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圍生期高危腦損傷 | 養生知識網


 

A-A+

解讀圍生期高危腦損傷

2020年01月01日 少兒保健 暫無評論 閱讀 4 ℃ 次

養生之道網導讀:圍生期高危腦損傷兒不僅是寶寶受苦,家長們也跟著傷心。其實,隨著科技的發展,圍生期高危腦損傷兒是可以治療的。那麼,下面就來和小編一起盤點養生保健知識,揭秘圍生期腦損傷干預措施。

什麼是圍生期高危腦損傷兒

進入到21世紀以來,腦癱已成為繼脊髓灰質炎被控制後又一個嚴重危害兒童身心健康的常見、多發。其患病率逐年提高,我國腦癱患病率為0.18%一0.60%,初步估計有200萬~400萬患者。腦癱康復週期長,費用高昂,不僅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也嚴重影響著人口素質的提高。那麼如何降低腦癱的患病率,讓我們的孩子不會輸在起跑線上呢?高危兒腦損傷的早期干預就是降低腦性癱瘓最為有效的措施之一。

圍生期高危腦損傷兒是指由於受某些高危因素的影響,已經發生或可能發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監護的胎兒、新生兒,常見的高危因素如下。

1、出生前:

母親患有糖尿病、感染、慢性心肺疾患、吸煙、酗酒、Rh陰性血型、過去有死胎或死產等:孕婦年齡大於40歲或小於16歲;孕期陰道出血、妊娠期高血壓,先兆子癇、子癇、羊膜早破、胎盤早剝、前置胎盤等。

2、出生時:

難產、器械助產、急產、產程延長、分娩過程中使用鎮靜劑和止痛劑等。

3、出生後:

1嚴重窒息:Apgar評分1分鐘小於或等於3分,或5分鐘小於或等於6分;2高膽紅素血症:血清總膽紅素大於或等於342微摩爾/升;3嚴重缺氧:動脈血氧分壓小於5.32千帕;4低血糖:血糖小於1.11毫摩爾/升:5低出生體重:出生體重小於2500克,其中小於或等於1500克為極低出生體重;6紅細胞增多症:靜脈紅細胞壓積大於0.65或血紅蛋白大於220克/升;7新生兒驚厥:入院前抽搐3次以上者;8小於胎齡兒(SGA):出生體重低於同齡兒平均體重的2個標準差;9早產:胎齡小於37周。

圍生期高危兒轉歸

絕大多數高危兒和正常孩子一樣,能完全正常地生長發育,成為健康的兒童。

少數可疑發育異常,在早期生長發育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可疑情況,最多見的、容易引起家長重視的是大運動或手的精細運動發育落後。如抬頭、翻身、獨坐等大運動落後於正常同齡孩子,甚至出現一些異常的反射、輕微的肌張力異常如雙下肢內收過緊,換尿布困難等二這部分孩子早期康復干預,價值最大。

少數發生腦癱、腦損傷,成為永久的殘疾。

1、圍生期腦損傷:

可導致精神運動發育延遲、頭圍增長緩慢、情緒異常、注意力缺陷與多動障礙、學習困難、行為偏離、視覺障礙、聽覺障礙、語言發育落後、癲癇等異常。影響孩子入托、入學、社交以及生活質量。

2、腦性癱瘓:

嚴重者會發生腦癱,多種異常同時存在,主要有4大表現:1運動發育落後於同齡孩子3個月以上、主動運動減少;2肌肉僵硬或鬆軟(少見)、關節活動範圍減小或擴大(少見)等肌張力異常:3雙腿交叉,如跳芭蕾舞、雙拳緊握、雙上臂後伸如燕飛、W形跪坐等姿勢異常:4雙拳緊握等反射異常。除此之外腦癱患兒大多數還可以同時合併智力低下,癲癇,視力、聽力、語言障礙,行為異常等多方面。

腦癱患兒臨床表現

腦癱患兒有些腦損傷較輕微,在嬰兒早期往往無明顯症狀,但在嬰兒後半期(6—12個月)則有一些其他症狀表現:1不能翻身:6個月以後還不能翻身,有診斷意義。2不使用下肢:6~7個月不用下肢短暫地支持體重。3不用單手:7—10個月的嬰兒不用單手抓玩。4手笨:手的精細動作,如捏小東西、解扣、繫腰帶不靈活,不協調,在7—10個月出現有診斷意義。5不能獨坐7個月不能獨坐。6不能抓站:10個月不能抓站;7不會與人再見:10個月以後有診斷意義。8使用腳尖站立:10個月還用腳尖站立。9不能邁步:13~15個月以後,還不會邁步。十流口水及“吃手”:12個月以後有診斷價值。

圍生期腦損傷干預措施

高危兒干預計劃應因人而異,每次干預持續時間和強度也視小兒的能力和反應而定通常根據小兒智力發育特點制定干預計劃,包括視覺發育、聽覺發育、語言發育、動作發育(粗動作、細動作)、認知水平、生活自理、社會交往等方面。干預的實施以家庭為基礎,通過定期門診隨訪瞭解干預實施情況並指導干預,定期評估,根據每次評估結果指導下一步干預計劃的實施。

1、新生兒期干預措施

(1)視聽刺激:用鮮艷的紅球掛在嬰兒床頭,每天多次逗引嬰兒注意或讓嬰兒看人臉;聽悠揚而低沉的優美樂曲,每日3次,每次15~30分-鐘,盡量反覆聽同一樂曲,也可聽母親的聲音及心跳的聲音。

(2)動作:新生兒有一定的運動能力,為了鍛煉小兒的頭頸肌肉,可以將小兒豎著抱,或俯臥位讓小兒抬頭,包裹鬆開,使小兒四肢活動,發現不動的肢體要及時就診,家長可做按摩和功能訓練。

(3)交流:父母要學會和新生兒交往,細心觀察新生兒的哭聲,注意小兒的面部表情,應懂得並滿足其需求。父母應找時機多與之交流,促進其認識世界的能力。

2、2-3個月干預措施

(1)視聽刺激:除了周圍環境的一些刺激外,可對小兒實行專門的視覺訓練。在小兒上方懸掛綵色氣球或小兒感興趣的花環,使小兒視線隨玩具轉;可用不同聲音讓小兒尋找,聲音不應太響或連續太長,否則小兒會失去興趣。

(2)動作:1豎頭:在小兒清醒狀態時進行,一般在餵奶前的1小時,讓小兒俯臥位,家長可用帶響的玩具或紅球在前方逗引,練習小兒抬頭,每次訓練10分鐘,逐漸延長,每天數次;仰臥位時使小兒頭在中線位,拉小兒前臂,使頭前傾,練習頭的控制能力。2翻身:3個月前小兒主要是仰臥位,為了使小兒全身肌肉運動,不要將小兒捆成一個“蠟燭包”,訓練小兒由仰臥位翻到側臥位,每次數分鐘。3抓握:開始是讓小兒碰觸玩具,逐漸將玩具放小兒手中,訓練手的抓、握、放。

(3)語言:自出生開始家長要對小兒多說話,使他能感知語言,為小兒創造豐富的語言環境,當小兒自動發聲以後,家長應給予應答,訓練小兒對不同的聲音有不同的反應。

(4)個人一社會:培養小兒的生活規律,瞭解小兒的特點,逐漸養成按時吃、喝、睡的習慣,掌握小兒大小便的規律,逐漸培養大小便的條件反射;家長要與小兒有情感的交往,多用親切的語調與小兒說話,建立目光對視,覺醒時要經常抱,多引逗孩子笑,培養母子感情。

3、4—6個月干預措施

(1)動作:1俯臥位:訓練雙肘支撐抬起前胸,過渡到單肘支撐,至5個月時雙手支攆。2仰臥位:練習翻身至俯臥位。3坐位4—5個月時練習扶坐,5個月時練習小兒靠在沙發上坐,6個月獨坐。4立位:練習扶站下跳躍。5手抓握:訓練小兒主動伸手抓物,練習兩手互換玩具。

(2)認知:1尋找目標:繼續給予視、聽的刺激,從玩具中訓練小兒視聽,讓他尋找玩具,找到玩具後家長給予鼓勵。2動手玩耍:教小兒如何玩玩具,如搖等、拿紙給小兒撕,使小兒的手指活動起來。

(3)語言:引導小兒咿呀學語,與小兒做發音對話;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語言要邊說邊做,如我們吃奶、喝水、聽音樂等;要經常叫小兒的名字,使其對自己的名字有反應。

(4)個人一社會:訓練小兒自挾奶瓶喝奶;照鏡子認識自己,同時叫他身體各部位的名稱,如眼、鼻、口、耳等;在和小兒玩耍時給予不同的表情,如笑、生氣、淡漠等,訓練小兒分辨面部表情,使他對不同表情有不同的反應,逐漸學會表達他自己的表情。

4、 7~9個月干預措施

(1)動作:1俯臥位:練習爬,小兒前面放一個他感興趣的玩具,訓練小兒去拿,家長可在後面推小兒的足幫助爬行。2坐位:這階段的小兒獨坐穩定,練習小兒坐著玩玩具,穩定獨坐和動作協調。3立位:訓練小兒從仰臥位拉床欄或家長的手站起,可扶床沿挪步。4手抓握:學習用拇指、食指捏取小的物體,教的時候家長示範,逐漸發展到準確用拇指、食指握小豆子的精細動作,教小兒有意識地把玩具放下,而不是扔掉。

(2)認知能力:教小兒做一些遊戲,如:拍手歡迎、擺手再見等一些簡單的手勢語表達;讓小兒知道相應的物品,如:燈在哪裡?電視在哪裡?圖片中大汽車是哪個?

( 3)語言:叫名字時小兒自反應,能轉頭或停止手上所做的事:發清晰的音,如爸爸、媽媽、大大等,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幫助小兒擴大發音的範圍。

(4)個人一社會:訓練用杯子喝水:學習與人交往,認識家裡的人或生人,讓小兒多與人交往,對生人不害怕;養成良好的習慣,培養飯前洗手、便後洗手,睡前洗臉,能自己安靜入睡的習慣。

5、10~12個月干預措施

(1)動作:小兒可完成從仰臥位到坐位到扶站或獨站的體位轉換,能開始扶,漸漸獨站獨走;手抓握:能搭起2塊積木,將手中的物品放在小瓶子裡,訓練手的控制能力。

(2)認識:教小兒模仿各種動作;教小兒認識實物及圖片,把圖片放在一起讓小兒把要的東西拿出來;讓小兒能把自己的五官指出來。

(3)語言:能主動叫爸爸媽媽,家長要反覆的教;用簡單的句子,教小兒懂得句子的內容。

(4)個人一社會:控制大小便;學會生活配合,如穿衣應把手伸出來,吃飯時教他一起握住勺往嘴裡送,為今後生活自理打下基礎:接觸小朋友,能與別的小朋友愉快地玩耍。

嬰兒發育過程中,應注意經常與周圍的嬰兒進行對比,及時發現各功能區的發育延遲,尤其注意異常姿勢、肌張力、行為改變,及時專科就診,一旦確診神經發育異常,應及時治療,一切“等等看”、“隨家庭”、“只是發育慢、不礙事”的想法在沒有得到醫生確認之前都是要不得的,不要存在僥倖心理。患兒出現了問題也不要放棄或絕望,只要及時診斷、盡早治療,可以大大地改善預後。

養生之道網溫馨提示:圍生期腦損傷兒要及早發現及時治療,次啊可以保證寶寶可以健康。切記 干預過程中一定要在專科醫生指導下科學、合理進行,不腿要盲目行事,使後果更嚴重。

 

標籤:【讀圍生期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