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如何預防「脾濕」 | 養生知識網


 

A-A+

中醫如何預防「脾濕」

2018年11月08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28 ℃ 次

現代人的灑脫,表現在吃上就是冷熱不忌,想怎麼吃就怎麼吃。而如此隨心所欲帶來的則是脾胃不調,特別是“脾濕”問題。

一般來說,如果症中表現為吐,是與胃有關係;表現為瀉,是與脾有關係。而脾胃之間的關係,可以這樣描述:胃是一個糧倉,而脾是一家物流運輸公司,主要的工作就是將糧倉裡的東西,合理地、適當地、有條不紊地輸送到需要的地方。如果“運輸”功能失調,就可能形成我們常說的“脾濕”。

脾濕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良的飲食習慣最重要。如果你吃飯過快或過飽,都容易給消化帶來負擔。尤其是老年人更應該注意,由於臟器老化,脾胃功能衰退,快食或過飽都會使運化失調,導致濕邪積存於體內。另外還有一點,就是不要貪涼,因為寒主凝滯,容易使運輸通道堵塞,影響到運輸。比如一個小孩,先吃了一個熱漢堡,然後馬上吃了一根冰棍,於是就會出現腹瀉。這在中醫上來說也是脾濕,是由一熱一涼打亂了脾胃的升降功能所導致的。

脾濕如果不加以注意,除了腹瀉症狀外,還會出現胸悶氣短,胃部滿悶不舒,食慾不振,飲食減少,身體困重,神疲乏力,昏昏欲睡,小便混濁,婦女還會出現白帶增多等症狀,此類人群舌苔均較厚而黏膩。同時,由於濕邪有黏膩難解的特點,患後,程較長,療效顯現得也相對較慢。

預防“脾濕”,應先從改變生活習慣開始,注意開窗通風,曬被褥,少吃冰冷、甜食,少吃油膩、少飲酒。中醫認為,肥胖的人多屬痰濕體質,所以更應適當多吃些薏米(可熬粥)、冬瓜、苦瓜、紅小豆類食物,以祛痰濕。還有一種中醫自療脾濕的方法介紹給大家。每天用艾條熏足三里、天樞和神闕(肚臍部位)、中脘等穴位,直至皮膚發紅且微微發燙為止,每日半小時左右。此方法若持之以恆,效果將十分顯著。

標籤:【習慣】、【開始】、【生活】【改變】【預防】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