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肌性斜頸中醫推拿療法
小兒肌性斜頸是指以頭向患側歪斜,顏面旋向健側為其特點的先天性疾病,俗稱“歪脖”。臨床上,斜頸分為四型:肌性斜頸,骨性斜頸,眼源性斜頸,神經性斜頸。本節只討論第1型即肌性斜頸,本病早期(6個月以內)推拿治療,療效較好。
病因病機
臨床表現
出生馬上或數日後可發現患兒頭向一側偏斜,一側頸部胸鎖乳突肌可觸及稜形腫塊(部分患兒數月後可自行吸收),繼而胸鎖乳突肌攣縮,僵硬,頭向患側歪斜及向患側旋轉活動受限,嚴重者隨年齡增大,可發生顏面、五官,甚至肩背不對稱畸形。
治療
1. 治療原則:舒筋活血,軟堅散結。
2. 手法處方
1用食、中指與拇指拿住患側肌肉硬節處捏揉10~15分鐘。
2用拇指或食、中二指自患側胸鎖乳突肌起點至止點推揉2~3分鐘。
3一手扶住患側肩部,另一手扶住患兒頭部,兩手同時向相反方向扳拉,使患兒頭部漸漸向健側肩部傾斜,稱斜扳或被動扳拉活動法,反覆操作7~10次;然後用雙手托拿住患兒頭部向上牽引的同時向患側旋轉,稱被動轉頭活動法,反覆操作7~10次。
3. 方義:推揉及捏揉肌肉局部能舒筋活血,改善局部血供,緩解肌肉痙攣。被動扳拉及轉頭活動能拉長伸展攣縮的肌肉,有助於恢復肌肉的彈性,改善和恢復頸部功能活動。4. 加減治療
1如患兒面部及肩部畸形明顯者,加點按太陽、頰車、人中、迎香、風池、肩井、肩腢、天宗等穴各5~10次,以活血通絡,改善局部畸形。
2患側上肢活動障礙者:加在患側上肢施以揉、拿、一指禪推等法2~3分鐘,同時點按肩髎、肩腢、臂臑、天宗、曲池、尺澤、手三里、內關、外關、合谷等穴各5~10次,以加強患肢血供,促進恢復患側上肢功能活動。
日常護理
1. 家長應盡量及時糾正患兒頭頸歪斜的姿勢。
2. 使患兒盡可能多地作主動或被動轉頭及歪頭(斜扳)動作。
3. 每次推拿治療後,可配合10~15分鐘局部熱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