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系統與神經系統的聯繫
長沙馬王堆出土的醫學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簡稱灸經),最早記錄有關經絡內容。《黃帝內經》(簡稱《內經》),是先秦諸多醫學家對其前代醫學發展的一次系統的總結。至《內經》時代,經絡體系的主體框架已基本形成。
《灸經》中只有“脈”字,無“經脈” 或“絡脈”之稱。其所述“脈”,是指《內經》中除手厥陰心包經外的十一經脈,而且經脈之間沒有相互的銜接聯繫,也無全身的循環流注。在《內經》中“脈”既用以指“經脈”,又用以指“血管”。“絡”既用以指“絡脈”(如十五絡),又用來指“血絡”。古人將“經”、“絡”、“脈”三者,看作是病邪可以走行的路徑。這三個概念在《內經》時代無實質性區分,具有同質性。故有人認為“中醫的經脈學說實質是古人對循環系統和神經系統混淆不清的樸素認識”。
經脈與絡脈,其中心詞在“脈”上。“經”與“絡”說明“脈”中縱行的主幹與橫行的支路。《醫學入門》:“經,逕也,逕直者為經,經之支派旁出者為絡”。“經絡”一詞實際上是“經脈”和“絡脈”的合稱。經絡概念始終包括了血管實體。但“經脈”的概念卻不一定是指血管。
經絡系統理論形成的可能途徑
古人如何發現了經絡,到目前為止,沒有確鑿的證據,因此有多種推測。有人認為古人先發現了有治療作用的穴位,然後按一定的線索將穴位聯繫起來形成經絡,並逐步完善;有人認為首先發現經絡現象,在經絡的基礎上發現穴位,以後又不斷充實內容,形成經絡系統。
雖然經絡系統建立的立論依據不清楚,但從古代文獻和現代針灸臨床實踐以及現代經絡研究來看,經絡系統可能是在對前人針灸實踐經驗總結的基礎上,並通過推演的思維方法而建立起來的,並逐步完善形成經典的經絡系統理論。
綜合分析發現,單純依據針刺穴位的“得氣”及循經感傳等現象。建立十四經脈循行路線,是不可能的。近年研究發現,顯性循經感傳等循經現象出現率較低,即使出現也往往只是循經脈的某一段。而經典的經脈的循行路線,不僅長距離跨越軀體多個部位(例如足三陽經從足走頭),而且與髒俯均有絡屬關係。經脈的無穴通道,自非刺所宜,那也就不會有循經感傳現象,也不可能是由功能相近的穴位聯繫起來而形成。如手少陰心經的無穴通路有一支上達頭面:“從心繫,上挾咽,系目系。”從臨床角度來看,更像是一種病理聯繫的描述或歸納。因此無穴通路可能不是兩點之間的直接連線。有穴經脈走行的形成也可能依據針刺的治療效應。“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即是說明經脈的循經治療效應。
有關絡脈的描述,《靈樞·經脈》:“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從脛骨外廉到頭項,如此長距離未提及其他解剖部位,如果由循經現象獲知絡脈循行路徑,必然應該描述這兩個部位間的走行,因此依據病理聯繫或針刺治療效應建立經脈的可能行較大。其中“合諸經之氣”的描述則明顯帶有推演的成分。
經絡實質的研究,首先要研究早期關於經絡的論述才能找到最原始的資料,理解經絡的最初含義,尋找經絡實質研究的有效線索。另一方面,應注意到古代經絡理論的歷史局限性,應考慮到其描述不準確、不完備、甚至不正確的可能性。
經絡系統與神經系統的聯繫
從古代文獻看經絡系統與神經系統的聯繫:經脈與腦在解剖結構上有直接聯繫。如督脈,“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裡,上至風府,入屬於腦。”再如膀胱經,“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靈樞·大惑論》中對視覺器官有這樣一段論述:“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並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與腦相連的結構可能是對視神經的描述,也許這是《內經》時代接近發現神經的一個例子。
現代研究揭示經絡系統與神經系統的聯繫:經絡系統是人體的調控系統,在生理功能上與神經系統有相似性。就經絡的實質而言,古人發現的具有一定循行路徑的十四經脈是否存在,其實質是什麼,才是經絡實質研究的核心內容。循經感傳以及其他經絡現象的客觀存在,成為經脈存在的有力證據。古代文獻以及針灸臨床實踐證實,針刺的療效依賴於“得氣”。有時可出現針感循古典經脈路徑傳導的現象。由於循經感傳提示古典經脈存在的可能性,因此,研究循經感傳現象成為近年研究經絡實質的切入點。圍繞經絡實質的研究,近年已提出多種學說。
(1)經絡的生物進化觀 目前已知在脊椎動物體內同時還保留著低等神經系,如人體內除神經管外還有部分鏈狀神經系(交感神經鏈)和網狀神經系(腸壁神經網)的某種保留,主要已轉化為植物神經的組成部分。從進化的連續性來看,子午干神經繫在人體無疑也有所保留,可能是經絡原型。經典的經絡系統可能依然在已經高度分化的神經系統的調控下起作用,並與神經系統有直接的解剖上和功能上的聯繫。
(2)神經中樞擴散說 截肢者的幻肢覺提示,中樞神經系統與軀體可能存在鏡像關係。當外周肢體離斷後,其在中樞的鏡像依然存在。同理,針刺產生的針感傳入中樞後可能在中樞定向傳遞,從而產生循經感傳現象。有學者認為,針刺穴位後循經感覺的產生,是中央後回與皮膚經絡路線相對應的大腦細胞被興奮的結果。有人提出“經絡鏈”的設想,實際上也是經絡的中樞觀。認為針感不需要通過外周,而是在神經中樞傳導的過程。
(3)植物神經反射聯動說 認為植物神經系統是經絡系統的主要構成部分,經脈線實質為體表上富含神經末稍的組織帶,穴區則有著更為豐富的神經末稍。穴位受到刺激,所激發的交感神經反射接力的興奮點所到之處,使肥大細胞釋放各種生物活性物質,刺激相應的軀體或內臟傳入神經末稍,產生各種感覺,即循經感傳。由於脊髓節段的有序性,導致交感神經反射弧的相繼激活有序地定向傳導。古人確定的經絡線路並不一定是實際的“通道”,而只是效應線路。這也許是為什麼多年對經絡的形態學研究,經絡和穴位並沒有找到新的或特異性的實體結構,而只是發現了一些已知組織細胞或生物活性物質的特異性分佈的原因。近年對穴位的研究發現,穴位具有低電阻特性。低電阻的穴位下確實分佈著比周圍更多的交感神經末梢;毀損皮膚內交感神經後,穴位也不再具有低電阻特性。從針灸臨床實踐來看,產生針感的必定是某種特定的結構。這就是為什麼針刺時,若不得氣就需調整針刺方向、角度和深度的原因。在調整過程中,一旦刺中穴位便迅速產生針感。內臟牽涉痛的機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但是內臟牽涉痛提示軀體與內臟之間存在解剖學上的某種聯繫,可作為研究經絡的“內聯於臟腑,外絡於肢節”功能的參考。
(4)經絡的中樞-外周說 認為經脈感傳現象是中樞與外周共同作用的結果。“八五國家攀登計劃”的首席科學家胡翔龍先生認為:循經感傳可能是“體表”的神經感受裝置被針刺時沿經傳導著的某種“動因”所興奮,神經衝動相繼傳入中樞神經系統,從而產生了主觀感受到的感傳。有學者持相似觀點,認為循經感傳現象發生,類似“多米諾骨牌效應”,即一系列軸突反射效應(針感)傳入到達大腦皮層中央後回的感覺區,使相對應的大腦細胞興奮,從而產生“感傳”現象。
古人提出的經絡系統,是具有廣泛生理功能的機體調節系統。可能包括人體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循環系統等多系統的總體功能。當代對於經絡實質研究並不等同於針灸作用機制的研究。經絡實質研究重點在於揭示古人提出的有明確循行走向的經脈和穴位的實質。
標籤:【怎麼祛斑】、【穴位】、【經絡】、【不再聯繫】、【臉上長斑怎麼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