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學《子午拳洗髓經》 | 養生知識網


 

A-A+

絕學《子午拳洗髓經》

2018年10月30日 中華武術 暫無評論 閱讀 26 ℃ 次

宋義祥先生撰寫的《子午拳洗髓經》一書,體現了子午門功夫獨特的技藝風格和武術文化特色,兼容了佛、道、儒、兵等諸家思想,武學理念體現了傳統齊魯兵家及傳統制藝思想的特徵。

莊子主張:“見侮不辱,救民之鬥,禁功寢兵,救世之戰”。齊魯兵家用正義之戰制止不義之戰的思想與之相切合。為正義而戰,鋌而赴死,樹立義勇精神,在戰爭頻繁的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軍事實力競爭的這一思想,漸漸成為武術道德思想的一項重要內容並影響著中國武術的發展。《子午拳洗髓經》一書中簡述了子午門的創建史,其中各代門人抗擊外族侵略、除暴安良、仗義疏財、救民於水火的豪情壯舉,正是這種“義勇”精神的再現。

佛家思想認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形之物皆空,只不過是以因緣而現形。少林拳譜曰:“寓於無形之中,接於有形之表,而諸法合一”,也就是說有形與無形是互相轉化的,不要死守相,不著相。而在“洗髓”經拳法和子午拳的實戰運用中,招招皆變,處處皆變,互照相合。練時有規格的招式,而運用時則不再執迷於形,正所謂“練之有形,用之無形”,體現了梁山功夫對禪武合一、天機妙用、自然而然之理念的繼承與發揚。

在傳統的內家拳法理論中,道家思想對武術的辯證思維特色和強身、修心、養性及審美觀點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老子提出“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合,前後相隨”,這種辯證思想在子午拳的套路中,則體現在陰與陽、進與退、動與靜、剛與柔、虛與實等種種變化。就審美觀點而言,子午拳隨人所動,隨屈就伸,不乏輕盈,亮式澄徹,舒展優美,講究自然,以“後發而先制”為原則:拳法中的“自然和諧”,體現含蓄的“內靜外動”的道家審美理想;套勢的圓、勻、曲、緩則更能反映中國傳統的自然觀的美學思想特徵。

傳統的制藝思想,特別是儒家的“禮樂文化”觀念,對武家思想及武術的運動形式和內容有著更深刻影響。孔子對子貢說:“君之道有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對勇武思想和勇武品質精神表示讚揚。早期武藝內容中“武舞”的套路成為子午拳技藝中的主要內容。“武”,表現為“六藝”中的“射”、“御”等技能;“舞”則表現為“禮樂文化”中的“樂”藝。“武舞”被用來激發情志,是理性和感性的統一,通過自覺的活動,達到健身養心,陶冶性情的目的。子午門功夫對其繼承發揚,將“德”與“藝”相統一、結合,在實踐中發揮武術的健身價值和修身養性的功用。

兵家主張遵天時,就地利,因民俗,順形勢的務實特徵,如《孫子兵法》、《呂氏春秋·不二篇》、《管子》中多有對“勢”的見解(詳見《齊魯兵家基本特徵》仝晰剛),這對子午門功夫的影響也是頗深的。就子午門洗髓經的十二路拳法而言,遵循了“貴勢”機動靈活、隨勢而動的特點,動作組合短小精悍、身法忽長忽短、動中有靜、靜中寓動、機警靈活、變化多端,令人捉摸不透,難破難防。正如《孫子兵法》云:“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子午門功夫作為齊魯文化的一支奇葩,在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寶庫中,必將以其獨特的魅力和風采,而引起越來越多的人的矚目。

 

標籤:【子午拳洗髓經】、【絕學】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