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拔罐療法的方法與體位 | 養生知識網


 

A-A+

中醫拔罐療法的方法與體位

2017年10月23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78 ℃ 次

拔罐療法是傳統中醫常用的一種治療疾病方法,這種療法可以逐寒祛濕、疏通經絡、祛除瘀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癒疾病的目的。所以,許多疾病都可以採用拔罐進行治療。

拔罐療法採用的工具——罐,有許多種,有玻璃罐、陶瓷罐、竹罐、橡膠罐等,甚至家中的罐頭瓶也可以用於拔罐。臨床中用得較多的是玻璃罐、陶瓷罐、竹罐。而橡膠罐在家庭中用的較多,因為它使用方便,用手一捏,即可嘬住,不管你是否懂醫,非常容易掌握,只要明白哪裡痛就拔哪裡即可。但它沒有用火,少了一個重要的環節,效果就要差一些,所以醫院一般不用這種。玻璃罐光滑透明,可以透過玻璃觀察罐內皮膚充血、瘀血、起泡及放血時的出血情況等,所以臨床中用得最多。

拔罐療法使用中的另一個工具——就是探子,或叫火把。可用一截較粗的鉛絲,一頭彎成圓圈狀,易於用手握住,另一頭纏上棉花及紗布,用來蘸酒精、點火。

拔罐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四種:拔罐、閃罐、走罐、放血拔罐。

拔罐是最簡單最基本的方法。一般用一隻手持罐,另一隻手拿已點著火的探子,將著火的探子在罐中晃上幾晃後,撤出,將罐迅速放在要治療的部位,然後用手輕輕拔一拔罐子,看是否嘬上了。拔罐時應注意:不要將探子上的酒精抹在罐子口上,也不要將探子上的酒精滴落在人的皮膚上,否則,將會燙傷人。

閃罐就是將已拔上的罐子,迅速取下,然後再拔、再取下,反覆多次。閃罐法多用於虛寒證,或肌肉萎縮,或需重點刺激的穴位。閃罐時應注意:罐子在反覆閃拔中,罐子本身的溫度也在迅速升高,故應備有多個罐子,交替使用,防止燙傷皮膚。

走罐是指在罐子拔上以後,用一隻手,或兩隻手抓住罐子,微微上提,推拉罐體在患者的皮膚上移動。可以向一個方向移動,也可以來回移動。所以說,走罐不是作用於一個穴位,而是作用了數個穴位,一部分或一段經絡。如後背的膀胱經,就是經常走罐的部位。走罐時應注意:走罐前要在欲走罐的部位或罐子口塗抹一些潤滑劑,如甘油、石蠟油、刮痧油等,以防止走罐時拉傷皮膚。走罐,常用於後背酸痛、發涼,頭暈,感冒等。

放血拔罐是指在選定的穴位上或膿腫處,用三稜針扎上幾針,再在上面拔罐。體內的瘀血、膿血會沿著針眼流出。放血拔罐時應注意:起罐後應做好消毒工作。本法一般用於發熱、熱毒引起的疾病。
 
拔罐時經常採取的體位:仰臥位、俯臥位、坐位等。

拔罐療法的禁忌症:心臟病、血液病、皮膚病及皮膚損傷者、精神病或神經質的人、肺結核及各種傳染病、各種骨折、極度衰弱、過度疲勞、孕婦、婦女月經期、過飽、過饑、過渴、醉酒等,均應慎用或禁用拔罐療法。
 
拔罐時應注意:

1.保暖。拔罐時均要在脫衣服後,才能治療,所以治療時應避免有風直吹,防止受涼,保持室內的溫度。

2.避免燙傷。不要將燃燒的酒精落在病人的身上,過熱的罐子勤更換。

3.不宜拔的部位:心前區、皮膚細嫩處、皮膚破損處、皮膚瘢痕處、乳頭、骨突出處均不宜拔罐。

   4.同一部位不能天天拔。在拔罐的舊痕未消退前,不可再拔罐。

5.在給患者拔罐時,應密切觀察病人的情況,如有暈罐等情況,應及時處理。
 

標籤:【體位】【方法】【療法】【拔罐】【中醫】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