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解說 從食物的特性揭示養生秘密 | 養生知識網


 

A-A+

中醫解說 從食物的特性揭示養生秘密

2020年08月15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14 ℃ 次

養生之道網導讀:對於飲食,我們可能都不知道食物中也含有四氣與無味哦。瞭解食物的特性之後就要合理的調節飲食了,因為這樣才能更好的發揮出食物中的特性哦!

食物中的四氣與五味

“節飲食”的重點在一個“節”字上。可能有人會問“節”是什麼意思,是少吃點還是多吃點呢?其實飲食量的多少,只是“節飲食”的一個方面。

中醫上來說,“節飲食”其實應該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不要過饑過飽,過饑不好,過飽也不好;

另一方面還包括中醫裡的一個基本概念,叫四氣五味。下面我們就從這兩方面來闡述“節飲食”的原則。

四氣五味是什麼概念呢?中醫把食物從屬性上分成“寒熱溫涼”四氣,還有就是食物本身具有的“酸苦甘辛鹹”五味。

前面講過人體五臟體系的一個模型圖,在這個模型圖裡,我也講過五味,而且是說五味入五臟。

那麼,除了要節制自己的飲食,使自己不要過饑過飽外,還要注意四氣五味的調養。

關於氣與味的概念,我們在生活中也會有很多例子。

比如說,今年剛剛下來的龍井茶,主要是要它的氣,就是要它芬芳的氣味,但是如果把龍井茶用開水煮1個小時,茶還能喝嗎,它芬芳的氣味早已沒有了。

如果中藥沒有經過煎煮,而是把中藥直接放在蒸鍋裡去蒸,那麼它的有效成分也一定出不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要根據氣與味的原則來注意一些事項。

比如說,中醫對食療方面非常講究,它首先講的就是氣和味搭配的概念,然後講的是食物之間搭配的合理性。

《黃帝內經》裡有這樣一句話,對我們的飲食給出了一個原則上的指導,即“形不足者,溫之以氣”。

什麼是“形不足”?“形不足”就是指一個人的體質已經非常弱了,比如說久在床、瀕臨死亡等。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是什麼意思?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比如說一個人已經到了生命的盡頭,而這時候,給他煮一點參湯,用東北的野山參,這樣補氣非常有效,就可以延長他的生命。

味又是什麼呢?就是通過長時間的煎熬、煎煮,把食物裡最精華的一些東西保留下來,這些東西是補精血的,按中醫的說法也就是滋陰的。

比如說,我們吃的大餐裡,像鮑魚、海參等,像這類東西它本身就是藥。而鮑魚和海參一定要長時間地煎熬,而且要用高湯,如果沒有好湯去調味兒,它的味道就出不來。這些食材都要長時間地熬才行。

食物的養生特性

有一本醫書叫《溫條辨》,是清代的名醫吳鞠通所寫的,他就把海參、鮑魚等作為一個滋補的材料寫進去了,認為這些都是食療非常好的材料。

《溫條辨》是中醫的經典著作,這本書中作為藥物來用的食物,為數不少,粗略統計有七八十種之多,其中包括穀類、果類、獸類、禽類、菜類等

按照中醫溫病(外感病)的說法,有外感初起,邪熱傷津直至病後,飲食調養、運用也甚為巧妙。一味食物,因其干鮮不同,其效用也是有別的。

比如說,經常見到的荷葉、鮮荷葉與干荷葉的揮發性就不一樣,因此,夏季暑熱之時,以鮮荷葉熬粥取其芳香之性,才可透邪外出,而干品自然沒有這樣好的功效。

再比如說,經常服食的姜,關於姜的食用是比較早的。《論語》中就有孔子“不撤姜食”的記載。可知早在兩千多年前,姜就已用於食物中。而且在很早以前,姜就被用於藥用。

《溫病條辨》中關於姜的藥用就有六種形式之多,如生薑辛溫,北方民間習俗用於受寒風、冷雨之後以姜、糖沖沸水以御寒,從而防止外感的發生;

而桂枝湯解肌表的作用,更是少不了生薑的辛溫發散之性。

生薑還有中和之力,如民間食用螃蟹時要以姜、醋作為作料,這便是借用生薑的暖胃之性以中和蟹肉之寒性;

姜還可輔助陽氣,如《溫病條辨》中的露姜飲,即以人參之甘合於生薑之溫,以輔助陽氣。

順便提一句,南方有些地方蒸螃蟹的時候要放些紫蘇葉的,也是取紫蘇辛溫之性,解螃蟹寒性的。

果實入藥也是比較久遠的,其用法與食並無大異。

如山楂酸甘微溫,具有消積化食的作用,並能化淤,單獨服食可以治療食積,與麥芽、神曲合用則效果更好。

習慣上我們將這三味統稱為“三仙”,且在當今臨床上極為常用,尤其是普遍用於小兒停食積滯,效果頗佳。其實這種用法在民間也廣為傳用。

合理地調節飲食

我們先來看這樣一種情況,這也是在臨床中經常能看到的。比如一個小孩拉肚子了,老拉稀,所以家長就帶他去醫院。

化驗的結果是他的大便沒事,沒有任何特殊的細菌,不是腸炎也不是胃炎,但他表現的症狀就是上吐下瀉。

為什麼會老拉稀呢?他可能本沒有病,也許就是因為吃了一個熱饅頭以後,又馬上吃了一根涼冰棍,結果導致他脾胃運化功能出現問題了。

中醫管這種情況叫脾虛腹瀉,這種腹瀉其實本身不是病。比如說老年人吃多了,因為老年人的脾胃功能一定不如年輕人,所以他吃多了就消化不了,也有可能會產生腹瀉。

遇到這種情況,只要合理地調節飲食,合理地調養脾胃,找到一個正確的方法進行控制,這種症狀很快就會好轉。

但事實恰恰相反。遇到這種情況,不明白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腹瀉,去醫院又查不出病因。

或者說根本就沒有上醫院去查,就在家裡自己盲目地吃好多抗生素類藥物,最後不但腹瀉好不了,反而把腸胃裡的有益菌群都破壞掉了,破壞了有助於消化的細菌,很可能會產生一個非常壞的結果。

如果是兒童的話,嚴重患者甚至還會產生脫水的現象。我就遇到過這樣的事情,我有一個平時特別要好的朋友,他的孩子在兩歲的時候,可能就是因為飲食上不注意,拉稀了。

當時他也比較馬虎,沒有找中醫,也沒有看西醫,就自己拿了點抗生素類的藥給孩子吃,結果孩子大便越來越稀,最後竟出現了脫水。

等送到醫院的時候,已經晚了。這個孩子當時的情況從中醫上講,已經是氣血兩虧。從現代醫學上講,就是已經完全脫水了,最後孩子醫治無效導致夭折。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小看腹瀉。

當然腹瀉也分很多種。有一種是有菌性腹瀉,就是由於細菌導致的。對於這種有菌性腹瀉或者炎症腹瀉,你就需要趕緊上醫院,通過輸入一些抗生素,效果會比較好。

但是對無菌性腹瀉,我認為還是少吃藥為好,這種情況特別容易發生在嬰幼兒身上,因為小孩子的腸道功能發育還不很完全,尤其容易得這種因脾虛而導致的腹瀉。

養生之道網溫馨提示:學習了以上的文章,你對食物是不是又有了進一步的瞭解了呢?食物的飲食調節也是需要根據食物中的特性來調節的哦!

 

 

 

 

標籤:【中醫解說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