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灸」 你做了嗎 | 養生知識網


 

A-A+

「三伏灸」 你做了嗎

2013年12月08日 節氣養生 暫無評論 閱讀 40 ℃ 次

         導讀:7月18日,“三伏天”的初伏,1000多名市民來到福建省第二人民醫院做“三伏灸”,場面壯觀。起源於秦漢、創新於現代的“三伏灸療法”,也稱“藥物發泡”或“敷貼發泡”,通過藥物對特定穴位的濕熱刺激,促進血脈運行、疏通肺絡,以達到預防和治療多種慢性疾病的目的,在這個盛夏受到福州市民熱捧。如此之受歡迎,那“三伏灸”是否真的有用,“三伏灸”又有怎樣的歷史,擁有怎樣的治療效果等等,下面為你一一解答:   

       天灸:全稱為三伏天天灸,即是在三伏天時進行天灸治的方法,是中醫時間醫學、針灸學與中藥外治相結合的一種療法。具體做法是,根據所要預防的疾病,在對應部位貼上中藥,以達到灸治效果的。天灸包括三伏天天灸和三九天天灸,但是常見的為三伏天天灸。天灸一般灸三次,之後可以再進行加強灸,其時間有嚴格規定,即初伏、中伏、末伏。

三伏灸
三伏灸

 

       療法由來

天灸療法最早文字記載見於南北朝,即公元420-589年間,它是不用火,不用艾,系用幾種中草藥研成粉末貼於穴位上,而達到灸治效果的一種方法。明代李時珍於公元1518-1593年編《本草綱目》也介紹了天灸療法可以截瘧。

 

        治療哮喘的歷史

文字記載是在清朝初期張璐著《張氏醫通》夏日“三伏”中,用白芥子塗法防止哮喘復發,它是古代傳統療法。

 

         選在“三伏”天貼藥的原因

“三伏”是指三個農曆節日,古醫書載,伏日必是庚,庚屬金,與肺相配,祖國醫學認為,寒來暑往,時序變遷,對人體關係至大,《內經》提出,“春夏養陽”可以預防冬天疾病的發生,哮喘、過敏性鼻炎和體質虛弱易感冒者等都屬於肺經範圍的疾

 

       醫學瑰寶

三伏灸,祖國醫學的瑰寶,此時,人體腠理疏鬆,氣血暢通,藥性易於深達臟腑,三伏灸乘其勢而治療,往往可獲得良好的療效,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療法。

       三伏灸市中醫院開展三伏灸已有四十多年的歷史,每年來該院接受三伏灸療法的患者有許多,臨床發現,不少咳喘患者除了進行規範的內科治療,在三伏天到醫院貼了“三伏貼”以後,冬天哮喘發作的次數減少了,症狀減輕了,病情較輕的患者甚至有的就沒發作。兒科醫師也從臨床發現,很多免疫力低下、冬天容易感冒俗稱“易感兒”的孩子們,自從貼了“三伏貼”以後,冬天感冒的次數少了,症狀輕了,病程短了,吃點藥就容易控制。除哮喘之外,“三伏貼”對咽炎引起的咳嗽以及過敏性鼻炎也有很好的療效,同時三伏灸藥餅貼敷治療肩周炎、網球肘等寒濕痺證有顯著療效,且不受時間限制。

三伏灸可以冬病夏治
三伏灸可以冬病夏治

 

       作用原理

利用“三伏”天炎熱氣候,敷以辛溫,逐痰、走竄、通經平喘藥物,可以提高藥物效能,達到溫陽利氣,驅散內伏寒邪,使肺氣升降正常,溫補脾腎,增強機體抗病能力,預防這些疾病的發生。哮喘、過敏性鼻炎是目前難治之症,病程短則幾年,長則幾十年,且易反覆發作,正氣虛時易誘發,所以,中醫認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因此,病員要有耐心堅持治療。各地天灸經驗認為貼藥年限長,次數多,則其療效高,效果就好,因此要堅持多年“三伏”天貼藥。

 

       具體方法

選取玄胡、白芥子等多味中藥按比例研末,用薑汁調成膏狀,用膠布將塊狀藥膏貼於穴位上。每伏各貼藥一次,貼於相應穴位,各種病症所取的穴位都有所不同。成人一般貼2-4小時,兒童貼1-2小時,貼藥後皮膚有發熱感,灼痛感,各人皮膚耐受情況不一樣,但以能耐受為度。敷貼之後,一般人的局部皮膚都會有灼熱和紅潤,如果穴位上的皮膚起泡,效果會更好,證明所貼藥物已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通過經絡氣血直達病處。

三伏灸的注意事項
三伏灸的注意事項

       貼藥後須注意事項

貼藥後如皮膚出現水皰,應注意保護好創面,避免抓破引起感染。治療的同時應戒食如牛肉、鴨肉、鵝肉、花生及其他煎炸食物。三伏灸療法雖然有較好的效果,但所用中藥有些為有毒之品,有些對皮膚有強烈的刺激作用,故孕婦、年老體弱、皮膚過敏等患者應慎用或禁用。敷貼期間應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不要貪涼,不要吃肥甘厚膩、生痰助濕的食物,禁食海鮮、蝦等易發物,以免影響治療效果。

       “三伏灸”的三大誤區

 

今夏“三伏”中的初伏,到省人民醫院、省二人民醫院、省立醫院做“三伏灸”的市民超過千名,不少不對應症的市民也趕來,非得“烤”上幾分鐘。省二人民醫院針灸部主任闕慶輝說,市民對“三伏灸”認識有誤區。

 

誤區一:能治百病 闕主任說,“三伏灸”對治療哮喘、過敏性鼻炎、慢性咳嗽、慢性支氣管炎呼吸系統疾病有特別療效,並非能治百病。做“三伏灸”之前,一定要提前找醫生診斷,看是否適合做。孕婦、心臟病患者、陰虛火旺體質者、皮膚嚴重過敏的人都不適合“三伏灸”的治療。

 

誤區二:灸得越久越好在現場,不少成年人要求醫生讓艾香在薑片上多燒上一陣子。闕主任說,這是不對的。燒得太久皮膚容易起泡、潰爛。一般艾香燒上5~10分鐘,讓皮膚微紅就可以了。真正發揮功效的是後頭敷的“膏藥”。

三伏灸的三大誤區
三伏灸的三大誤區

 

誤區三:趕早不趕晚許多市民不到7點就來“趕場”,非得爭得第一時間做“三伏灸”。闕主任說,其實“三伏灸”要在陽氣最旺盛的時候,就是中午最熱的時候效果最好,但一般醫院中午需要休息,所以可以選擇上午10:30~11:30來做“三伏灸”,效果最佳,沒必要一股腦兒地都趕在一大早來做。

 

闕主任同時提醒,敷藥的當天以及次日不能吃生冷、海鮮、辛辣食物,還有易化膿食物,如牛肉、鴨、鵝、花生及其他煎炸食物,不洗冷水澡。接下來中伏為7月29日、末伏為8月8日,市民別忘了堅持到貼完三伏。

 

三伏灸所用的藥物為膏狀,使用時以膠布將藥膏貼於穴位上。每伏各貼藥一次,各種病症所取的穴位有所不同。藥膏所用藥物易揮發,及時製作及時貼藥效果最佳。如果自己帶回家貼,穴位定位可能不准。由專業醫生選定穴位及時貼藥,效果才有保證。

 

2010年的三伏是初伏7月19日,中伏7月29日,末伏8月8日。如果有意做三伏灸但又錯過了頭伏貼藥,可以在8月18日補上一次,即將原來的7月19日、7月29日、8月8日調整為7月29日、8月8日、8月18日。

 

       適用的兩類疾病

三伏灸是利用“冬病夏治”原理,在夏天治療冬天好發的疾病,以預防和減少該病在冬季發作。三伏灸是廣受好評的傳統中醫療法,但並不能包治百病,它主要適用於兩類疾病:一是過敏性疾病,如哮喘、反覆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體炎、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等)、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及小孩冬天易得的感冒;一類是跟虛寒有關的疾病,如胃痛、結腸炎、關節痛、虛寒頭痛、腎虛引起的腰痛及其他疾病。

三伏灸並不是萬能的
三伏灸並不是萬能的

 

貼藥10小時內不能沖冷水澡

 

據悉,三伏灸所用的藥物為膏狀,由傳統的藥物加工改良後製成。使用時以膠布將藥膏貼於穴位上。每伏各貼藥一次,各種病症所取的穴位不同。成人一般貼3-6小時,兒童貼1-2小時。貼藥後皮膚有發熱、灼痛感,如果穴位上的皮膚起泡,效果更好,證明所貼藥物已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通過經絡氣血直達病處。

 

須注意的是,貼藥10個小時內不宜沖涼;若皮膚長有皰癤或破損,或患有肺結核、支氣管擴張、急性咽喉炎等疾病,以及2歲以下的孩子(皮膚比較嬌嫩,容易引起感染),都不宜用三伏灸貼敷治療。

 

        中藥穴位敷貼注意

中藥敷貼後4—6小時,有的人會有刺癢的感覺,這是藥物滲透入表皮後的一種自然反應;還有人會出現紅、腫、熱、痛,大約只有1%—5%左右的人可能會起皰。這是由於藥物被人體吸收充分、穴位敏感所造成的。皮膚起皰、反應強烈的病人療效往往出乎意料的好。但要注意的是,為防止感染,起皰後一定不要搔破,少量小的水皰可等待其自行吸收,大水皰可用消毒針頭刺破抽液,外塗5%碘伏液,宜暴露,避免覆蓋患處。

 

●貼敷療程:

 

貼敷療法三年為一療程,病程長的患者可適當延長療程。

正在三伏灸的人們
正在三伏灸的人們

 

●三伏灸時間:

 

頭伏:頭伏的第一天

 

中伏:中伏的第一天

       末伏:末伏的第一天

       結語:看官們如果對這個“三伏灸”有興趣不妨去試一試哦,冬病夏治,可以讓你舒舒服服地過冬天。

標籤:【養生】【健康】【男人】【女人】【夏季】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