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 苓 | 養生知識網


 

A-A+

茯 苓

2013年04月16日 日常養生 暫無評論 閱讀 27 ℃ 次

原料介紹
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苓茯苓的菌核。茯苓生於松樹根上。分佈於吉林、河南、安徽、浙江、福建、台灣、湖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
通常栽後8至10個月茯苓成熟,其成熟標誌為苓場再次出現龜裂紋,若見菌核表皮呈黃褐色而又未出現白色裂縫,即可收穫。選晴天挖出後去泥沙,堆在室內蓋稻草發汗,等水氣干了,苓皮起皺後削去外皮,乾燥。
茯苓,自古被視為“中藥八珍”之一。茯苓菌核呈類球形卵狀橢圓形致不規則形,長10至30厘米或更長,一般重500至5000克,外面有深褐色多皺褶的皮殼,內部白色或淡粉紅色,粉粒狀。
以體重堅實,外皮色棕褐,皮紋細,無裂隙,斷面白色細膩,粘牙力強者為佳。
 
相關人群
1. 適宜小便不利、脾虛食少、大便洩瀉、水腫漲滿、癌症、肝、糖尿患者。
2. 陰虛而無濕熱、虛寒精滑、氣虛下陷者慎服。
 
 食物相剋
茯苓惡白斂,畏牡蒙、地榆、雄黃、秦艽、龜甲,忌米醋。
 
製作指導
1. 如偏於寒濕者,可與桂枝、等配伍;偏於濕熱者,可與豬苓、澤瀉等配伍。
2. 屬於脾氣虛者,可與黨參、黃耆、等配伍;屬虛寒者,還可配附子、等同用。
3. 對於脾虛運化失常所致洩瀉、帶下,應用茯苓有標本兼顧之效,常與黨參、山藥等配伍。
4. 對於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停聚化生痰飲之症,可用半夏、陳皮同用,也可配桂枝、同用。
5. 治痰濕入絡、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殼同用。
6. 用於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與人參、遠志、酸棗仁等配伍。
 
食療作用
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脾、肺、腎經;氣微性和,可升可降;
具有利水滲濕,健脾補中,寧心安神的功效;
主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嗽,食少脘悶,嘔吐,洩瀉,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遺精白濁。
 
其他相關
茯苓,本作“伏靈”,古人以此為神靈之氣伏結於松下而成,故名。
《綱目》云:“茯苓,《史記.龜策傳》作伏靈,蓋松之神靈之氣伏結而成,故胃之伏靈、伏神……欲作苓者,傳寫之訛爾。下有伏靈,上有菟絲,故又名伏兔。或雲其形如兔。故名。亦通。”
《滇海虞衡志》云:“茯苓,天下無不推之雲南,曰雲苓。………李時珍之尚不言雲苓,雲苓之得,當在康熙時。”
雲南所產的茯苓,個圓或長圓,皮黑褐有細皺,肉白,鐵實,質量為全國第一,聞名中外,稱為雲苓。
 

標籤:【苓】【茯】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