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療法時間 | 養生知識網


 

A-A+

拔罐療法時間

2018年10月09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31 ℃ 次

拔罐療法是以各種罐具為工具,利用燃燒等方法排除罐內空氣,使罐內形成負壓狀態而吸附於體表一定部位、腧穴、經絡或患處等。通過熱能、負壓產生一定的物理作用,使被治療的部位溫度增高,壓力增大,加快血液循環起到消炎、止痛、活血,化瘀、祛寒、除濕功效,達到通經活絡、調暢氣血的生化效應.

   宙於拔罐療法是用罐具通過熱能或負壓能直接吸附於人體體表而產生治療作用,因此拔罐療法時間的控制和掌握對於治療和療效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拔罐療法的時間控制和掌握主要應以“辨證和辨”為指導原則。

一、辨證

主要是遵循:實者瀉之——不留罐法;虛者補之——留罐法;平補者平瀉之——閃罐法。

不留罐法是指火罐吸附於體表之後,立即取下,且不再進行拔罐。

留罐法是指火罐吸附於人體之後,留置3~5分鐘(稱為短留罐)或5—10分鐘(稱為長留罐)。

閃罐法亦稱閃火拔罐法,是指將點火棒點燃迅速遞入罐中後,立即取出,將火罐吸附於施術部位,再將火罐取下;再將火罐吸附於施術部位,再取下。如此反覆,直至局部皮膚紅潤為度。閃罐法可以單用一隻罐進行小面積操作,如在神闕穴;也可多罐相互交替大面積操作,如在腰背部、下肢部等部位。單罐閃罐法操作時要注意:火罐在使用一段時間後,罐具溫度會增高,應及時予以更換,以免燙傷患者皮膚。

二、辨

1.辨情的輕重緩急

(1)病情輕,慢性發作者,治療時間可短;病情重,急性發作者,時間則要長。

(2)病情輕、病程急的患者,冶療的時間相對長;病情重、病程緩的患者;治療的間隔時間相對短。

2.辨病位

(1)面部,一般不拔罐。因為面部毛細血管豐富,容易留下紫痕而影響美觀,甚至燙傷造成毀容。

(2)胸部,不留罐為好。

(3)腹部,宜用閃罐法。

(4)頸肩上肢部,可根據需要採用留罐法。

(5)腰背部、臀部及下肢部,宜用留罐法。

3.辨病人的具體精況

(1)年勢高,體質差的病人治療時間宜短、間隔治療時間宜長;年輕、體質好的病人治療時間可稍長、間隔治療時間可短些。

(2)某些特殊人群不宜採用拔罐治療。如一些凝血機制差、孕產婦、某些重症或患有傳染性疾病、皮膚病病人以及醉酒、過饑、過飽、情志不寧等病人不宜。

 

標籤:【時間】【療法】【拔罐】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