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術和散打的秘密 | 養生知識網


 

A-A+

拳術和散打的秘密

2019年12月09日 中華武術 暫無評論 閱讀 11 ℃ 次

養生之道網導讀:電視劇裡面的那些飄來打去的傳奇畫面是不是真的有這回事?難道真的有這樣的武術嗎?其實武術的的確沒有那麼神奇。但是武術也有它的特別之處。下面小編就個大家一起來瞭解中華武術吧!

中華武術散打

中華拳術的修煉與運用,在理論上是“外遵天道自然的法則、規律;內順自身內外各部位器官的性情”,內外統一而修,內外統一而用,表現為最節能、全方位的攻防技擊的技術、技巧、功夫。自身內外各部位器官的才能,技術、功夫,是在自身統一攻防的協調下完成的。其機動靈活的攻防變化,時時處處體現出內在的法則與規矩,所謂“萬變不離其宗”。

現代散打,既不是西方的拳擊運動,又不是中華傳統拳術技擊功夫的體現。從散打運動員在賽台上的表現及技術風格來看,其攻防方法運用表現為招法零碎;其自身整體表現為身體與四肢分家,內在的神、意、氣機與身法、步法、手法組成的攻防方法亦不統一。

用力的所謂剛柔程度,充其量亦不過類似前人所說“二八是散手”的水平,即硬的多,柔的少,自身陰陽不平衡。

總之,由於散打的理論體系不完整,修煉功夫的技術宗旨體現得不明確,雖吸收了各種搏擊、格鬥、拳術技擊的外在招法,但未能在散打運動員身內“同化統一”,沒有一定的法則、規矩,任何攻防方法全憑教練員和運動員的主觀願望的揣測、想像而施之。故運用時身體各方面名符其實地顯現為“散”。

從以上大致分析可以看出,中華傳統拳術功夫的技擊和散打運動的格鬥,不是一回事,功夫藝境是不一樣的。

那麼,到底中華傳統拳術的技擊和散打運動,有哪些本質上的不同呢?下面做一些相互間的比較。

理論體系不同:中華傳統拳術是中華民族文化在武學拳門的結晶,其理論是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為基礎的。具體是:運用易經的學說闡明拳術的理、法、術、功,確立修煉和運用拳術的法則、規矩、規律;進一步以道德經學說為理論經典,指導、修煉“拳道”的藝境;以黃帝內經為首的一系列中醫理論,認識和闡發拳術修煉時,拳術技術、功夫與人體各方面的關係,闡明拳術健身強體,開慧增智的方法、效果及生化機智的道理;以兵法學說指導拳術攻防的戰略和戰術原則;以諸子百家學說,包括中國佛學理論,指導傳統拳術功夫的修煉與運用。故可以說,中華傳統拳術是一門理法術功內容博大精深的學問,故修煉拳術必須明理而知法,按法而修能得術,按術而用見功夫。

中國現代散打,是按照西方體育的模式加上一些人自己的主觀見解和願望,拼湊而成的一種搏鬥運動。其理論體系尚未成立,其訓練內容和搏擊的形式,尚屬幼稚時期的表現階段。

“呼吸”的修煉方法不同。傳統拳術以“氣沉丹田德潤身”為法則,必先以修煉自身的內勁的生成為宗旨,修氣沉丹田的逆式呼吸。若用於技擊尚須相繼修煉“氣入丹田、氣射丹田、氣炸丹田、聲田內轉”,最後達到內氣的意呼吸運動,則能氣貫全身,以氣催勁,做到以內勁勁勢逆運行的方式決定外在攻防招法拳勢的運用。

 

故修煉中華傳統拳術功夫,隨氣沉丹田功夫的成熟,腹部外顯的肺呼吸功能橫紋,會隨功夫藝境的提高而下降,到內在功夫藝境全體透空層次,代表肺呼吸的橫紋降至恥骨處。

故此傳統拳術功夫,可以根據氣沉丹田的功夫的不同藝境,而將功夫層次水平分為五個不同階段:熟手、好手、巧手、妙手、神手。

在熟手功夫階段時,氣沉丹田功夫成,在劇烈的攻防變化中,呼吸自然就不會憋悶喘滿,故可以長時間進行技擊而不疲倦。這一方面體現了氣沉丹田的逆式呼吸功夫,另一方面說明招呼其實技擊應該是最節能的。

散打選手沒有此項專門訓練的方法,故腹部的肺呼吸線橫紋,仍停留在上腹部位(曾多次觀察過數位獲得過很好名次的散打運動員,其水平最高者,呼吸線亦僅在肚臍上二寸左右),故在散打攻防運動中易生喘滿、呼吸急促、氣喘吁吁的現象,不能堅持長時間的搏鬥,易產生疲勞而不能充分發揮拳腳的效用。其根本原因是現代散打乃“用心耗精”的一種運動形式。

傳統拳術攻防招法的運用,講求神、意、氣、勁、形、中六合一統,相互主從而用,形體要求具備虛實分明的外六合而又柔弱無骨的功夫藝境,攻防變化依從曲化直髮的法則,柔化剛發地運用,隨勢而變,因勢而用。講求身法立如平准、活似車輪、中土不理位、陰陽遁使、以定用手、以重擊中,攻防功夫任自然。

“手眼身法步、肩肘腕胯膝”,處處講章法,時時見功夫;“閃展騰挪,拿打踢摔”,招招講技巧,法法見藝境,故從熟手功夫起就可做到攻防變化流暢、自然。

散打運動的攻防方法的運用,表現為僅見手、足部位的擊打,運動員身體內部的法則、規矩,毫無中華傳統拳術身法、步法、手法等全方位內在統一協調的功夫的味道可言。相互攻防變化顯示的是力量的較量和頂、偏、丟、抗等方法的抗爭。

傳統拳術講求攻防招法“勁、形陰陽合一”,“內練丹田一口氣,外練筋骨皮”,內外功夫合一,即內勁和形體筋勁骨力的配合運用,由此產生招法的拳勢。有勁形順從、逆從兩種具體方法,同樣的招法會有不同的藝境效果,處處體現出運用剛柔的技術、技巧;身法、手法、步法,內外一氣貫穿,週身一家功夫藝境的運用,其特點是用必打犯而不傷人。

散打運動員身上沒有內外功夫修煉和運用的區別,其訓練方法是“直接以形體鍛煉攻防方法,而又直接用於攻防之中”,只憑自己本有的筋勁骨力的形體,再加上主觀的運用力量、速度,來施用於攻防方法中。

外在身體的某種松活,並不體現中華其實講求的柔韌,仍屬形體僵硬的運用。因為散打教練和運動員都不遵從“成非所練,得非所求”這一傳統拳術功夫修煉的法則,故散打運動員所採用的攻防方法不容易掌握分寸和做到適度。

傳統拳術,修煉的是“有限的攻防招法,無限的變化運用”。“一手變八手,八手變一招”的變化法則、“一手拆八手,八手破一招”的拆手法則,此兩者合用,便是拳術攻防的“拆變”法則,雙方較技的拆變藝境無窮。

傳統拳術功夫,技術、技巧、招法、拳勢,練習與運用是有分別的,“大練小使,知常達變”,就是“練用有別”的修煉法則和運用法則。

散打的攻防方法,體現的是練、用相同,怎樣練攻防方法,就怎麼用攻防方法,很少存在或根本就沒有一法多變的運用方法,故觀看散打運動的競技比賽,對傳統拳術的好手來言是毫無吸引力的。

傳統拳術講求攻防手法的運用是“出手不見手,見手不為能”;“打人不見手,見手必定有。”說的是明招暗手為法則,即“拳花一大片,真打一條線”,故能招中套招、法中有法。

腿法中踢、掃、勾、掛、蹬、點、攔、絆皆在手法中相機而用,絕不會單純明用腿法的踢、點、蹬、絆的,因為“出腿半邊空”,明用則對手易破,自己不得變化。

散打運動員所施用的手法、踢法,乃明使明用,上用手法和下用腿法毫無內在的有機聯繫,不講攻防的輕重緩急節奏,一味的力量加速度。有是散打運動中的摔法,更顯出運動員對摔法理解和認識的膚淺。摔法在傳統拳術中有“打摔、踢摔、剪摔、絆摔的分別以及肘法簡摔、靠法抖摔等等,不應出現摟抱、撕纏不開的現象,各種摔法的運用皆在瞬間完成。

從以上幾個具體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傳統的中華拳術攻防之道和現在流行的“現代散打“運動的競技內容,確實存在理、法、術、功等練習和運用各個方面本質上的的區別。但若從都是人體赤手空拳的格鬥方式這一共性著眼,從事散打的運動員和教練員,完全可以將傳統拳術的理、法、術、功的內容,傳統拳術修煉和運用的方法準則,攻防招法,變化運用的法則等“移植”到散打運動中去,提高散打運動員的攻防技術、技巧,可使散打競技比賽的質量水平迅速提高,使散打運動員訓練自身內在攻防技術、法則、規矩的內容和運用攻防方法、準則的內容充實起來,才能保證這項現代興起的搏擊運動向更高水平發展。

如果散打運動移植傳統拳術的理、法、術、功的工作做得好且質量高,散打競技才可當之無愧地歸於中華武術這一大旗之下,比賽才會更精彩,才能體現出中華傳統拳術這一國粹的精華,國之瑰寶的價值。

 

搏擊五要決

訣竅之一:“迅”字訣

曾有一位功高德深的武林老前輩在晚年總結自己一生的習武心得,僅僅概括為一個字,即“迅”。許多人不以為然,而真正有悟性、有實踐的習武者則會視之為無上心法!各門各派的武功,特色各異,但講究速度,卻是共通的道理。

“迅”的價值有五:

一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擊對方,使之手忙腳亂,手足無措;

二是在快速的騰挪頓挫中可以有效地保護自己免受打擊;

三是便於以少勝多,以老勝壯,如有些太極高手雖然年邁,卻能輕輕巧巧地戰勝多名對手的圍攻,其原因就在於此;

四是便於以弱勝強、以輕勝重,關鍵是功力隨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好比靜止的一塊石頭不對人形成威脅,而一顆小小的子彈卻可以致人於死地。速度越快,打擊力越大;

五是可隨時轉換勁力,增強技擊的滲透力與感知力。

如何提高速度呢?

第一,可以使用拳靶,訓練每秒鐘的連續出拳次數;

第二,巧妙地借助意念的活力,意到氣到力到,三者合一;

第三,平時多進行特殊身形的特殊觀想,如意念自己一瞬之間打倒數名對手,越形象越好。

訣竅之二:“准”字訣

常見一些習武者,功力頗深,卻無法戰勝對手。為何?關鍵是準確度不高,任憑你猛衝猛打,也只是招招落空而已。

這裡面至少有兩種情況:

一是習武者自身的準確度太低;

二是對手騰閃功夫高超,使你在搏擊中力不從心。所謂準確度,不僅僅是指擊中對方身體,而且應進一步地擊中對方的某一具體部位,甚至也包括自身的防守技術。不怕千招會,就怕一招熟。熟能生巧,是必須付出代價的。這需要毅力與悟性。

如何做到準確呢?

第一,可按古時傳統,設立木人樁、標明大小穴位等,進行靜態的準確度的訓練;

第二,功友之間可互相幫助,以拳靶等器具,進行動態的準確度的訓練;

第三,在平時的實戰模擬訓練中,應突出準確度的訓練,每天都應規定相應的時間進行訓練並持之以恆

 

訣竅之三:“狠”字訣

為什麼小孩一般打不過大人?這固然有速度、準確性的問題,但另一個關鍵則是力量的大小。力量越大,也就是越“狠”,效果越好。在這裡,“狠”可以被理解為一個人的功力。這種功力的檢測是比較簡簡單的,訓練與提高就相對較難了。古代老師傅強調:“力大打力小”這是十分深刻的。“狠”不僅僅是指力氣,也是指習武者的膽量或勇氣。所謂的“一膽二力”,在這裡就統一為一個“狠”字。

如何達到“狠”呢?

第一,進行專項的力量及勁法訓練,如推拉力、抬壓力、旆轉力、分合力等等。

第二,相信自己一定能戰勝對手,從潛意識深處樹立“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大無畏心態與戰必勝信念;

第三,進行特殊的觀想訓練,在腦中模擬實戰情景,意想自己與虎狼龍蛇展開殊死搏鬥,並攝取日月山水的非凡氣勢,以達到一往無前的境界。

訣竅之四:“穩”字訣

“穩”指的是狀態的相對固定。只有長時間地維持狀態,才有可能進一步提升狀態。鍛煉與修煉的一大區別是:鍛煉重在維持狀態,修煉重在提升狀態。習武之人達到了“迅”、“准”、“狠”還很不夠,還得“穩”。這就好比一個考生,臨場發揮不理想,或者說不穩定——時好時壞。又好比運動員(如朱建華),即使多次打破世界紀錄,也同樣可能因為心理素質不穩定而經受不了某些大賽的考驗。日本武術界幾百年來一直把“不動心”作為武功修持的真正秘訣。日本古代有個武士,名叫大波,功夫很高。私底下交流時,他可以戰勝功夫比自己還高的師傅;可一旦正式比賽,他就連功夫平平的徒弟也應付不了。他十分苦惱,去請教一位禪師。禪師指點他:“你叫大波,今晚就觀想自己成為汪洋大海吧!”大波盤坐入定觀想了一個晚上。從此以後,在一切場合都戰勝對手了。這就是“穩”字訣最好的註釋。

那麼,如何“穩”呢?

第一,在二十四小時中,都注意維持以至提升自己的狀態;

第二,認真對待每一件事,把它們當成訓練“穩”字訣的難得機會;

第三,心心唸唸都注重對自身識神與元神的調控。

訣竅之五:“靈”字訣

更高的境界是一個“靈”字:心“靈”、身“靈”。到此地步,全身是“眼”,遍體是“手”,處處能觀察,時時可攻防。習武者舉手投足,都給對手無形的壓力。無論是後發制人,還是先下手為強,都能淋漓盡致地表現出自己的功力,逐步達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的奇妙境界。

如何獲得“靈”呢?

第一,在靜定上下苦功,因為靜能生智,定能生慧;

第二,有意識地培養身心的感應力,盡量不借助於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

第三,消除思維障礙,多花時間提高靈性與悟性。搏擊之道,至繁至難,又至簡至易。只要真正領悟了“迅”、“准”、“狠”、“穩”、“靈”這搏擊的五大訣竅,我們的習武、練功與修道,就有法可依,有規可循:付諸實踐,假以時日,就一定能達到理想的圓滿的武功佳境。

中國武術之套路運動

武術最初作為軍事訓練手段, 與古代軍事鬥爭緊密相連,其技擊的特性是顯而易見的。在實用中,其目的在於殺傷、制限對方,它常常以最有效的技擊方法,迫使對方失去反抗能力。這些技擊術至今仍在軍隊、公安中被採用。

武術作為體育運動,技術上仍不失為攻防技擊的特性,而是將技擊寓於搏鬥與套路運動之中搏鬥運動集中體現了 武術攻防格鬥的特點,在技術上與實用技擊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從體育觀念出發,他受到競賽規則的制約已不傷害對方為原則。

如在散手中對武術中有些傳統的實用找擊方法作了限制,而且嚴格規定了擊打部位和保護護具,短兵中使用的器具也作了相應的變化,而推手則是在特殊技術規定下進行競技對抗的。因此,可以說武術的搏鬥運動具有很強的攻防技擊性,但又與實用技擊有所區別。

套路運動是中國武術的一個特有的表現形式,不少動作在技術規格。運動幅度等方面與技擊的原形動作有所變化,但是動作方法仍然保留了技擊的特性。即使因連結貫串及演練技巧上的需要,穿插了一些不一定具有攻防技擊意義的動作,然而就整套技術而言,主要的動作仍然是以踢、打、摔、拿、擊、刺諸法為主,是套路的技術核心。它的攻防技術特性是通過一招一式來表現的,彙集百家,它的技擊方法是極其豐富的,在赦手。短兵中不宜採用的技術方法,在套路運動中仍有所體現。

結語:練習武術要注意保護自己,練習之前,最好先做一些熱身準備。以免關節受到損傷。

 

 

 

 

標籤:【拳術】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