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健身之詳解 | 養生知識網


 

A-A+

運動健身之詳解

2019年02月02日 體育健身 暫無評論 閱讀 19 ℃ 次

傳統健身術,是以活動筋骨,調節氣息,靜心寧神來暢達經絡,疏通氣血、和調臟腑,達到增強體質、延年益壽目的的運動養生保健法。它融導引、氣功、武術、醫理為一體。注重和強調機體內外的協調統一、和諧適度。從其鍛煉角度來看,歸納起來,有幾個原則應在運動中把握。

動靜結合 內外俱練

傳統運動養生的練功要領是意守、調息、動形的統一。這三方面,最關鍵的是意守,只有精神專注,方可寧神息,呼吸均勻,導氣血運行。三者關係為以意領氣,以氣動形。這樣,在鍛煉過程中,內練精神、臟腑、氣血;外練經脈、筋骨、四肢,使內外和諧,氣血周流,機體就可得到全面鍛煉。

體育健身
體育健身
        古代養生思想有“宜動”、“宜靜”兩種不同觀點,兩者都源自道家。唐代孫思邈主張“唯無多無少,幾乎道矣。”即不宜多動,亦不宜多靜。元代朱丹溪提出“天主生物,故恆於動;有人此生,亦恆於動。”指出自然界的變化規律是“動”多“靜”少。“動”為陽,“靜”為陰,一切物質的運動發展,以陽為主導,時刻處在“陽動”的狀態。從運動保健角度來說,運動時,一切順其自然,進行自然調息、調心,神態從容,摒棄雜念,神形兼顧,內外俱練,動於外而靜於內,動主練而靜主養神,把動靜結合作為運動保健的原則。

強度適宜 不宜過量

運動養生是通過鍛煉以健身,鍛煉時需要根據個人情況掌握運動量的大小。運動量太小則達不到鍛煉目的,起不到健身作用;太大則超過了機體耐受限度,反而會使身體因過勞受損。運動量的測定,往往以運動者的呼吸、心跳、脈率、氧氣消耗量等作為客觀指標,並且結合運動者自己的主觀感覺加以全面測量。如果運動之後,鍛煉者食慾增進,睡眠良好,情緒輕鬆,精力充沛,即使增大運動量也不感到疲勞,這是動靜結合、運動量適宜的表現。反之,如運動後食慾減退,頭昏頭痛,自覺勞累汗多,精神倦怠者,說明運動量過大,應適當酌減。如減少運動量後,仍有上述症狀,且長時間疲勞,則應做身體檢查。

運動養生
運動養生

早晚鍛煉 習慣而定

運動一般以早晨為最好,早晨空氣新鮮,到室外運動鍛煉,讓休息一夜的肢體為一天的活動做些準備。也有人喜歡在晚上睡覺前練功鍛煉,這是各人運動的習慣。如在飯前運動,運動後至少要休息半個小時後才能用餐;飯後則至少要休息一個半小時以上才能鍛煉。為了避免鍛煉後過度興奮而影響入睡,應該在臨睡前2小時左右結束鍛煉。

因人而異 因地制宜

各人可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年齡階段、體質與運動量的配合,選擇相適宜的運動方法和運動量來進行日常的運動鍛煉。有慢性者可選其中的幾式,對疾病有針對性地鍛煉,由少逐漸增多,增加運動量。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可重複鍛煉,打兩遍三遍來增加運動量,以取得有效的健身效果。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跑步等,不需要借助任何器具,也不需要特定的場所,在公園、廣場、街道、空地、屋前、走廊等處均可,當然,室外林木繁茂、空氣新鮮的地方更為理想。

養生之道
養生之道
     鍛煉身體並非一朝一夕的事,要經常而不間斷。只有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才能收到健身的效果。因此,運動養生不僅是身體的鍛煉,也是意志和毅力的鍛煉。

標籤:【運動養生】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