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眼病 小兒視力的罪魁禍首 | 養生知識網


 

A-A+

四大眼病 小兒視力的罪魁禍首

2019年04月16日 少兒保健 暫無評論 閱讀 13 ℃ 次

養生之道網導讀:眼睛和耳朵對於人們來說至關重要,是人們看美麗世界聽大自然美妙聲音的關鍵部位,因此保護眼睛和耳朵從小兒開始。那麼,下面就來和小編一起盤點育兒知識,揭秘如何保護兒童眼睛和護耳秘笈。

四大眼病小兒視力

對孩子來說,從3歲到6歲是視力發育的關鍵期和敏感期。然而,兒童時期的四種常見眼病:斜視、眼球震顫、上瞼下垂和屈光不正,會嚴重影響視功能發育,如果來及時發現並採取正確干預措施,將導致視力低下,甚至失明。金小琴豐任提醒,深入瞭解這四類眼病的表現及治療方法,是每個家長必做的功課。

斜視——半歲後要重視

斜視,是指兩眼視軸不能同時注視同一目標,當一隻眼睛直視目標時,另一隻眼便斜向一側。多由眼球位置不正,或眼肌平衡失調所致。斜視有很多種,如眼球向內偏斜,醫學上稱內斜視,俗稱“對眼”、“鬥雞眼”;如眼球向外偏斜,稱外斜視,俗稱“瞟眼”。

剛出生幾個月的嬰兒,眼睛常常是一會內斜,一會外斜。3個月以後的嬰兒,眼睛才逐漸穩定下來了。6個月以後,如果嬰兒看東西還是斜視,就應該重視起來了。

小兒斜視的治療要根據發的年齡和斜視的類型等具體因素來制訂治療方案,絕大多數斜視是可以通過手術治療的。

先天性內斜視,若發生在嬰幼兒出生後6個月內,可以在1-2歲時施行手術;若是6個月後發生的,切忌盲目手術,一定耍先散瞳驗光,因為此時出現的內斜視,有的可以通過佩戴矯正眼鏡進行矯正。對於並發遠視的患兒,可先佩戴合適的矯正眼鏡3-6個月,此時內斜視若完全矯正,則不需要手術,繼續戴眼鏡就可以治癒。如果戴鏡6個月以上,戴鏡後斜視仍然沒有變化,則應盡早做手術。

對於間歇性外斜視,雖可先保守治療,但往往只能減輕斜視度數,達不到完全治癒的效果,最終還是需要手術治療。需要注意的是應在未形成明顯的外斜而且雙眼單視功能尚未全部喪失之前進行手術矯正,在4-6歲時手術最佳。

如果是斜視合併弱視,原則上先治療弱視,後治療斜視。

眼球震顫——視情況手術

眼球震顫,就是眼球不自主地往返掃動,這種運動如同鐘擺一樣,有一定的節律性。主要表現視力下降,患者為了能夠更清楚地看清東西,常常會將頭隨著眼球的震顫而轉動偏向某一方,這種現象醫學上稱為“代償頭位”。

先天性特發性眼球震顫,多在注視—處時震顫明顯。如果不存在明顯器質變,視力下降一般就是物像震顫導致。先天性眼球震顫治療可採取矯正屈光不正和三稜鏡矯正法。如果此類非手術治療方法效果不佳,就要開刀將患者患側眼伴移向正前方,減少或抑制眼球震顫的出現,以增進視力。

上瞼下垂——手術是唯一辦法

剛出生不久的小孩,如果不停地皺眉,有時聳聳肩,看前方時總不由自主地抑起頭,這時就要注意啦,很有可能小孩患有上瞼下垂。上瞼下垂多是先天性的,極少數為後天因素引起,如外傷等原因損傷了提上瞼肌。先天性上瞼下垂是一種常染色體異常的遺傳性疾病,人群發病率為0.12%,主要是由於提上瞼肌發育不全,或支配它的運動神經即動眼神經發育異常、功能不全所導致,臨床表現為出生後即出現的單側或雙側一眼瞼下垂而不能上提。輕者影響外觀,重者導致弱視,影響視力。

該病治療的唯一途徑就是手術矯正。手術方法很多,如提上瞼肌縮短、額肌瓣懸吊等,根據患者提上瞼肌的肌力提供合適的手術方式。

手術治療時機的選擇對於患者視覺康復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若為單眼重症先天性上瞼下垂,為防止弱視發生,最早於1歲後便可進行手術治療;若為輕中度下垂,不影響小兒正常視覺發育,手術時機可選擇在學齡前6-7歲。

屈光不正——配眼鏡和物理治療

屈光不正是很常見的眼部疾患。最常見的有三種:近視眼(看不清遠處物體)、遠視眼(遠處、近處均看不清)、散光(因角膜不規則彎曲而引起的影像變形)。

對於小孩來說,從3到6歲是視力發育的關鍵期,視力水平逐漸增長,3歲達0.6,4歲達0.8,到5歲時80%的小兒視力可達1.0,如果這段時間兒童有屈光不正,患眼的視覺發育就會受影響,視力將低於同年齡的兒童,並且容易出現弱視和斜視,所以應該早發現早治療。

由於兒童眼球的可塑性比較大,因此治療兒童屈光不正,可以採用配戴眼鏡和物理治療,視力多數可以得到矯正。

護眼從兒童開始

一、環境:多接觸大自然、多看遠方綠色景物。

二、姿勢、場所:

1、 看書寫字時,桌椅高度必須按身高調整。

2、 姿勢要端正抬頭挺胸距離桌面以30-40公分為宜且視線與書本須垂直不可靠近桌面。

3、 燈光宜從左上方照射且光線要充足

4、 不看字體太細小或模糊的印刷

5、 不要在晃動的車廂內閱讀

三、時間:

1、 連續寫字、閱讀每40分鐘須休息5-10分鐘

2、 每天放學後在家用眼力時間(含看書、寫字、電視、電腦、小說、電腦玩具、鋼琴等)以不超過兩小時為原則,以免眼睛過度疲勞。

四、電視:

1、 眼睛保持與電視畫面尺寸約6-8倍的距離。

2、 看電視時,每隔30分鐘須休息5-10分鐘,連續看電視絕對不可超過1小時以上。

3、 看電視時,室內仍須亮起燈光。

五、電腦:

1、 每工作半小時須休息5-10分鐘。

2、 裝置濾光片以防止反射光。

3、 電腦背後應有最小1公尺的空間,且背景彩色柔和,可供視線暫時離開休息。

4、 電腦螢光屏位置應在視線10-20度之間且與眼睛距離在60-70公分之間。

5、 每天使用時間不宜超過4小時。

六、營養:

1、 均衡飲食,不挑食。

2、 經常攝取含有維生素A豐富的食物,如:胡蘿蔔、番茄、菠菜或深綠色、深黃色蔬菜、蛋黃、肝臟等對眼睛有保健作用。

給靜寶寶查中耳炎

年前,家住武漢市武昌區的王女士發現三歲的兒子和別人家孩子有些不一樣,比較安靜,不喜歡和別的孩子一起玩。起初,王女士以為孩子很乖很聽話,比較省心,是件好事。後來,王女±發現叫喊孩子時要用很大的聲音,孩子看電視時也把聲音調得很大,而且睡覺打呼嚕,有些憋氣。

王女士感覺有些不對勁了,於是帶孩子來到武漢市第三醫院就診。該院耳鼻喉科主任粱耕田查看發現,患兒腺樣體肥大,並經聽力檢查,小寶寶的左耳輕度傳導性耳聾,中耳腔內有積液。經醫生診斷為“腺樣體肥大合併分泌性中耳炎”。原來,孩子的安靜是分泌性中耳炎在作怪。

分泌性中耳炎損聽力

粱耕田主任說,分泌性中耳炎最主要的病理改變是中耳腔內有積液出現,這種液體不是化膿感染引起的。也就是說,分泌牲中耳炎是一種非化膿性炎症。

中耳腔為什麼會出現液體?這要從中耳腔的結構說起。中耳腔是—個空腔,像一個大島子。前壁是鼓膜,兩側壁和上下壁及後壁均是骨性結構,如同房子的磚牆—群堅固。在正常情況下,鼓膜是完整的。中耳腔和外界聯通的唯一通道是咽鼓管。咽鼓管就好比房間的一扇窗戶,它可以調節中耳腔的壓力,維持中耳腔正常的結構和功能。

如果因各種原因引起咽鼓管阻塞或不夠通暢,則不能維持中耳與外界大氣壓的氣壓平衡,致使中耳鼓室內空氣逐漸被吸收,且得不到相應的補充,就會出現負壓,從而導致中耳內粘膜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分泌的液體積聚在中耳腔,這樣就形成了分泌性中耳炎。

病例中的小患者,由於咽鼓管的“鄰居”腺樣體肥大,造成咽鼓管阻塞,從而導致出現了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臨床最常見症狀是耳悶、聽力減退,可伴低音調耳鳴,並有自聽增強現象(別人講話聽不清,而自己講話感覺聲音很大)。有時偏頭或平躺時,覺得聽力一下子就好了許多。多數分泌性中耳炎發生在上呼吸道感染後。

分泌性中耳炎如不治療或治療不當,長期炎症刺激可引起中耳內纖維組織增生或瘢痕形成,導致粘連性中耳炎,影響聽骨鏈活動,造成聽力下降,有時會引起不可逆的耳聾,治療非常困難。

老是不應答要警惕

分泌性中耳炎在冬春季節比較常見,多發於嬰幼兒。一般而言,嬰幼兒時期腺樣體較大,上呼吸道感染時,鼻咽部及咽鼓管粘膜腫脹,壓迫咽鼓管咽口,造成咽鼓管功能障礙,從而易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因此,對感冒後的兒童,如家長發現呼喊其名字時,答應遲鈍或不答應,不要以為孩子是故意不答應,而應引起高度重視,及時帶孩子到醫院檢查。

患者有條件應做鼻咽部內窺鏡檢查,看有無腺樣體肥大。成人單側分泌性中耳炎更應引起高度靜易,應用內窺鏡仔細檢查鼻咽部,排除鼻咽部腫瘤。

輕度患者可不手術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若鼓室內積液少,一般可通過咽鼓管排出,給鼻子滴鼻減充血劑和咽鼓管吹張後可痊癒。

對積液不易排出或積液粘稠者,可通過鼓膜穿刺、鼓膜切開或鼓膜切開置放通氣管來清除。同時;凡鼻咽部有異常者,必要時需通過手術切除異常的結構,如切除肥大的腺樣體,為咽鼓管的正常開放搬走攔路石。

分泌性中耳炎宜早發現早治療,防止息者聽力不可逆下降,造成永久性耳聾。

養生之道網溫馨提示:爸爸媽媽們要學會發現寶寶的異樣,更為關鍵的是要讓寶寶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無論是玩耍還是學習都要有良好的用眼方法,保證充足的營養也很關鍵。

 

 

 

 

標籤:【四大眼病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