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療法 活血化瘀 | 養生知識網

 

A-A+

刮痧療法 活血化瘀

2021年11月08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10 ℃ 次

中醫刮痧歷史悠久 



早在戰國時期的帛書《五十二方》中就有多處論述到“布炙以熨”、“撫以布”,雖然沒有直接提到刮痧療法 ,但是可以看出刮痧療法的雛形。有關刮痧最早的文獻記載於晉代葛洪《肘後救急方》,該書卷七《治卒中沙虱毒方第六十六》中記載沙虱侵入人體後出現皮膚發疹並伴有寒熱疼痛、百節強等症狀。清代郭志邃撰寫了中國第一部痧症專著《痧脹玉衡》,較為系統地總結了痧症的名、臨床證候、病因病機、辨證以及外治、內服的治療方法。郭氏還強調:頭額、腿上痧刮痧法“用棉紗線或麻線 ,蘸香油刮之”“, 大小腹軟肉內痧 ,用食鹽以手擦之 ,宜用油鹽刮其皮膚”。清代張路玉在敘述刮痧時強調“: 舉世有用水搭肩背及臂者 ,有以苧麻水濕刮之者 ,以瓷油潤之者。”明清醫學家刮痧法所用棉紗線、麻線、油線、苧麻水濕刮法 ,不難看出 ,與 2000多年前《五十二病方》中之“布炙以熨”、“撫以布”等等 ,顯然有著密切的淵源。 



刮痧療法的作用 



·活血祛瘀 


刮痧可調節肌肉的收縮和舒張 ,使組織間壓力得到調節,以促進刮拭組織周圍的血液循環 ,增加組織血流量 ,從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 



·調整臟腑 


刮痧通過對皮部和穴位的刺激 ,從而起到對內臟功能調節作用 ,使其陰陽達到動態平衡。如腸蠕動亢進者 ,在腹部和背部等處使用刮痧手法可使亢進者受到抑制而恢復正常。反之 ,腸蠕動功能減退者 ,則可促進其蠕動恢復正常。 

中醫刮痧治病歷史悠久 



早在戰國時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多處論述到“布炙以熨”、“撫以布”,雖然沒有直接提到刮痧療法 ,但是可以看出刮痧療法的雛形。有關刮痧最早的文獻記載於晉代葛洪《肘後救急方》,該書卷七《治卒中沙虱毒方第六十六》中記載沙虱侵入人體後出現皮膚發疹並伴有寒熱疼痛、百節強等症狀。清代郭志邃撰寫了中國第一部痧症專著《痧脹玉衡》,較為系統地總結了痧症的病名、臨床證候、病因病機、辨證以及外治、內服的治療方法。郭氏還強調:頭額、腿上痧刮痧法“用棉紗線或麻線 ,蘸香油刮之”“, 大小腹軟肉內痧 ,用食鹽以手擦之 ,宜用油鹽刮其皮膚”。清代張路玉在敘述刮痧時強調“: 舉世有用水搭肩背及臂者 ,有以苧麻水濕刮之者 ,以瓷油潤之者。”明清醫學家刮痧法所用棉紗線、麻線、油線、苧麻水濕刮法 ,不難看出 ,與 2000多年前《五十二病方》中之“布炙以熨”、“撫以布”等等 ,顯然有著密切的淵源。 



刮痧療法的作用 



·活血祛瘀 


刮痧可調節肌肉的收縮和舒張 ,使組織間壓力得到調節,以促進刮拭組織周圍的血液循環 ,增加組織血流量 ,從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 



·調整臟腑 


刮痧通過對皮部和穴位的刺激 ,從而起到對內臟功能調節作用 ,使其陰陽達到動態平衡。如腸蠕動亢進者 ,在腹部和背部等處使用刮痧手法可使亢進者受到抑制而恢復正常。反之 ,腸蠕動功能減退者 ,則可促進其蠕動恢復正常。 

刮痧的操作方法 



目前的刮痧工具分牛角類和玉石類。牛角類偏瀉 ,玉石類偏補。 


在操作時 ,手拿刮板 ,蘸油或清水 ,選好要刮拭的部位 ,其方向是從頸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胸部從內向外刮拭。 



刮板與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 45°~90°進行刮痧。 


刮痧時間一般每個部位刮 3~5min ,最長不超 20min。 



對於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 ,不可強求出痧 ,以患者感到舒服為原則。 



刮痧次數一般是痧退後再進行第 2 次刮治。 



出痧後 1~2 天 ,皮膚可能輕度疼痛、發癢 ,這些反應屬正常現象。 



刮痧療法屬於中醫學外治法的一種 ,具有適應證廣、療效快捷、操作簡便,在家即可操作、副作用少等優點。但是刮痧會讓身體某部位的皮膚帶來瘀痕,一來影響美觀,二來如果是不瞭解刮痧療法的人看到,會真會以為是被人給“虐待”了呢,出現上文電影的情節也不是不可能了。 



在電影中的美國人是“愛管閒事”的,在醫院看到孩子背上的瘀痕便認定是“虐待”,這是因為人們對不瞭解、不能理解的事物常常會有排斥心理,特別是因文化的差異,更容易產生不理解甚至誤解。且不說西方人,就連中國人自己也有不少人不能理解中醫,甚至心生推翻中醫的念頭。如何消除這種誤會呢?也許治療效果才是最有說服力的證據。所以,電影《刮痧》劇情最後,主人公一家的的轉機也是在美國人嘗試了刮痧,獲得了治療的效果後,才逐漸瞭解刮痧並理解認同了刮痧。因文化差異導致的法律衝突,最終通過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決。不可否認,中醫刮痧是有很好的治療效果的。

標籤:【活血化瘀】【療法】【刮痧】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