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血尿有真假 | 養生知識網


 

A-A+

小兒血尿有真假

2020年12月07日 少兒保健 暫無評論 閱讀 11 ℃ 次

養生之道網導讀:你知道兒童為什麼會出現血尿嗎?寶寶出現血尿怎麼辦?寶寶出現血尿是疾病的表現嗎?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醫生們是怎麼說的。

小兒血尿有真假

樂樂今年7歲,是個淘氣的男孩。最近幾天他的尿液呈紅色,家長懷疑孩子得了腎炎。聽人說,腎炎患者容易眼瞼水腫,每天早晨一起床,媽媽就注意觀察孩子的眼瞼,越看越覺得孩子的眼瞼水腫。媽媽急壞了,趕緊帶著孩子來醫院就診。醫生檢查後發現,孩子並無眼瞼水腫,尿常規檢查也無異常。經醫生詢問,孩子近幾天喝了不少胡蘿蔔汁。醫生囑咐,將胡蘿蔔汁改為白開水飲用即可。果然,次日孩子的尿色再未“見紅”。原來,紅色的尿液是胡蘿蔔汁中的色素造成的。

正常情況下,孩子的尿液是一種透明、無色或淡黃色的液體。用顯微鏡觀察,正常尿液裡不超過3個紅細胞,如果紅細胞在3個以上,則稱為鏡下血尿。肉眼看上去都是紅紅的,顯微鏡觀察有很多紅細胞,就屬於肉眼血尿了。醫學上將鏡下血尿與肉眼血尿統稱為血尿,孩提時期的血尿並不一定意味著疾病(特別是腎臟疾病)已經降臨在孩子身上。因為,某些“血尿”並不是真正的血尿。比較常見的有5種假性血尿。

色素尿 進食某些食物、藥物(利福平、苯妥英鈉等)、染料色素等之後,尿液可呈紅色,如前面那位男孩的情況。

血紅蛋白尿 在大量溶血或身體某一部位嚴重擠壓受傷時可出現,外觀如葡萄酒樣均勻透明,經離心後尿色仍不變,鏡檢陰性(紅細胞不超過3個),但潛血試驗陽性。

代謝物引起尿色改變 典型的莫過於噗林尿,見於噗林或鉛中毒,經日光暴曬後尿色變為紅色。

初生尿 寶寶呱呱墜地後,頭幾天尿布可顯紅色,其實是尿酸鹽結晶,謂之尿酸鹽尿,不是血尿。

泌尿道外的出血 如果尿道鄰近器官,如陰道、肛周、消化道出血,外來的血液混入尿中,也會形成血尿假象。

 

若尿色“見紅”不是假性血尿,而是尿中有大量紅細胞而形成的血尿,那就要追究因、及時治療了。除了腎臟發生損害可能引發血尿外,腎以下的泌尿系統或全身性疾病也可能會出現血尿。因此,家長要注意,在孩子發生血尿的同時,看看有沒有以下表現。

小兒血尿伴有耳聾、眼疾或其他部位的畸形,要考慮腎臟是否也有畸形。

小兒血尿伴有尿量減少、面部浮腫、高血壓和腰痛,則可能為腎小球腎炎。

小兒血尿伴有排尿次數增多,且有排尿不盡、下腹部墜脹感,或者小便時伴有尿道疼痛,表明有尿道或膀胱的炎症。

★若小兒發生血尿的同時伴有排尿困難、疼痛難忍的症狀,可能患有尿路結石。

★若小兒除了血尿外還伴有皮膚出血點,鼻腔、牙齦等其他部位出血,要警惕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血友病等。

★若小兒血尿同時伴有發燒、全身不適、精神萎靡,要想到或有全身性感染性疾病。

★若小兒的父母及親屬中如有腎臟疾病患者,小兒發生血尿要警惕遺傳性腎炎的可能。

還有一些原因可以引起暫時性的尿血,如運動後血尿。有的孩子在跑步或打球等劇烈活動後排出血尿,但身體沒有明顯不適感,且無其他症狀,為運動後血尿。其原因是劇烈運動造成的腎臟損害。運動性血尿患兒需遵醫囑服用止血藥,並注意休息,直到血尿消失。

某些藥物可以使腎臟受到損傷而致血尿,如磺胺類藥物、慶大黴素、卡那黴素等。因此,當孩子因病情需要使用這類藥物時,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以保證用藥安全。

寶寶身上的小紅斑

在媽媽肚子裡住了1 0個月的我,在醫院醫生和護士阿姨們的協助下,經過媽媽的不懈努力,終於來到了這個充滿光明和新奇的世界。

稚嫩的我有媽媽和醫生阿姨們的精心照顧,吃得飽,睡得香。可是,出生才不過3天,我的兩頰和後背上逐漸出現了不少紅斑,大小不一,一片一片的,看起來髒兮兮的,媽媽心裡好緊張啊,忙找來醫生阿姨請教是怎麼回事

醫生阿姨笑著說,寶寶開始長“色斑”了。媽媽沒有明白是怎麼回事,疑惑地看著我的臉。醫生阿姨又接著說,這些小紅斑叫新生兒毒性紅斑,又稱新生兒蕁麻疹,是新生兒常見皮膚病,約30%~70%的新生兒會發生新生兒毒性紅斑。引發原因目前尚有爭議,可能是出生後外界刺激引起的非特異性反應,也可能是機體對來自於母體內的某些具有抗原性的物質引起的變態反應,還可能是腸道吸收物質的毒性反應。新生兒毒性紅斑多數在出生後4天內起病,最遲約在出生後2周發病,少數寶寶出生時即可發生。此病症狀表現為紅斑、丘疹、風團和膿皰,隨後出現淡黃或白色丘疹,有紅暈,散在分佈,偶爾有融合,可發生於任何部位,但以肩、背、臀部多見,數目不等。

“該怎麼處理這些紅斑呢?用不用塗藥膏或擦洗呢?”媽媽迫不及待地問。“哦,這些都不用。新生兒毒性紅斑屬於自限性疾病,可在數小時消退,也可反覆發生,不伴有全身症狀,經1周或1 0天左右;肖退,無需治療。千萬不要隨便塗抹和擦洗,寶寶的皮膚又薄、又細嫩,可禁不起藥物的傷害。“寶寶會不會不舒服呢?”媽媽還是有些擔心。“寶寶只要食慾、活動力都好,沒有因不適引起的哭鬧反應就沒什麼大礙,也不會有後遺症或合併症:需要注意的是,媽媽在喂寶寶母乳期間,不要吃辛辣的食物,勤給寶寶換洗乾淨的衣物,保持寶寶皮膚的乾燥和清潔就可以了。

“原來是這樣啊。”聽了醫生的這番話,媽媽忐忑不安的心終於踏實了下來。看著熟睡中的寶寶,媽媽欣喜地笑了。

寶寶吃飯“七分飽”更易長高

按照一般規律,一個人的身高所受遺傳因素影響佔到了70%-80%,另外20%-30%的後天因素是可以掌控的。父母只需注意餵養方式,保證生長發育的營養供給,就能將孩子的身高潛力發揮到極致。

寶寶餵養七分飽最好

對於寶寶來說,全身各個器官都處於一個稚嫩的階段,它們的活動能力較為有限,其中消化系統更是如此。父母在給寶寶餵食時一定要把握好度,使寶寶能始終保持一個正常的食慾,特以“七分飽”最佳,這樣既能保證生長發育所需營養,又不會吃得太飽加重消化器官的工作負擔。

否則,寶寶長期吃得過多,極易致腦疲勞,造成大腦早衰,影響大腦的發育,智力偏低。此外,吃得過飽還會造成肥胖症,從而嚴重影響骨骼生長,限制寶寶身高發育。

Tips:避免吃過量妙招

1、給寶寶的餵食量要少於你想像的量,如果孩子吃完不夠的話,讓他自己再向你要。

2、當寶寶開始不專心吃飯,或說“不要”的時候,應拿走食物,不要迫使孩子多吃。

3、讓寶寶慢慢進食,這有助於提高對飢餓的忍耐性和食慾敏感性,並可調節進食量。

寶寶長高元素不可少

身為父母的你想讓自己的寶寶長得高高的,那麼下面這三點長高元素就不可少了:

首先,均衡飲食。肉類、穀類、奶及奶製品、水果蔬菜合理搭配,要避免和糾正寶寶挑食、偏食等不良習慣,適當添加礦物質。要謹記沒有絕對的長高食物,最重要的是營養均衡和飲食多樣化。

其次,保證睡眠。睡眠是使人體長高的不可或缺的“營養素”。研究表明,人在入睡後,生長激素分泌比平時旺盛,並且持續時間較長,有利於長高。因此養成寶寶規律的生活習慣,保證充足的睡眠,才可以個子高高。

最後,多多運動。除了吃和睡,要讓寶寶多多運動,這樣能促使全身血液循環,保障骨骼肌肉和腦細胞得到充足的營養,促使骨骼變粗、骨質密度增厚、抗壓抗折能力加強

另外,運動能促進生長激素的分泌,使骨骼、肌肉、大腦發育得更好。所以,應讓寶寶多參加適宜長高的活動,如跳繩、跳皮筋等。

定期為寶寶測身高變化

生長是一個連續的動態過程,所以,父母應從寶寶0-3歲開始就持續跟蹤記錄其身高變化。小嬰兒最好每3個月一次,一歲之後每半年到一年一次。

對於孩子的身高,家長一定要關心,一旦發現生長速度緩慢就要及時就醫,查明問題所在。若確定是矮小症等疾病引起的,則可盡早治療,避免抱憾終生。

結語:孩子升高的高矮,與其自身的遺傳因素有關,有的孩子發育的較早,有的比較緩慢,不能一味的為求高個子,而拚命的補充營養,這樣往往起不到什麼作用,而導致孩子營養過剩而肥胖。

標籤:【小兒血尿】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