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平安度夏策略 | 養生知識網


 

A-A+

中醫平安度夏策略

2020年10月25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6 ℃ 次

 進入了悶熱的夏天,在炙熱的陽光暴曬下,人會開始覺得燥熱不適,這種“燥熱”不僅會影響人的情緒,更會影響到健康,讓人心煩氣躁、汗流浹背、沒有食慾、口渴不適,而且夏天不僅是中暑、胃腸疾病的高發期,在英國還被稱為“腎結石季節”,更是一年中除了春季以外的精神疾病的第二個高發期。所以,大家想要健康舒心的度過炎熱夏季,應注意以下八大養生策略

第一,補水和補鉀

在夏季,天氣變得越來越熱,很多人會感覺到很容易出汗,總覺口渴,喝水總是喝不夠。因為炎熱的天氣會讓人體丟失大量水分,造成體內津液減少,而等口渴了才喝水,說明機體早已是處於缺水的狀態。水在夏季養生中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水是生命之源,夏季養生重在補水保津,要及時、正確的喝水。

有專家推薦每天要喝11杯的水,每杯約200ml。方法為起床後、上午、下午各擇時喝2杯,午餐、晚餐前半小時各喝2杯,就寢再喝1杯。個人感覺身邊應常備一瓶水,以隨時補充,遵循少量、多次、慢飲的原則;平日可多進粥食,以湯水代替水;也可自制湯飲,如甘鹹寒之品:沙參麥冬湯、五汁飲、增液湯等;對於氣陰兩傷者,可用生脈散、清暑益氣湯、竹葉石膏湯等;陰虧火盛致失眠口渴者,可用黃連阿膠雞子黃湯。

在夏天應特別注意冷飲對身體的危害。冷飲雖能暫時消暑,但其不能持久解渴,且性質寒涼,容易損傷人體的陽氣,以及脾胃消化功能,切不可貪圖一時痛快而進食過量。在大量出汗後不應該猛喝白開水,應先喝些溫淡的糖鹽水,以補充丟失的鹽分,保持體內滲透壓平衡。同時,應注意補充適量的鉀,因為在炎熱的天氣裡,人體內的鉀本來就容易變低,且出汗後又會帶走大量的鈉和鉀。如有低血鉀症,人就會覺得四肢酸軟、心悸胸悶、噁心腹脹,嚴重者會有生命危險。平日應多食含鉀高的蔬果,如蠶豆、土豆、山藥、菠菜、莧菜、海帶、紫菜、黑棗、香蕉、核桃、花生、黃豆等等。

第二,護好“心”

中醫認為,夏天陽氣最旺盛,而“心”正好是主陽氣的臟器。心臟的陽氣能推動血液循環,維持人體基本的生命活動,夏天心臟的生理活動是最活躍,也最累的。一旦陽氣過剩,心火過旺,不僅容易煩躁發火,還會降低人體免疫功能,從而引發各種疾,如老年人常會發生心律失常、血壓升高,引發心腦血管的情況。

所以在夏天最關鍵的是養心,就是要養護好心臟。首先,避免過熱與過涼。過熱的情況在夏天很常見,如頂著烈日在街上行走,在高溫狀態下工作,很容易在短時間裡加速血液循環,增加心臟和血管的負擔;很多人為避暑,整夜開空調,使人處於冷熱交替的環境中,也很容易引起心臟的不適。其次,要多食用一些養心的食物,如

各種穀類、豬心、蜂乳、大棗、葡萄、桑椹、酸棗仁、蓮子、龍眼肉、菠菜、胡蘿蔔、銀耳等等;要少吃太鹹的食物和含膽固醇高的食物,如動物內臟、肥肉、蛋黃等。另外,要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

第三,健脾胃

盛夏,很多人特別是司機、建築工人、室內工作人員常常會覺得全身疲倦、四肢乏力、食慾下降,這多與脾胃功能失調有關,而在夏季是胃的高發期。所以,夏季養生調養脾胃也是重要的,可以通過下面三方面的內容來對脾胃進行合理的調養。

首先,平心靜養。脾胃病的出現與人的情緒、心態密切相關。所以要講究心理衛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緒穩定,避免緊張、焦慮、惱怒等不良情緒的刺激。同時,注意勞逸結合,防止過度疲勞而殃及胃病的康復;同時要結合自己的體質,加強適度的運動鍛煉,提高機體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的復發,促進身心健康

其次,飲食調養。飲食應以溫、軟、淡、素、鮮為宜,要定時定量,少食多餐,不吃過冷、過燙、過硬、過辣的食物,忌暴飲暴食,要戒煙禁酒。另外,應注意服藥方法,最好飯後服用,以防刺激胃粘膜而導致胃病復發或惡化。

還有,保暖護養。夏季晝夜溫差變化大,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要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適時增添衣服,夜晚睡覺蓋好被褥,以防腹部著涼而引發胃痛或加重舊疾。

第四,要少“怒”

燥熱的夏天,隨著氣血循環的加快,人的情緒也容易跟著上下波動,很容易覺得累,動不動就心煩氣躁,特別愛發火,或心神不寧,晚上輾轉難眠,這些症狀在醫學上稱“情緒中暑”,又稱“夏季情感障礙”。對於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人來說,這種不穩定的情緒是很危險的,可能引起疾病突發。所以,夏日養生要“少怒”,在情緒上要保持平和,能忍則忍,不要動不動就發脾氣。

有學者推薦“呼吸安神法”以保持平和的心態:找個綠樹成蔭的公園,傍晚時脫鞋站在地上,合上雙眼,兩臂自然下垂,然後深呼吸,緩慢地通過鼻子吸氣,開始緩緩張開雙臂,想像著氣息充滿胸膛。擴展到極限後,讓氣下沉丹田,再通過鼻子一點點往外呼氣,並將雙手慢慢放下。這種呼吸練習能讓身體充滿朝氣和愉悅,有助於消除燥熱帶來的不安。此外,可多吃點新鮮可口、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尤其是西瓜、黃瓜、桃等時令蔬果,它們都有除煩止渴、清熱解暑的作用。還有,對於中老年人來說,夏天一定要養成午睡的習慣,因為睡眠不足也是導致人易怒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五,吃“苦”食

俗稱“夏日吃苦,勝似進補。”不少人夏天覺得口感無味、食慾不佳,倍覺夏天是個“苦夏”,此時千萬別強迫自己吃大魚大肉,我們可以利用“苦食”來應對“苦夏”。因為苦味的食物能起到開胃的作用。有學者研究證明,苦味食物含有大量人體營養需要的物質,能解毒明目、抗菌消炎、解熱祛暑、提神除煩。適當吃點,還可以刺激脾胃的消化功能,增進食慾,消除味覺減退、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消化功能障礙。此外,吃苦也能清心醒腦,去除心中煩熱。

夏天最具代表的苦味食物就是苦瓜,但要注意苦瓜味苦,生則性寒,熟則性溫。此外,還有苦菜、苦筍、蓮子、蒲公英、苦丁茶。而吃些涼性食物,也能起到和“吃苦”相同的作用,如瓜類食物裡的絲瓜、黃瓜、冬瓜、西瓜、甜瓜等;番茄、芹菜、生菜等也是涼性蔬菜。但有腸胃疾病與兒童和老年人要特別注意,吃苦味和涼性的食物要適度,要避免吃多了導致胃寒和腹瀉。

第六,慎瀉“火”

長期以來,在炎熱的夏季,不少人都喜歡喝涼茶、食綠豆粥的養生方法,以達祛暑、瀉火,此法甚至已成為一種養生文化。但在事實上,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這樣養生方法的,千篇一律的採用就會走進養生誤區。一些人會因飲用涼茶而影響新陳代謝,造成胃腸功能混亂,導致胃腸“弱不禁風”。

如綠豆不僅是一種食品,還是一味中藥。中醫認為,綠豆性涼味甘,有清熱解毒、消暑除煩、止渴健胃的功效。但屬於寒涼體質的人,或老人、兒童及體質虛弱的人,或正在服用某些藥物的人,他們就不宜食用綠豆。還有,金銀花雖是中草藥,但是也有跟抗生素一樣的作用,消炎殺菌,吃多了金銀花會殺滅胃腸裡的有益菌落,出現腹瀉等症狀。所以,夏季選擇養生方法要謹慎,不要盲目瀉火,以免“養”出病來,走進養生的誤區。

第七,防外邪

誰都知道“酷夏難度”。為防暑降溫,人們雖然是想盡了招數,但不少人卻為圖一時舒適涼快,招來一身病痛。或久居空調房,出門一會兒就覺得頭暈、嗓子疼、流鼻涕或出現咳嗽、腹瀉、嘔吐等不適。究其原因,這與不恰當的避暑方法或是生活習慣有關。

首先,空調不宜大開冷風吹或電風扇直吹人體,否則可能會令人感到頭痛、頭暈、失眠、胃腸不適、乏力身倦,還會有類似著涼感冒的症狀,甚至會降低人體的抗感染能力,甚至出現“空調病”或“風扇病”。年老體弱、小兒和久病未癒、感冒、關節炎患者,要盡量不用空調或電風扇。

其次,不宜用涼水直接沖腳,在夏日熱浪襲人之時,一些穿輕便涼鞋、拖鞋的人,喜歡用涼水沖洗雙腳,雖沖完後會覺涼快許多,殊不知經常這樣做是有損於健康的。醫學研究證實,腳底是人體血管分支最遠端的末梢部位,極易受涼。若經常用涼水沖腳,可引起週身一系列的複雜病理反應,最終導致各種疾病,甚至誘發肢端小動脈痙攣、紅斑性肢痛、關節炎和風濕病等。

再次,大汗淋漓後不宜直接洗冷水澡。

如果鍛煉剛結束時就立即洗冷水澡,皮膚會受到冷水刺激,通過神經反射引起皮膚血管收縮,結果可使出汗散熱受阻,反而會散熱困難、體溫升高,容易患感冒,或引起胃腸痙攣,引發下肢抽筋等意外。夏煉出汗後應適當飲用一些鹽開水,然後休息1小時左右,作一些準備活動再洗涼水澡,如條件允許,最好洗溫水澡。

第八,要多“走”

夏天“一動一身汗”說明運動對體力消耗是非常比較大的。但對於中老年人,或是患慢性病的人來說,在炎熱的天氣裡,並不適合出汗太多,否則會讓身體變得越來越虛。但生命在於運動,走路、太極、瑜伽等等比較緩慢的運動就特別適合在夏天進行,這些運動項目對緩解失眠、平復情緒有一定的幫助。沒有病的人還可以快走和慢跑交替進行。

夏天走路的注意事項:

1、最好選擇環境優美的公園,穿輕便的鞋子和寬鬆的衣服。

2、走前做些熱身運動,如擴胸和活動關節。

3、走時抬頭、挺胸,目要平視,軀幹自然伸直;收腹,身體重心稍向前移;上肢與下肢配合協調,步伐適中,兩腳落地有節奏感。

4、老年人,特別是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的人,每天最好慢速走15-30分鐘,每分鐘70-80步為宜。

5、走路時微微出汗最理想,走完路後吃一些低脂肪食物和新鮮水果,多補充水分。

 

 

 

標籤:【策略】【度夏】【平安】【中醫】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