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謹防心腦血管發出危險信號
養生之道網導讀:心臟是唯一一個片刻不可以休息的器官,當人類生命開始在母體胚胎裡孕育時,心臟就夜以繼日地工作著。而冠心病、風心病、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使本來不堪重負的心臟雪上加霜,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和生命。
世界心臟日即將到來:年輕不等於心腦血管健康
年輕不等於心腦血管就健康
專家指出,目前,心腦血管疾病已成為危害我國國民健康的第一殺手。有統計顯示,目前我國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已經超過2.7億人,每年新發腦卒中和心肌梗死200萬和50萬,每10個成年人中就有2個患心血管病,我國每年死於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近300萬人,佔我國每年總死亡病因的51%。也就是說,每10.5秒就有1人因心腦血管疾病死亡。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現在心腦血管疾病不但高發而且呈年輕化趨勢,年輕不等於心腦血管就健康。雖說目前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角”還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但中青年發病率也越來越高。
近幾年,各大醫院收治的30-50歲的心臟病患者越來越多,這些人在發病前都對自己的健康漠不關心,自認為年輕,身體不會有什麼大事。年輕人患心腦血管疾病,大多與工作壓力大,不注意好好休息有關。過度緊張和焦慮,會引起或加重冠狀動脈痙攣從而發生心臟意外事件。
護心法則避免八成心病
其實,80%的心臟病早逝都是可以避免的。為了讓更多的人擁有健康年輕的心臟,馬長生專家向人們倡導心臟健康的十大“護心法則”。
1.健康飲食:至少吃5種以上水果和蔬菜,避免攝入飽和脂肪。低鹽飲食。
2.生活態度積極、適當運動:每天30分鐘的身體活動就可以幫助預防心臟病發作和中風,而且也讓你工作中精神抖擻。
3.不吸煙:戒煙後一年,冠心病的發作風險將下降一半,吸煙的不良影響將持續經年。
4.控制體重:減肥,特別是減肥的同時配合低鹽飲食,可降低血壓。高血壓是腦卒中的頭號危險因素,約50%的心臟病和中風由高血壓引發。
5.定期體檢:到專業醫療機構體檢,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
例如:血壓、膽固醇和血糖水平、腰圍與臀圍比值,體重指數(BMI)。
一旦你知道自身存在疾病風險,制定、實施一個具體的行動計劃,以改善心臟的健康。
6.限制飲酒:限制酒精攝入量。過量飲酒會導致血壓上升,體重增加。
7.杜絕二手煙:爭取做到工作場所100%無煙。鼓勵管理人員給那些想戒煙的人提供幫助。
8.把運動帶到工作場所:工作中,讓運動見縫插針。比如騎自行車上班、上下樓主動走樓梯、午休時間運動或散步。
9.杜絕“垃圾工作餐”:盡量在食堂選擇健康食品或到附近提供健康飲食的咖啡館或餐館就餐。
10.注意減壓與放鬆:雖然尚未證實壓力是心臟病和中風的直接風險因素,但與壓力相關的吸煙、酗酒和不健康飲食等是心臟病的危險因素。
利用午飯的時間離開你的工作場所去呼吸新鮮的空氣。工作時定時休息,做一些伸展運動,每次5分鐘,每天2次。
阿司匹林護心,知易行難
在藥物方面,很多人都知道,血管事件的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有大量循證醫學證據證明,阿司匹林具有確切的療效和極高的性價比,是公認的心腦血管事件防治的基石;加上其價格低廉,非常適合大規模應用進行心腦血管事件的預防。統計數據表明,阿司匹林能使心血管事件的總發生率下降15%,心肌梗死和冠心病死亡的危險性總體降低23%。
然後,由於我國居民自我保健預防意識還十分匱乏,雖然知道阿司匹林的重要作用,但真正付諸於實際的人卻相當少,特別是對於伴有危險因素的高風險人群(高血糖、高脂血症、高血壓、高齡、吸煙、肥胖、冠心病家族史人群、心房顫動等),每天服用小劑量(75-150毫克)阿司匹林,還沒有形成習慣,漏服或停服的現象十分普遍。這與美國普通人群50%的使用率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
為此,專家建議,心腦血管病的高風險人群應考慮使用阿司匹林。總的原則是,50歲以下合併2項危險因素,或50歲以上合併一項危險因素者,都應考慮使用阿司匹林。目前醫學界已經達成共識——“小劑量”阿司匹林指每天75-325毫克,而長期使用的最佳劑量為每天100毫克。
日常生活如何預防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病是心臟及心區血管疾病的總稱,其涉及面很廣,通常有高血壓、冠心病、心臟性猝死、心率失常等多個病種,那麼我們生活中該如何預防呢?
一、認識自身存在的心血管病危險因素,實行自我保健,對自己的健康負責。
二、保持良好心態,積極地適應社會發展與變革,心有朝霞,胸懷開闊。
三、積極參加日常生活中的勞動,參加健身運動,維持良好的血液循環,以減緩肌肉萎縮,防止肥胖,增強心臟功能。
以心率為例,如按70次/分,如果經過運動鍛煉可以減到60次/分,表面看也許與以前沒什麼差別,只減少了10次心跳;可是在一年間,就減少了550萬次心跳。健身鍛煉有益心臟健康,最有益的鍛煉項目是大步行走。身體的局部鍛煉(如啞鈴、拉簧)則對心臟無甚益處。
四、戒除不良嗜好與不衛生習慣,保持健康生活規律與方式,有個人的文化興趣愛好。
五、堅持低脂膳食,改變高脂肪飲食習慣。
據某大城市對330萬居民飲食習慣調查,近20年來,糧食、薯類、豆類食物從以往占三分之二,下降至占三分之一;而肉類和油脂食品上升近10倍,每人每天平均攝入食物油83克,遠遠超過了正常需要25~35克的水平。
六、飲食多樣化,保持體內酸鹼平衡。
正常人的血液呈弱鹼性,其pH值7.35~7.45,可保持血管柔軟。如果飲食中酸性食物過多,鹼性食物太少,會破壞體內酸鹼平衡。
食物的酸鹼性與其口感味道截然不同。食物在體內消化分解後,含鈉、鉀、鈣元素多的食物稱為鹼性食物,
例如:豆類、奶類、蛋清、水果、蔬菜、海帶、茶葉等等;酸性食物,如麵粉、大米、肉類、糖、禽、魚蝦等等。
七、每天喝奶,可以補鈣。牛奶中所含鈣質最適宜吸收利用。
八、人們對鹽的敏感性不同,有的人對鹽敏感,吃得鹹,血壓升高;有的人對鹽不敏感,即使吃得鹹血壓也不升高。總的來看,還是吃得淡些有益心臟和血管。
九、每年做體格檢查,得到健康指導,也利於早期發現病患。
十、接種適宜的疫苗,對於體弱者及老年人,還應接種肺炎疫苗、流感疫苗,以及國內外在研製中的感冒疫苗、SARS疫苗,增強免疫能力,預防多種感染,保護心臟和血管,減少心血管疾病危害。
心腦血管疾病7招有助預防
“天涼好個秋。”但對於患心腦血管疾病的老人來說,最近可要特別留神了。時下晝夜溫差大,就像埋下了一顆“炸彈”,致使相當多的患者前往醫院就診。
專家提醒:進入換季季節,應慎防心腦血管疾病。
秋季心腦血管疾病易發
秋季是從夏季到冬季的過渡性季節,寒暖漸變,常常不易立即感覺和體驗到,且秋季的寒暖又常反覆,寒而復暖,暖後又寒,使人防不勝防。秋季感冒受寒一般較為普遍,但真正應防範的是心腦血管疾病。
防範心血管疾病可從兩方面著手,一要對自己所患疾病有充分認識,避免思想上的輕“敵”,二要重視和瞭解天氣情況,及時收聽氣象預報,以便能隨時增減衣物,應付自如,千萬不要在這方面有任何的偷懶、僥倖、否則會因小失大。如果把秋天的工作做好了,就會為冬季的全面預防打下良好而堅實的基礎。
“秋季氣候乾燥,是各種呼吸道疾病的好發季節,許多呼吸系統的感染、過敏性疾病也是心血管疾病的誘因,如病毒性心肌炎常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肺原性心臟病更是由長期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氣管炎、過敏性哮喘、肺氣腫等)導致。因此,預防和治療這些疾病對心血管病患者而言是相當重要的。”
細心防範至關重要
秋季晝夜溫差較大,身體的血管收縮和舒張變化較大,血壓容易波動,這是心功能不全的主要誘因之一。
心血管疾病中較嚴重的是心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除在秋天要更加注意治療原發疾病(即引起心功能不全的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肺心病等)、針對心功能不全的治療(如強心、利尿、擴血管)外,還要注意以下事項:
1預防各種感染。感染是誘發心衰的首要原因,因心衰病人的抗病能力差,因此對感染要特別重視,如呼吸道感染(感冒發熱、咽喉炎、氣管炎、肺炎等)、泌尿道感染(女病人多見)等。特別是深秋,非常容易患感冒。
2避免中強度體力活動,以減輕心臟負擔。
3情緒不能過分激動。情緒激動會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導致心跳加快,心臟負擔增加。
4嚴格控制食鹽的攝入。飲食中過多的攝鹽是心臟疾患的“敵人”,但食鹽攝入太少又不能滿足身體的需要,會導致另外一些疾病(如低鈉血症)。攝鹽多少才是合適的呢?一般輕度患者每日限制在5克左右,中重度患者還要適度減少。
5靜脈輸液不要過快過多。
6出現心慌、胸悶、憋氣等症狀要及早醫治。
7不能濫用心血管系統的藥物,應遵醫囑。因為某些藥物會影響心臟功能,如利血平、復方降壓片等應加以注意。
養生之道網溫馨提示:進入換季季節,對健康人來說,這也不意味著什麼,但如果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這方面也粗心大意的話,就很容易引發原有的心血管系統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肺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在秋季首先要注意季節氣候的變化。
標籤:【心腦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