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癱的中醫拔罐療法 | 養生知識網

 

A-A+

偏癱的中醫拔罐療法

2022年10月02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1 ℃ 次

     偏癱(腦中風後遺症)是指急性腦血管疾病治療後脫離生命危險,但留下肢體功能障礙的病證。表現為意識清醒,但上下肢不能協調運動,口齒不清,吞嚥不利,關節強直,半身(3)拔罐方法採用單純拔罐法。

 

    (三)足內翻

    (1)配穴申脈。

圖2-19-8申脈

圖 2-19-8 申脈

    (2)定位申脈:在足外側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3)拔罐方法採用單純拔罐法。

    (四)足外翻

    (1)配穴照海。

    (2)定位照海:在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見圖2-18-2)。

    (3)拔罐方法採用單純拔罐法。

    (五)口眼?斜

    (1)配穴顴髎、地倉、下關、頰車、大迎。

    (2)定位顴髎:在面部,當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見圖2-19-9)。

             地倉:在面部口角外側,上直對瞳孔(正坐平視,瞳孔直下垂線與口角水平線相交點為取穴部位,見圖2-19-9)。

             下關:在面部耳前方,當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 (閉口,由耳屏向前摸有一高骨,其下方有一凹陷,若張口則該凹陷閉合和突起,此凹陷為取穴部位,見圖2-19-10)。

圖2-19-9顴髎、地倉圖2-19-10下關、頰車、大迎

圖 2-19-9 顴髎、地倉                       圖 2-19-10 下關、頰車、大迎

             頰車:在面頰部,下頜角前上方約一橫指(中指),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按之凹陷處(見圖2-19-10)。

             大迎:在下頜角前方,咬肌附著部的前緣,當面動脈搏動處 (閉口鼓氣,下頜角前下方溝形凹陷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9-10)。

    (3)拔罐方法採用閃罐法,局部穴位。

    (六)大便秘結

    (1)配穴支溝、天樞、豐隆。

    (2)定位支溝: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之間(見圖2-4-6)。

             天樞:在腹中部,距臍中2寸(見圖2-18-1)。

             豐隆:在小腿前外側,當外踝尖上8寸,條口外,距脛骨前緣二橫指(中指)(平膕橫紋與足腕橫紋連線之中點,在脛骨、腓骨之間,距脛骨前脊約2橫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3-2)。

    (3)拔罐方法採用單純拔罐法。

    四、注意事項

    (1)本病治療第一需要的是早期的功能恢復鍛煉和及時的對症藥物,此外調適情志,增加營養,增強體質也是必要措施。

    (2)拔罐、刮痧、按摩等中醫理療手段是中風後遺症功能恢復的重要輔助治療方法,可有效地促進肢體正常功能的恢復,縮短康復時間。

    五、病例

    李某,男性,64歲。左側肢體活動不利半年餘,既往曾有腦梗塞病史,現症見左側肢體手足萎軟無力,不能行走,生活不能自理,言語不利,口舌歪斜,伴有精神疲倦,食慾不振,面色淡白。穴取肩腢、臂臑、手三里、合谷、大椎、膈俞、肝俞、脾俞、氣海、關元、腎俞、足三里、三陰交、懸鐘,採取灸罐法,先在大椎、膈俞、肝俞、脾俞、氣海、關元、腎俞、足三里各穴用艾條溫和灸5~10分鐘,以局部皮膚紅暈為度。然後各穴拔罐,留罐15分鐘,每日1次,10次1療程。治療1療程後,上述症狀稍有好轉,能在旁人攙扶下站立,胃口有所改善。繼續上法治療3療程,能拄枴杖慢慢行走,生活基本自理,言語轉清。不遂,口眼?斜,口角流涎,手足麻木等。根據其特點的不同,一般分為實證和虛證2型。

    一、實證

    (一)症狀

    半身不遂,肢體強痙,口舌歪斜,言語不利,伴有眩暈頭脹痛,面紅目赤,心煩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黃;或伴有腹脹便秘,頭暈目眩,口黏痰多,午後面紅、煩熱等。

    (二)治法

    (1)選穴肩腢、曲池、合谷、居髎、環跳、風市、陽陵泉、承山、血海。

    (2)定位肩腢: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上臂外展至水平位,在肩部高骨(鎖骨肩峰端)外,肩關節上出現兩個凹陷,前面的凹陷為取穴部位,見圖2-19-1]。

圖2-19-1肩腢

圖 2-19-1 肩腢

             曲池:在肘橫紋的外側端,屈肘時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仰掌屈肘成45°,肘關節橈側,肘橫紋頭為取穴部位見圖2-1-5)。

             合谷:第1、第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的指蹼緣上,屈指當拇指尖盡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l-3)。

             居髎:在髖部,當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子最凸點連線的中點處(見圖2-19-2)。

             環跳:在股外側部,側臥屈股,當股骨大轉子最凸點與骶骨裂孔連線的外1/3與中1/3交點處(側臥位,下面的腿伸直,以拇指指關節橫紋按在大轉子頭上,拇指指向尾骨尖端,當拇指尖所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9-2)。

             風市:在大腿外側部的中線上,當胭橫紋上7寸(或直立垂手時,中指尖處,見圖2-19-2)。

             陽陵泉: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坐位,屈膝成90°,膝關節外下方,腓骨小頭前緣與下緣交叉處的凹陷,為取穴部位,見圖2-19-2)。

             承山:在小腿後面正中,委中與崑崙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尖角凹陷處(膕橫紋中點至外踝尖平齊處連線的中點為取穴部位,見圖2-19-2)。

             血海: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坐位,屈膝成90°,醫者立於患者對面,用左手掌心對準右髕骨中央,手掌伏於其膝蓋上,拇指尖所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9-3)。

圖2-19-2居髎、環跳、風市、陽陵泉、承山圖2-19-3血海

圖 2-19-2 居髎、環跳、風市、陽陵泉、承山                圖 2-19-3 血海

    (3)拔罐方法單純拔罐法,上述各穴拔罐,留罐15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二、虛證

    (一)症狀

    半身不遂,肢體癱軟,言語不利,口舌歪斜,伴有面色蒼白,氣短乏力,偏身麻木,心悸自汗出;或伴有手足心熱,肢體麻木,五心煩熱,失眠,眩暈耳鳴等。

    (二)治法

    (1)選穴肩腢、臂臑、手三里、合谷、大椎、膈俞、肝俞、脾俞、腎俞、氣海、關元、足三里、三陰交、懸鐘。

    (2)定位肩腢:見前。

             臂臑:在臂外側,三角肌止點處,當曲池與肩腢連線上,曲池上7寸(屈肘,緊握拳,上肢用力令其緊張,三角肌下端偏內側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9-4)。

             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穴連線上,肘橫紋下2寸。(橈側肘橫紋頭下2橫指,陽溪與曲池的連線上,見圖2-19-5)。

圖2-19-4肩腢、臂臑圖2-19-5手三里、合谷

圖 2-19-4 肩腢、臂臑                           圖 2-19-5 手三里、合谷

             合谷:見前。

             大椎:在背部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見圖2-19-6)。

             膈俞: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9-6]。

             肝俞: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下推2個椎骨,即第9胸椎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9-6]。

             脾俞: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個椎體,即為第ll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9-6]。

             腎俞: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9-6]。

             氣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見圖2-l0-4)。

             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見圖2-10-4)。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站位,用同側手張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余4指向下,中指尖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4-1)。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以手4指併攏,小指下邊緣緊靠內踝尖上,食指上緣所在水平線在脛骨後緣的交點,為取穴部位,見圖2-6-4)。

             懸鍾: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見圖2-19-7)。

圖2-19-6大椎、膈俞、肝俞、脾俞、腎俞圖2-19-7懸鍾

圖 2-19-6 大椎、膈俞、肝俞、脾俞、腎俞                   圖 2-19-7 懸鍾

    (3)拔罐方法灸罐法。先在大椎、膈俞、肝俞、脾俞、腎俞、氣海、關元、足三里各穴用艾條溫和灸5~10分鐘,以局部皮膚紅暈為度。然後各穴拔罐,留罐15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三、對症治療

    偏癱常伴有手腕屈伸不利,肌肉、關節疼痛,足內翻、足外翻,口眼?斜,大便秘結等症狀。

    (一)手腕屈伸不利

    (1)配穴外關。

    (2)定位外關: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見圖2-2-2)。

    (3)拔罐方法採用單純拔罐法。

    (二)肌肉、關節疼痛

    (1)配穴阿是穴。

    (2)定位局部壓痛點處取穴。

 

標籤:【療法】【拔罐】【中醫】、【偏癱】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