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導致腎損傷的幾種常見原因 | 養生知識網


 

A-A+

中藥導致腎損傷的幾種常見原因

2022年05月30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1 ℃ 次

由於中藥品種、應用範圍、制劑劑型、給藥途徑的多樣化,其引起的藥源性疾病,尤其是藥源性腎損傷的情況令人擔憂。其常見原因有

觀念錯誤

一直以來,人們對中藥毒副作用認識不足,而且,中藥存在如劑量控制不嚴、對證缺乏辨證、用藥處方存在著隨意性等嚴重濫用現象。近年來,中藥藥源性疾病頻頻見於專業媒體,其中不乏因腎中毒而死亡者,報道涉及多種中草藥及中成藥,如木通引起腎小管間質腎 煎服雷公籐致急性腎功能衰竭 硃砂致急性腎功能衰竭 參麥注射液導致腎間質腎病 消栓靈致急性腎功能衰竭伴肝損傷等 過量服用三稜、莪術導致腎組織出現腎小管透明管型和顆粒管型等等。因此,中藥的合理應用必須引起社會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呼籲人們提高對藥物不良反應的認識,掌握好臨床用量及用法,合理配伍,保證用藥安全。

專業分隔,信息不暢

隨著中醫藥市場的不斷擴大,中藥品種數劇增,其應用範圍亦迅速擴大到臨床各專業領域。但由於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屬完全不同的兩種學術體系,造成許多非中醫專業的臨床醫師難以按照傳統醫學用藥理論來指導辨證施治,僅憑藥品說明書開處方、醫囑,在用藥尺度上有失偏頗。

同時,我國常以中、西藥聯合用藥治療疾病,使得配伍禁忌問題越來越複雜。某些中、西藥配伍時會發生藥理變化,如麻黃及其制劑與夫喃唑酮(痢特靈)、異煙肼、格列苯尿(優降糖)等聯合使用時,麻黃鹼可增強後者抑制腎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經遞質的滅活作用,致使腎上腺素、多巴胺在體內大量蓄積而發生中毒。有些藥物配伍應用時,會使藥物的物理、化學性質發生變化,如富含有機酸的山楂、山茱萸、五味子、烏梅等中藥與磺胺類藥物合併應用,會因酸化尿液致使磺胺藥的溶解度降低,析出結晶引起泌尿系統嚴重的不良反應 大黃及其制劑與復方甘草合劑合併應用,大黃中的鞣質與甘草酸反應生成大分子絡合物沉澱,影響藥物療效,並損傷腎小管上皮細胞。某些中藥含有一些大分子物質,如蛋白質或多糖等,本身具有致敏性,與慶大黴素、青黴素等配伍時,有可能使其致敏性增強,且分子量愈大,過敏反應的發生率愈高。

此外,我國醫藥市場上存在中、西藥共同組方的制劑,如由黃芪、生地、花粉及優降糖組方的消渴丸屬於磺尿類強效降糖藥 含有撲爾敏成分的治感冒藥強力銀翹解毒片亦不完全屬於中成藥,但卻冠以中藥名,易被誤認為是純中藥製劑,服用時再與其他西藥合用,易因劑量過大而導致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

制劑工藝和劑型的改變

近年來,中藥提取方法和制劑工藝均有很大變化,無論在劑型、用藥途徑、給藥方法上均與傳統的中藥水煎劑存在較大差別,而藥品的提取工藝、劑型、用藥途徑、給藥方法、制劑中的輔料、添加劑等因素均與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有直接相關。由於許多中藥的劑型和用藥途徑發生改變,其理化性質、療效乃至藥毒性也有可能發生改變,如細辛的毒性成分和有效成分均存在於揮發油中,因此其水煎劑發生不良反應幾率較低。無論是採用有機溶媒提取或超臨界萃取等現代提取技術,還是改變藥物劑型,只要仍按傳統劑量給藥,均可能因活性成分比例和釋放速度的改變或用藥途徑改變,導致血液中活性成分含量的變化,進而對腎臟等代謝器官帶來不利影響。

中藥注射劑的質量控制標準

與中藥水煎劑相比,中藥注射劑出現的時間不長,但其改變了用藥途徑,為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手段,在提高療效、擴大治療範圍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於中藥成分複雜,質量控制指標差異較大,與西藥注射劑配伍應用更易發生不良反應。據統計,雙黃連粉針劑、清開靈注射劑、復方丹參注射劑等中藥注射劑與西藥配伍後均有沉澱出現,微粒嚴重超標,在代謝過程中可損害泌尿系統功能。

中藥藥材原料因素

由於中藥絕大多數來源於動、植物和礦物原料,其污染程度、重金屬含量、農藥殘留量、真菌及黴菌含量的控制與否將直接影響中藥的質量。目前,已有上述原因導致藥源性疾病的報道。此外,雄黃、硃砂、黃丹、輕粉等含有重金屬的中藥及其制劑須慎重使用,使用不當均會抑制某些酶的生物活性而損害腎臟。

綜上所述,導致中藥中毒性腎損傷的因素和情況複雜多變,發生的機制尚不十分明確,缺乏系統的理論支持,尤其對腎臟的毒性存在不可逆性的損傷,必須引起重視。這就要求臨床醫師全面熟悉藥物的相關化學結構及性能、臨床功效、相互作用及配伍禁忌 藥師要發揮專業特長,參與臨床藥物治療方案的制訂,對患者提出個體化合理用藥建議,開展前瞻性臨床用藥分析和藥方的審查工作,進行藥品不良反應監測、藥物流行病學研究和用藥咨詢服務,及時發現、防範和降低腎毒性不良反應的發生。

標籤:【常見】【原因】【幾種】【損傷】【導致】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