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培養寶寶獨處能力 | 養生知識網


 

A-A+

這麼培養寶寶獨處能力

2020年05月25日 少兒保健 暫無評論 閱讀 25 ℃ 次

養生之道網導讀:每個寶寶生下來都有成為偉人的潛質,重點是父母們如何去培養。而獨處能力則是影響寶寶一生的能力,那麼如何培養寶寶獨處能力呢?

這麼培養寶寶獨處能力

法國兒童教育專家馬克·雷諾總結說,幼兒教育有兩個至為關鍵的因素:一是樹立家長權威,善於向孩子的任性說“不”;二是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自主能力,鍛造他們的自我個性。

樹立家長的權威

雷諾博士認為,孩子並不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最好的,而教導他們分辨是非則是父母的責任。樹立威嚴,才會讓孩子清楚地意識到規則和界限。被禁止和拒絕是他們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過程。他們必須學會放棄,並且懂得並非自己的一切要求和願望都會得到滿足。

雷諾博士補充說,權威和愛並不是矛盾的事情。恰恰相反,兩者是可以共生共存的。正是出於對孩子的愛,我們才設立了種種規矩,以確保孩子能夠安全健康的成長。事實上,設立界限和規矩也更能夠幫助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穩步前進,贏得自信,培養他們的自我意識和自主能力。缺少了嚴格的管教,孩子反而會感到被忽視和遺棄。

那麼,如何培養家長的權威呢?

接受採訪的埃裡克和娜塔莉是一對年輕的夫婦。為了“正確合理”地教育他們3歲的兒子,他們特意去參加了家長培訓班,並將在課堂上學到的理論認真地付諸實踐。埃裡克說,其實施行權威最重要的是溝通和交流。當你禁止孩子做某件事情的時候,你一定要讓孩子清楚他不能做的原因。簡單粗暴、不加解釋的禁止,非但沒有意義,反而會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所以,在擺出家長威嚴的同時,一定要向孩子清晰明確地解釋和說明為什麼這件事情他不能去做,這個過程不可或缺、十分重要。

娜塔莉的感受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家長間的共識也必不可少。如果父母雙方一個人告訴孩子“可以”,而另一個人卻說“不”,孩子便不會再服從管教,甚至還會利用父母間的分歧來做壞事。另外,權威在言行一致中才能真正得到樹立和體現。當父母為孩子設立了規矩,這些規矩絕不能只應用在孩子身上,父母也必須以身作則去遵守這些規矩。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榜樣。

在管教兒子的同時,埃裡克和娜塔莉也十分注意拿捏分寸,因為“權威不等於專橫和專制”。如果家長讓孩子感到畏懼,如果他們的命令不合理或有失公正,如果他們連孩子的幽默感和情緒抒發都要禁止,那麼他們的教育就走入了另一個極端。

根據法國著名的兒童醫生和兒童心理學家弗朗索瓦斯·多爾托提出的“冒險”學說,在對兒子進行一絲不苟的嚴格教育的同時,這對夫婦也沒有忘記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給孩子留有一定空間的行為自由。“在規矩之內給予孩子充足的信任和自由,對於他們想像力的培育以及自我意識的養成都十分必要。”雷諾博士解釋說。

 

培養獨立意識和自主能力

美國幼兒教育強調家長應當給予孩子充足、慷慨、無條件的關愛,盡可能多地陪伴他們,參與他們的遊戲,盡量減少對他們的約束,鼓勵他們的天性盡情發揚,用表揚代替懲罰等等,而這些理論法國的教育專家們並不完全認同。

法國兒童心理學專家瑪麗·呂克醫生認為,所有小孩子都會想要大人時刻待在自己身邊,而這歸根結底是因為他們沒有學會一個人待在房間裡自娛自樂的本領。

呂克醫生建議父母不要一直陪孩子做遊戲,更不要在遊戲時給孩子太多“直截了當”的提示,例如“應該把大象塗成灰色,應該給布娃娃穿這件衣服,當心沙發”等等。當一個孩子太依賴父母的幫助時,他便會對自己失去信心,對周圍世界產生不安全感,從而無法勇敢地探索外面的精彩,也無法形成獨立的人格。

呂克醫生認為,從3歲起,小孩子就有了獨自玩耍的能力,並且也有了抵禦一定程度孤獨感的心理強度。從這個年齡開始,他們的想像力開始萌芽,想像中的世界開始向他們展開。只要給他們足夠的空間和自由,不去干擾他們,他們可以與布娃娃對話幾個小時,能夠自己編出各種故事。然而,這對一些家長來說可能有些困難,因為通常家長難以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即孩子在沒有他們看護的情況下也可以很好地待著。

那麼,如何教導孩子學會獨自玩耍呢?如何幫助他們培養獨處的能力呢?埃裡克和娜塔莉在這方面的成功經驗也許值得借鑒。

娜塔莉首先向兒子做了清楚的說明:“你可以在我身邊玩,但這不等於說我要和你一起玩。”然後,她建議兒子把圖畫本和積木帶到身邊。“家長的在場會使孩子感到安心,”娜塔莉解釋說,“其實對孩子來說,家長參與遊戲並不比待在他身邊更重要。你可以儘管處理自己的事情,只要時不時地看一下他就好。他也會很自豪地向你展示在沒有你幫助的情況下獨立完成的‘作品’。這時,你一定要向他表示祝賀並且表達你為他驕傲的心情。”

接下來是要培養孩子獨自待在房間玩耍的習慣。娜塔莉首先確認了房間裡沒有“危險物品”,比方說可以被孩子吞掉的小物件等等。然後她向兒子解釋說他已經長大了,可以一個人待在自己的房間裡。她把兒子最喜歡的玩具放在了房間的某個角落,慢慢地,兒子便愛上了這個“屬於他”的角落。她總是讓房間門保持打開的狀態。因為心理醫生證實,房子裡的響動會讓小孩子感到安心。最初幾次兒子看起來有些驚慌失措,娜塔莉也按照醫生的叮囑,沒有馬上塞給他玩具,而是讓他自己發現自己想要的東西。

每次把兒子單獨留在房間裡時,娜塔莉都會鼓勵他:“我對你有信心。相信你會自己找到有趣的事情做。”

“這個年齡的孩子可以獨自玩耍20~30分鐘,所以他每過一會兒就來找你是很正常的。這時你要對他說‘我不陪你了,你看起來玩得很高興,我要準備晚飯’。”娜塔莉說。

雷諾博士認為,讓孩子和他的玩具單獨待在房間裡可以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幫助孩子創造新的遊戲,編出新的故事。兒童通過獨自玩耍,可以學習如何運用語言來創造他的想像世界,他還可以克服對空虛和無人的懼怕,並將孤獨的時光轉化為豐富而有創造性的經歷。“獨處的能力”將使他終身受益。

 

不妨讓孩子玩玩“髒”遊戲

一朋友很困惑,他說:“我們從不吝惜給孩子買玩具,但他對許多玩具都沒有較大的興趣,就是愛玩沙和土,總也玩不夠,常常弄得髒兮兮的。”

其實沙和土是柔軟的自然物,親近這些自然物,對孩子的身心只有好處沒有害處。孩子玩沙玩土的時候很開心,可見有愉悅身心的作用。孩子玩的時候總是不停地活動,既能活動身體,又能發展動手能力。還有就是變著花樣玩,玩出情節來,這就是在體驗、在動腦,充分發揮了創造性。

現在的幼兒園裡也普遍重視玩沙、玩泥巴遊戲,尤其是西方國家幼兒園,幾乎必備玩沙區和玩泥區。這是有道理的,因為玩沙、玩泥巴有很多優越性,對孩子有諸多好處。

所以,可以多讓孩子玩玩“髒”遊戲。

收納玩具的小經驗

1.把最常用的玩具擺在最顯眼的位置

玩具整理的分類上切忌太過仔細,因為時間一久,媽媽自己都忘了放在哪裡。每個寶寶都有天天不離手的玩具,體積小,且寶寶走到哪兒丟到哪兒。平時收納時,要擺在顯眼的位置,方便大人拿取或收納。

2.分散玩具“遊戲地”

將玩具“散佈”在家的多個地點要比集中擺放在一起好。這樣更可以提高玩具的利用效率。不同的玩具適合在不同的地方玩,比如遙控車最好放在室外玩,而附有組件的玩具(如積木、拼圖等)則適合在桌上或小地毯上玩。

3.巧妙循環保持新鮮感

太多的玩具對孩子來說是過度刺激,沒有辦法達到預期的玩耍效果。那就不妨暫時收藏起一部分,然後每過幾個禮拜再取出做一下“循環”。頻繁進行“玩具循環”時,孩子才能永遠保持一種新鮮感。

4.尊重孩子的意見

整理玩具應該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見,不能強迫或者威脅,特別是丟棄玩具時應跟孩子說清楚為何丟棄的道理,力求爭取他的同意。至於那些雖然“過時”,但孩子仍然珍愛並堅決表示不願處理掉的舊玩具,不妨保留幾件。

5.玩具陳列有規則

寶寶最常玩的東西放在寶寶可以自由取放之處,只有孩子能自己拿到他要用的東西,才能日趨獨立。玩具的排列也講究規則,比如要將較重的玩具放在底層,這樣當孩子去拿的時候,才不會砸到他;而容易搞髒的活動用品(顏料、蠟筆、黏土、彩色筆)應該放在上層,寶寶才不會隨意拿到。

別小看孩子的感知與記憶

我家對門的小兩口,特別愛吵架。有一次,夫妻倆又吵得驚天動地,幾個鄰居過去勸。他們的孩子剛兩個月大,正睡在襁褓裡。我們都說:“別吵了,這樣對孩子多不好!”女人氣呼呼地說:“沒事,孩子聽不見,她還不記事呢!”

其實不然。有關專家分析說,即使孩子在母親的肚子裡,潛意識裡也能感知到母親對他的感情。母親的喜惡,會傳遞給孩子很多信息。孩子對這些信息會產生記憶。所以,現在提倡的“胎教”,是有道理的。從懷孕的那一刻起,就把孩子當做是一個有思想、有感情、有記憶的人,好好愛他。愛會孕育出健康聰明的孩子。

英國有一對夫婦,生了一對龍鳳胎。因為早產,女兒活了下來。不幸的是,兒子經過醫生搶救,被醫生宣判了死亡。母親抱著死去的兒子,溫柔地撫摸著他,不停地跟他講話,持續了兩個小時,兒子竟然開始出現生命體征。醫生連呼“難以置信!”

這位母親說,早在懷孕期間,她每天都對著肚子告訴孩子,他有愛他的爸爸媽媽,他一定會有一個幸福的家。正是因為這樣,才早早建立了母子溝通的橋樑。通過愛的橋樑,母親把孩子拉回了人間。

孩子雖小,也有了感知能力,他能夠默默識別母親的愛。靠著孩子潛意識裡愛的的記憶,他能夠與母親心有靈犀。

孩子的感知和記憶,早得讓你無法想像。所以,別以為他們小就什麼都不懂、不記得。

結語:好的品格都應該從小就開始培養,這樣的寶寶長大後才能更強、更獨立,所以准爸、准媽們,培養一名出色的寶寶就從這些小事做吧!

標籤:【育兒】、【育兒知識大全】、【培養寶寶獨處能力】、【育兒網】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