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武術起源發展(二) | 養生知識網


 

A-A+

中華武術起源發展(二)

2018年01月14日 中華武術 暫無評論 閱讀 81 ℃ 次

    進入階級社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兵器的改進,武術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商周時期,由於青銅業的發展,出現了矛、戈、戟、斧、鉞、刀、劍等精良兵器,以及運用這些器械的方法,如劈、扎、刺、砍等技術,還有了較量武藝高低的比賽。當時的武技多稱“手搏”、“手格”、“股肱”等。據《史記》記載,夏王桀、殷王武乙和紂王都是徒手生擒猛獸的技術能手。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七強圖霸,戰爭十分頻繁。武術的格鬥技能在軍隊和民間得到重視和迅速發展。這時鐵器的出現和步騎兵的興起,使武器的內容更加豐富,不僅質量精良,長短形態多樣,武術的技擊性進一步突出,同時武術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視。這時比試武藝已非常普遍並很講究攻防技巧,拳術打法也出現了進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當時諸侯各國“以兵戰為務”,對拳技、臂力、筋骨強壯出眾者都很重視。齊國宰相管仲,為使齊國強盛,實行兵制改革,責令官兵進行實戰性武技訓練,凡是民間有拳勇而不報告者按隱匿人才問罪。每年春秋兩季,齊國都舉行全國性的“角試”,選拔武藝高強的豪傑充實到軍隊中去。因面齊軍舉兵如飛鳥,動兵如閃電,發兵如風雨,前無人敢阻,後無人敢傷,獨出獨入,如入無人之境,趙國人荀況(又稱苟子)目睹齊人崇尚武技的情況,回國後與趙王談起齊國強盛的原因時說:“齊人隆技擊。”而劍本在當時的吳越則十分興盛。古代有一位著名女擊劍家就出在越國,時稱“越女”。她不但劍技出眾,而且有一套技擊理論。據《吳越春秋》記載:“凡手戰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儀,見之似好婦,奪之似猛虎。布形候氣,與神俱往,……一人當百,百人當萬。”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就已有較為成熟的技擊理論記載,井提出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見解。

我們都知道楚漢之爭時鑰“鴻門宴”的歷史事件,其中有一個著名典故——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可以看出,當時的武術已由過去單純的攻防動作逐步發展成可以單獨演練的套路形式。

漢代是武術大發展的時期,在宮廷的酒宴中常出現劍舞、刀舞、雙戟舞等單人的、對練的或集體舞練的套路運動。徒手的拳術表演和比賽也深受統治者重視。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中記載漢哀帝就是一個“卞戲”迷,說他“雅性不好聲色,時覽卞射武戲”。漢代還通過“試棄”(拳技的考試)選拔武職人員。後漢名將甘延壽就是通過“試棄”,被選用為“期門”軍職的。

漢代拳術除了“防身殺敵”、“以立攻守之勝”的實用之術外,還出現了觀賞性和健身性的象形舞,如“沐猴舞”、“狗斗舞”、“醉舞”,還有“六禽戲”、“五禽戲”等。這些均可視為早期的象形拳木。這一時期的武術著述也明顯增多。僅《漢書·藝文志》就收錄《劍道》38篇,《手博》6篇,這都是論述“攻守之道”的專著。

標籤:【二】、【發展】、【起源】、【中華武術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