,每日1劑,分3次服,連服3劑。
忍冬籐、薏苡仁各50克,車前仁30克(沙布包入煎)。水煎取汁,每日1劑,分3次服,連服3劑。
秦艽、黃柏各15克,土茯苓、水牛角片各30克。水煎取汁,每日1劑,分3次服。
車前草30~60克,水煎取汁,每日1劑,早晚分服。連續服用12~15劑,症狀可見緩解。為防止復發,以後每隔20天再連續服藥10~15劑。
伸筋草、老顴草各25克。水煎取汁,每日l劑,分早晚服。
薏苡仁50克,紅棗10枚,鮮百合100克。燉湯常服。
芙蓉花葉100克,大黃、蒲公英各50克,山慈菇30克,乳香、沒藥各15克。以上藥物研成細粉,加芝麻油適量調成膏狀外敷患處,每日換藥1次。
要避免痛風發作,飲食調理也很重要,應忌食膏梁厚味(即油膩或味道濃厚的食物)、辛辣刺激食物,忌飲酒、咖啡,盡量少吃海鮮、動物內臟、豆類食品、發酵食物等含嘌呤較高的食物。飲食宜清淡,多飲水,節食減肥。
胃炎:白花蛇舌草50克,蒲公英30克,10克,元胡索10克,加水250毫升,水煎,每日一劑,分3次飯前服,20天為一療程。
肝炎: 白花蛇舌草60克,丹參30克,板藍根30克,20克,梔子15克,金錢草30克,田基黃10克,加水600毫升,濃煎去渣,取汁400毫升,加糖適量。分兩次服,連服兩周為一療程,兒童用量減半。
甲狀腺結節:白花蛇舌草30克,15克,6克,浙貝母10克,夏枯草15克,水煎,每日一劑。
痤瘡:白花蛇舌草30克,、生各20克,玄參15克,15克,水煎。每日一劑,分兩次服。藥渣可加水1500毫升煎液,待溫後洗患處,每日3~4次。
外陰濕疹:白花蛇舌草、、土各30克,蛇床子15克,地膚子15克,艾葉20克(後下),加水1500毫升,浸泡10~15分鐘,用文火煎煮20分鐘。濾液,待溫度適宜時,坐浴熏洗外陰20~30分鐘。每晚一次,15次為一療程,堅持1~2個療程。
煲湯中藥藥性 你瞭解多少
從中醫學角度來看,煲湯的藥料也有寒熱之分,如土茯苓煲龜屬於養陰清熱祛濕之用,其性偏涼,不適合虛寒體質的人服用。
不少家庭用西洋參、鹿茸等煲湯,一家大小都飲用,若家庭中均為成年人問題不大,西洋參有補氣生津之功,鹿茸可補腎強筋健骨。但若家中有未成年人尤其是幼兒則不適合,因西洋參含有多種人參皂甙,鹿茸除含有多種氨基酸外,還含有雌激素、雄激素等,對人體有強壯和性激素樣作用。在動物實驗中發現鹿茸有促進幼齡動物體重增長和子宮發育之功,若作為飲食常用,有促進兒童性早熟之慮。故煲湯選用藥材也要分清寒熱虛實,方能有助於身體健康。
以下是幾種常用的煲湯藥物,現簡單介紹其藥性:
1.山藥、芡實:二藥性味甘平,有健脾益腎祛濕作用,煲湯時可少佐陳皮以行氣,其用量為15~30克,適用於脾胃稍虛、大便軟或偏爛者。
2.沙參、玉竹:性味甘平偏寒,有滋陰潤肺養胃作用,適用於陰虛體質大便偏干或有少許咳嗽、口乾者,用量為10~20克。
3.龍眼肉、百合:龍眼肉性味甘溫,有補心脾、益氣血之功;百合味甘微寒,有清心安神潤肺止咳作用,二藥配伍煲湯適用於久病體虛、失眠健忘者。龍眼肉可用10~15,百合則可用量稍大約15~30克。
4.石斛、枸杞:石斛味甘微寒,有養胃生津明目之用;枸杞其性甘平,滋腎補骨明目,適用於久病體虛或肝腎陰虛,而見口燥咽干、頭暈目眩、眼澀、腰膝酸軟等。枸杞子用量約15~20克,石斛15~20克。
5.羅漢果、甜杏仁:羅漢果其性甘涼,可清熱潤肺、止咳通便;甜杏仁又稱南杏,其性苦微溫,有小毒,可滋潤養肺通便。適用於陰虛肺熱、咳嗽、咽干舌燥、大便干結者。羅漢果用15~30克,或1~2枚。甜杏仁有小毒,用量為3~6克。
6.玉米須、赤小豆:玉米須味甘淡平,可利水消腫、清肝膽濕熱;赤小豆性味甘酸平,有利濕消腫之用。適用濕熱證之脘腹脹滿、納減尿少或水腫等。赤小豆用40~60克,玉米須可用20~30克。
養生之道網溫馨提示:中醫是我國的傳統醫學,雖然說見效比較慢,但是它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多少副作用。而且能夠解決問題的根本。
標籤:【中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