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教你冬補夏吃治未病 | 養生知識網


 

A-A+

中醫教你冬補夏吃治未病

2021年10月10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21 ℃ 次

養生之道網導讀:冬夏治是傳統中醫的一種療法,在夏季治療各種冬往往可以起到更好的療效,依照冬夏治的邏輯,完全可以冬補夏吃,冬季合理進補可以預防各種夏病的發生,起到治未病的功效。

生薑

民諺:冬吃蘿蔔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薑是民間的良藥,“早上三片姜,賽過喝參湯”,“每天三片姜,不勞醫生開處方”,“家備小姜,小病不慌”,“男子不可百日無姜”,“飯不香,吃生薑”,“冬有生薑,不怕風霜”,稱之“嘔家聖藥”,別名“還魂草”(薑湯則稱“還魂湯”),需要注意“留皮則涼,去皮則熱”。

綠豆

民諺:夏喝綠豆湯,冬煮銀耳湯。綠豆糖水是夏天最經典的消暑飲料,綠豆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所含的蛋白質幾乎是粳米的3倍,李時珍稱之“濟世之食谷,菜中佳品”。夏天喝綠豆湯可防治中暑、目赤、喉痛、痱子、便秘、尿赤、煩渴等症,乾燥季節不宜常飲。

鴨肉

民諺:冬天吃雞,夏天吃鴨。鴨肉最大的特點是不溫不熱,還能清熱祛火,而且滋陰養胃、健脾補虛、利濕等,特別適合濕熱、虛火過重之人,被譽為“補虛勞的聖藥”。中醫也推崇鹹鴨蛋,它的鈣質、鐵質等無機鹽含量高於雞蛋、鮮鴨蛋。

羊肉

民諺:冬吃羊肉賽人參,春夏秋食亦強身。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長沙“冬羊伏狗”,徐州“伏羊冬狗”,“夏吃伏羊冬不寒”,“伏羊”習俗被列為上海“非遺”,很多人認為夏天食用引發上火,專家認為,夏天耗氣傷津,加重脾胃虛寒或寒濕困脾等,羊肉則能提高身體素質及高溫天抗病能力。

鱔魚

民諺:冬吃一枝參,夏吃一條鱔。小暑前後的黃鱔最為肥美,有“小暑黃鱔賽人參”之說,補氣養血、溫陽健脾、滋補肝腎、祛風通絡等,據說“鱔魚是眼藥”,古代的大力士經常吃鱔魚。而它的小老弟泥鰍有“水中人參”之稱,屬於高蛋白低脂肪食品。

鯽魚

民諺:冬鯉夏鯽。鯽魚所含的蛋白質質優、齊全、易於消化吸收,廣東人夏季飽受濕熱的困擾,喜歡用之煲湯,如鮮生地和鮮土茯苓煲鯽魚,鯽魚補益利水,生地清熱涼血、養陰生津,土茯苓解毒利濕、消炎散結,又可防治濕疹皮炎、皮膚瘙癢、陰囊濕疹、癰瘡腫毒等。

以上介紹的是一些比較常見的食補治未病的方法。有需要的讀者,可以依照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還要注意這些方法只適用於預防,如果真的有身體不適,應該到醫院就診。

 

標籤:【中醫】【教你】【冬補】、【夏吃治】、【未病】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