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做腧穴 | 養生知識網


 

A-A+

什麼叫做腧穴

2021年04月03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24 ℃ 次

什麼叫做腧穴?人體的奇經八脈看似毫不相干,卻又息息相關,有牽一髮而動全身之勢。其實腧穴不是指人體的單一穴位,而是體臟腑經絡氣血輸注於體表的部位的統稱。下面是關於腧穴的分類腧穴的作用的講述,希望可以提高大家對於腧穴的認識。

腧穴的分類

腧穴是人們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陸續發現的。遠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使用砭石來砥刺放血,割刺膿瘍;或用熱熨、按摩、叩擊體表;或在體表某一部位用火烤、燒灼等方法來減輕和消除傷痛。久之,逐漸意識到人體的某些特殊部位具有治療疾病的作用,這就是腧穴發現的最初過程。

我國最早的經典醫籍《黃旁內經》一書,便論及了腧穴的部位、名稱、分經、主治等內容,從而為腧穴學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針灸甲乙經》,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針灸專著,該書集晉代以前針灸學之大成,為腧穴學理論實踐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隨著祖國醫學事業的發展,針灸學也受到了應有的重視。針灸工作者對腧穴的作用以及一些規律性聯繫等各個方面都進行了大量的臨床和實驗研究,並取得了初步成果。同時,又陸續發現了一些新的有效腧穴,使腧穴學得到不斷地充實和提高。此外,還對穴名、拼音以及經穴的數目和排列順序等的統一,做了大量的工作。這一切對腧穴學的發展,認識的深化和理論的充實,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腧穴的分類

人體的腧穴很多,大體上可分為經穴、奇穴和阿是穴三類,分述如下:

1.經穴

凡歸屬於十二經脈與任、督二脈的腧穴,稱為“十四經穴”,簡稱“經穴”。這些腧穴,因其分佈在十四經循行路線上,所以與經脈關係密切,不僅具有主治本經證的作用,而且能反映十四經及其所屬臟腑的證。經穴隨著人們的醫療實踐,也經歷了一個由少至多的過程。《靈樞·本輸》篇在五腧穴上冠以所屬臟腑之名。《素問·氣府論》統計腧穴數目上冠以諸經“脈氣所發者”字樣,說明《內經》為腧穴的分經已奠定了基礎。從其經文來看,雖屢有三百六十五穴之說,但實際上其所載有穴名者僅一百六十穴左右。《甲乙》用分經分部方法詳載穴名、穴位,共得三百四十九穴。《千金翼》所載與《甲乙》相同。到《銅人》、《發揮》等書時才有所增加,其穴名數達到三百五十四穴。而後《大成》已載有三百五十九穴。《逢源》一使經穴總數達到三百六十一穴。現將歷代具有代表性針灸醫籍及所載經穴總數匯表如下。

1《銅人》、《發揮》增加單穴2:靈台、腰陽關係出自《素問·氣府論》王冰注;雙穴3:膏肓俞、厥陰俞系出自《千金方》;青靈出自《聖惠》。

2《大成》增加雙穴5:眉衝出自《脈經》;督俞、氣海俞、關元俞均出自《聖惠》;風市出自《肘後》。

3《逢源》增加單穴1:中樞;雙穴1:急脈;皆出自《素問·氣府論》王冰注。

2.奇穴

奇穴,是指沒有歸屬於十四經的腧穴,因其有奇效,故稱“奇穴”。又因其在十四經以外,故又稱為“經外奇穴”。《靈樞·刺節真邪》稱“奇輸”。它是在阿是穴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中有明確位置,且有名稱的稱為“有名奇穴”;一些僅有明確位置,但尚未定名的則稱為“無名奇穴”,前者佔絕大多數,後者為數較少。這類腧穴的主治範圍比較單純,多數對某些病證有特殊療效,如百勞穴治瘰疬,四縫穴治小兒疳積等。

歷代文獻有關奇穴的記載很多,如《千金方》載有奇穴一百八十七個之多,均散見於各類病證的治療篇中。《奇效良方》(簡稱《奇效》)專列奇穴,收集了二十六穴。《大成》便專列“經外奇穴”一門,載有三十五穴。《類經圖翼》(簡稱《圖翼》)也專列“奇俞類集”一篇,載有八十四穴。《針灸集成》(簡稱《集成》)彙集了一百四十四穴。這說明,歷代醫家對奇穴是頗為重視的。

奇穴的分佈雖然較為分散,有的在十四經循行路線上;有的雖不在十四經循行路線上,但卻與經絡系統有著密切聯繫;有的奇穴並不指某一個部位,是由多穴位組合而成,如十宣、八邪、八風、華佗夾脊等;有些雖名為奇穴,其實就是經穴,如胞門、子戶,實際就是水道穴;四花據《針灸聚英》(簡稱《聚英》)指出就是膽俞、膈俞四穴;灸癆穴據《聚英》指出就是心俞二穴等。

3.阿是穴

就“阿”字而言,《漢書·東方朔傳》顏師古注,是“痛”的意思,因其按壓痛處,病人會“阿”的一聲,故名為“阿是”。阿是之稱見於唐代《千金方》中:“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掐)其上,若裡(果)當其處,不問孔穴,即得便快成(或)痛處,即雲阿是,灸刺皆驗,故曰阿是穴也”。因其沒有固定的部位,故《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簡稱《玉龍經》)稱“不定穴”,《醫學綱目》稱“天應穴”。其名雖異,而其義皆同。溯本求源乃始自《內經》所言之“以痛為腧”。這類腧穴既無具體名稱,也無固定部位,而是以痛處為穴,直接進行針刺或艾灸,有的往往有比較固定位置的效果顯著

《靈樞·五邪》說:“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素問·繆刺論》也說:“疾按之應手如痛,刺之”。《素問·骨空論》還說:“切之堅痛,如筋者灸之”。說明或痛、或快、或有特殊感應之處,都有阿是之意。近代又稱“壓痛點”、“壓敏點”,但不一定是阿是穴。有的經穴或奇穴亦以壓痛取穴。如《靈樞·背腧》:“腎腧在十四焦(椎)之間,皆挾脊相去三寸所,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說明取經穴時,也可按壓痛點取穴。又如奇穴中的闌尾穴、膽囊穴等,莫不以所在的一定部位上再以壓痛,或特殊感應為準而刺之。就是說經穴或奇穴,亦可應用阿是之法取之,但應與阿是穴相區別,不能混淆。

腧穴的作用:

腧穴的作用與臟腑、經絡有密切關係,主要表現在反應病證以協助診斷和接受刺激、防治疾病兩方面。

腧穴的作用

1.反應病證,協助診斷

《靈樞·邪客》說:“肺心有邪,其氣留於兩肘;肝有邪,其氣留於兩腋;脾有邪,其氣留於兩髀;腎有邪,其氣留於兩?。”張介賓《類經》注說:“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於四肢八溪之間有所結聚,故當於節之會處索而刺之。”說明腧穴在病理狀態下具有反應病候的作用。如胃腸疾患的人常在足三里、地機等穴出現壓痛過敏,有時並可在第五至第八胸椎附近觸到軟性異物;患有肺臟疾患的人,常可以在肺俞、中府等穴有壓痛、過敏及皮下結節。因此,臨床上常用指壓背俞穴、募穴、卻穴、原穴的方法,察其腧穴的壓痛、過敏、腫脹、硬結、涼、熱,以及局部肌肉的堅實虛軟程度,並審其皮膚的色澤、瘀點、丘疹、脫屑、肌肉的隆起、凹陷等來協助診斷。這就是《靈樞·官能》“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溫,何經所在”,以及《靈樞·刺節真邪》“用針者,必先察其經絡之實虛,切而循之,按而彈之,視其應動者,乃後取之而下之”的具體運用。近來,在利用腧穴協助診斷方面又有新的發展,如耳廓中耳穴的測定,對原穴用導電量的測定,對十二井穴用知熱感度的測定等,通過儀器對這些腧穴的測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應經絡、臟腑、組織器官的病變,為協助診斷增添了新的內容。

2.接受刺激,防治疾病

《素問·五臟生成篇》說:“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衛氣所留止,邪氣之所客也,針石緣而去之。”指出腧穴不僅是氣血輸注的部位,也是邪氣所客之處所,又是針灸防治疾病的刺激點。腧穴防治疾病的關鍵就是接受適當的刺激以通其經脈,調其氣血,使陰陽歸於平衡,臟腑趨於和調,從而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腧穴在防治疾病方面可從以下三方面加以論述:

(1)近治作用

這是一切腧穴(包括十四經穴、奇穴、阿是穴)主治作用的具有的共同特點。這些腧穴均能治療該穴所在部位及鄰近部位及鄰近組織、器官的病證。如眼區的睛明、承泣、四白、球後各穴,均能治眼病;耳區的聽宮、聽會、翳風、耳門諸穴,均能治療耳病;胃部的中脘、建裡、梁門諸穴,均能治療胃病等。

(2)遠治作用

這是十四經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規律。在十四經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經脈在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的腧穴,不僅能治局部病證,而且能治本經循行所涉及的遠隔部位的組織、器官、臟腑的病證,有的甚至具有影響全身的作用。如合谷穴,不僅能治上肢病證,而且能治頸部和頭面部病證,同時能治外感病的發熱;足三里穴不但能治療下肢病證,而且對調整消化系統的功能,甚至對人體防衛、免疫反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作用。

(3)特殊作用

臨床實踐證明,針刺某些腧穴,對機體的不同狀態,可起著雙重性的良性調整作用。如洩瀉時,針刺天樞能止瀉;便秘時,針刺天樞又能通便。心動過速時,針刺內關能減慢心率;心動過緩時,針刺內關又可使之恢復正常。此外,腧穴治療作用還具有相對的特異性,如大椎退熱,至陰矯正胎位等,均是其特殊的治療作用。

現在大家已經初步的瞭解到什麼叫做腧穴了,人體的經絡繁多,但是有一定的分類結構的。如果想瞭解更多有關腧穴等人體經絡方面的文化知識,請關注養生之道網經絡養生頻道。

標籤:【腧穴】、【什麼叫做腧穴】、【腧穴的分類】、【腧穴的作用】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