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眼病」的中醫藥治療 | 養生知識網

 

A-A+

「紅眼病」的中醫藥治療

2021年07月10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6 ℃ 次

類似“紅眼病”的傳染流行,我國古代就有相當詳細的記載,如元代眼科專著《銀海精微》在論述“天行赤眼”中謂:“天地流行毒氣,能傳染於人,一人害眼傳於一家,不論大小皆傳一遍,是謂天行赤眼。”所謂流行毒氣,即“癘氣”,是指來勢急驟,能引起廣泛流行,具有較強傳染性的外來致因素。這與西醫認為本的病原體是腸道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是一致的。但對此類眼病中醫除強調外因外,對感染者的內在因素,也同樣重視,即“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如《證治準繩・七竅門》謂:“有人或素有目疾及痰火熱病,水少之虛者,則爾我傳染。”“此乃素養不清,躁急勞苦。客感風熱,卒然而發也……乃風熱夾攻,火在血分之故。”此外,《目經大成》還將本病與運氣聯繫起來,將該病稱之為“天行氣運”。對“紅眼病”要提前預防,防止流行,免得“渴而鑿井,斗而鑄兵”。《證治準繩・七竅門》謂:“若感染輕而源清,邪不勝正者,則七日而愈,蓋火數七,故七日火氣盡而愈,七日不愈而有二七者,乃再傳也,二七不退者,必其犯觸及本虛之故,防變他證矣。”

結合多年對本病的醫療實踐(經筆者治療的該病,多是應用西藥醫治效果不佳或合併有角膜病變者),認識到:

  1. “紅眼病”有特異的致病因素即屬疫戾之毒。治療上要內服外治相結合,不能一味強調除惡驅邪直指病毒。因為對腸道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目前還沒有特效西藥,更何況此病毒類型變異很大,靠人體自然免疫功能驅病祛邪才為治本之策。
  2. 有傳染性及流行的季節性。
  3. 病理改變有一定規律性。
  4. 其傳染途徑為接觸性傳染。即病邪可直接由眼而入,與溫病邪從口鼻而入相類似,故“紅眼病”應歸溫病範疇。其辨治也可參照溫病衛分治療原則。

因本病屬眼表結膜類疾病,故很少傳變至氣分、營分及血分。此病歸屬五輪中的氣輪,與肺和大腸關係密切,因本病不但球結膜白睛發病而且瞼部結膜同時充血腫脹,甚則胞瞼紅腫。胞瞼屬脾胃,而胃與大腸同屬陰明,功能運化傳導,故肺脾均與其密不可分。而結膜下點片狀出血,乃疫癘之熱毒迫白睛之淺表經絡,血溢絡外,而不是溫病病邪深入血分甚至於侵犯臟腑功能而致;黑睛淺表星翳,則是肺氣充盛“流金凌木”,即金克木也。故其治法為祛風、清熱、解毒、涼血、退翳,方選《審視瑤函》所載“驅風散熱飲子”減羌活、川芎、歸尾,加黃芩、銀花、蟬衣、白蒺藜、紫草(即連翹、牛蒡子、薄荷、赤芍、防風、生甘草、梔子、黃芩、銀花、蟬衣、白蒺藜、紫草)。如伴發燒、煩渴引飲,可用生石膏以清肺胃之熱;如伴便秘、溲赤、頭痛煩躁、脈洪數、苔黃厚干者,加生大黃、芒硝以瀉熱通腑;若耳前淋巴腫大壓痛者可加皂角刺。病初起症輕者可服銀翹解毒丸;症重者可用清心明目上清丸;黑睛星翳兼肝膽濕熱者可服龍膽瀉肝丸;白睛眼瞼紅腫消退而遺留黑睛星翳者可服明目蒺藜丸。服藥期間禁食辛辣及腥膻動火之物,更忌大蒜。

本病潛伏期短,感染後1-2天,甚至於數小時即可發病。故除內服外,外治法也起到重要作用:三稜針放血。可取眉弓、耳尖、太陽等。或針刺合谷、曲池、攢竹、絲竹空、瞳子。

標籤:【治療】、【中醫藥】、【紅眼病】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