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壞習慣最損身體五臟元氣 | 養生知識網


 

A-A+

飲食壞習慣最損身體五臟元氣

2016年10月04日 日常養生 暫無評論 閱讀 72 ℃ 次

養生之道網導讀:大家知道人體的五臟是哪些器官嗎?心、肝、脾、肺、腎。養好五臟才是身體健康的關鍵,健康飲食才是重要的,那麼飲食壞習慣有哪些最損害五臟健康呢?

"肝將軍"怕堵

"肝木生發,猶如樹木。"肝臟為將軍之官,其特性就是主疏洩,喜條達,惡抑鬱。只有當肝不受約束時,身體才能達到一種輕鬆、疏洩的狀態,猶如一棵枝葉舒展的樹。但以下幾個壞習慣往往會給肝"添堵".

過量喝酒

少量飲酒能夠活血,但如果過度,很容易亂肝性。

心情鬱悶

壓抑、生氣、小心眼等情況都會令肝臟不能舒展,肝氣鬱結會引出一系列的疾病,比如胃疼、頭疼、高血壓等。

用眼過度

肝臟貯藏著豐富的血液,其主要作用是保持眼睛的明亮,長期看電視、對著電腦,很容易用眼過度,從而導致肝血不足。

專家支招

陽氣升發有助於肝的疏洩,可以吃點酸味的食物,有健脾開胃之效,能增強肝臟功能;最重要的是保持心情的愉悅,千萬不能做情緒的奴隸;生氣不要超過3分鐘,氣頭上不盲目做決定。

“心君主”怕累

心主血脈,是一個陽氣非常旺盛的臟器,相當於一國之君。心氣旺盛,則面色血潤;反之則會出現心胸面痛、心氣衰弱等症狀。所以,一些“傷心”的壞習慣需要特別重視。

 

接收海量信息

現代人每天要接收到許多信息,這很容易使人亂了心神,如果“心君主”變得心浮氣躁,就會影響其他“部門”的協調。

情緒壓抑、勞累

人最大的勞累莫過於心累,看不開,放不下,都會導致體內器官調節作用失衡。

專家支招

養心,最有效的方法是在中午靜臥或靜坐30分鐘,但切忌午飯後馬上睡覺;苦入心,多吃一些苦味的食物,不僅清心火,還可以養心;做一些有氧運動,多接觸陽光,也對心有好處。

脾胃忌生冷

“脾胃是健康的根”,中醫上講的脾,實際包括脾臟和胰臟兩個臟器,並經常將脾胃當作一個整體。食物要靠脾的運化才能化為精微,從而化生為精、氣等滋養五臟六腑。傷脾的壞習慣主要和飲食有關。

吃得太生、太冷、太撐

生冷的食物會帶著寒氣進入身體,容易傷及脾胃;而饑一頓,飽一頓也對它傷害很大。

思慮過多

中醫認為“思傷脾”,如果思慮過多,就會損傷脾氣,從而影響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有些藥最傷脾胃

很多西藥都會刺激腸胃,比如硫酸亞鐵、胍乙啶、阿司匹林等;一些苦寒類的中藥,如板藍根等,虛寒體質、經常拉肚子的人也不宜久服。

肺怕環境差

肺像一把大傘,罩在五臟六腑上面,肺氣調和則氣機通暢,五臟才能正常活動。肺氣的衰旺,還事關壽命的長短。傷害肺的壞習慣主要有:

腎不能缺水

腎主水、藏精,是生命活動的調節中心,腎精決定著機體的生長發育和生殖,所以護腎一定要摒棄以下壞習慣

吃得鹹喝水少

中醫講鹹味入腎,元氣虛的時候,口味就會變重。

時刻注意五臟發出的求救信號

人一生中罹患“重大疾病”的機會有多少?據醫學家按照各種單一疾病在人群中的發病率推算,這一概率大約是70%—80%。俗語說“來如山倒”,但五臟在生前,其實會向你發出求救小信號。教你抓住這些“信號”,挽救健康。

心臟疾病:心血管是影響人類健康的第一大疾病,全世界死亡人數的1/3都與它有關。衛生部北京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李明洲告訴記者,心臟發出的“求救信號”包括以下幾種:

一活動就心慌氣短:經常感到心慌、胸悶,上個樓梯、做些簡單的體力活就會氣喘、心跳加快。尤其是此前這種情況並不明顯,最近一段時間加重的,要當心心臟出現問題。

左手指疼、牙疼:心臟的疼痛多出現在胸口正中的位置,持續數分鐘甚至十幾分鐘,常常牽涉到左前臂、左手指或左上臂,甚至是嗓子、脖子或者牙齒。不過,大家普遍認為的左肩或背部疼痛,其實比較少見。

枕頭高了才能睡著:睡覺時,平躺覺得胸悶,必須墊個較高的枕頭,或者半靠著才能入睡,表明心臟功能較弱。

肝臟疾病:肝病被稱為“最大的隱形殺手”,是因為它在發病初期並沒有症狀。不過,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肝內科主任醫師廖慧鈺教授說,還是有些小信號,能讓我們捕捉到。

見到油膩就噁心:肝臟是人體最大的消化腺,當它出現問題,大多表現在“吃”上,比如沒有食慾、不想吃東西、見到油膩食物或聞到油味就噁心欲吐、胃部脹滿不適,可能是得了肝炎;如果吃了油膩食物後右上腹(右側肋骨下緣)疼痛,並連帶到右肩或背部,則可能是膽囊疾病(膽囊炎、膽囊結石等)。

臉發黃,皮膚癢:當肝臟生病時,膽汁的代謝功能會隨之發生障礙,使血中的膽紅素升高,讓身體出現顏色上的改變,比如臉黃、眼黃、皮膚黃、尿發黃。由於膽汁裡的膽鹽刺激皮膚感覺神經末梢,還會出現皮膚瘙癢

總結:飲食的壞習慣讓我們的五臟發出危險的訊號,大家一定要注意及時治療。積極的改善飲食的好習慣做個健康人。

 

 

標籤:【健康飲食】【健康之路】【五臟六腑】【壞習慣有哪些】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