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飲食 | 養生知識網


 

A-A+

兒童健康飲食

2019年05月19日 少兒保健 暫無評論 閱讀 8 ℃ 次

 核心提示:六一兒童節來臨,我們一如既往地關注兒童成長,如何培養孩子健康飲食行為呢?

“中國兒童少年營養與健康報告2011”近日發佈,該報告主要根據1998年和2008年在上海、哈爾濱、濟南和廣州等4個城市開展的兒童少年飲食行為調查結果以及查閱科學文獻撰寫而成。報告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指出“認識影響行為,行為決定健康”;第二部分“面對現實,我們對將來寄予希望”重點描述了我國兒童少年飲食行為中目前主要存在的問題及對健康的危害;第三部分“正視社會,我們知曉承擔的責任”分析了這些問題的主要的社會環境因素;報告的第四部分“健康飲食行為的培養需要給力的行動”針對如何培養健康的飲食行為、促進兒童少年健康成長,提出了政策建議。


認識影響行為 行為決定健康

飲食行為是健康相關行為的一部分,是指受有關食物和健康觀念支配的人們的攝食活動,包括食物的選擇、購買、吃什麼、吃的頻度、吃多少、如何吃、在哪裡吃、和誰一起吃等等,受食物本身特徵、個體心理和生理以及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飲食行為影響到人們的膳食結構和營養素攝入,從而對營養和健康產生影響。

健康的飲食行為取決於正確的認識,正確的認識是培養健康飲食行為的基礎,其形成是通過學習實現的。對營養和健康有了正確的認識,才有可能採取積極主動的行為,並堅持下去,才能獲得健康。

營養教育是提高健康認識、培養健康飲食行為的有效手段。營養教育可以提高兒童少年的營養知識水平,使其如何吃早餐、如何選擇零食等行為發生轉變,並幫助他們建立健康的飲食行為。儘管我國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由於人們的營養知識缺乏、營養意識差,導致了某些營養問題的產生或加重。尤其是在我國農村地區,居民營養知識缺乏狀況尤為嚴重。一些調查顯示,我國農村居民營養知識的知曉率只有2.7%。其中兒童家長的餵養知識缺乏十分普遍,這是導致農村兒童營養不良產生的主要影響因素。

研究表明,採取健康促進學校模式對學生營養與健康知識、態度的改變效果明顯。經干預後,干預學校學生的營養膳食知識知曉率、肥胖與飲食及運動關係的知曉率、對健康飲食行為的知曉率、對運動方式的認識和態度均有明顯改善。

不健康的飲食行為危害兒童少年的發育和健康。健康的飲食行為可以促進兒童少年的生長發育和智力發育,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和認知能力。兒童少年中不吃早餐、經常吃快餐、喝含糖飲料等不健康飲食行為以及身體活動不足等,被普遍認為是造成兒童肥胖和多種慢性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不健康的飲食行為還可以導致兒童營養不良。

面對現實 對將來寄予希望

吃不好早餐成為孩子成長的絆腳石。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營養充足的早餐不僅是兒童少年能量和營養素攝入的保障,而且可以防止超重和肥胖的發生、發展乃至成年期的慢性。不吃早餐、吃早餐但營養不充足,不僅影響兒童少年的身體健康,還會降低上午的學習效率,影響他們的學習認知能力和體能。

1998年,廣州、上海、濟南和哈爾濱4城市中小學生早餐營養質量不足的比例為48.8%。時隔10年,2008年進行的調查顯示,中小學生早餐營養質量不足的比例為78%。我國中小學生每天早餐食用4類及4類以上食物者比例從12.2%降至3.3%。也就是說,經過10年的發展,越來越富裕的父母沒有能給孩子們提供有營養的早餐。

早餐吃不好,影響身心發育和學習成績。大腦能夠利用的唯一能源是血中的葡萄糖。不吃早餐或早餐營養質量不足的學生血糖水平相對較低,不能及時為大腦的正常工作提供充足的能源物質,使學習效率大大降低,從而影響學習成績。

我國西部農村地區一些兒童有21.1%的學生一天只吃兩頓飯。其中,尤以高中生最為突出,並且膳食結構單一,量和質均嚴重不足。結果導致了蛋白質攝入不足以及鐵、鈣、鋅等微量營養素缺乏的問題十分突出。一日三餐成為影響他們健康和發展的制約因素。

正視社會 知曉承擔的責任

目前,我國兒童少年不吃早餐、吃不健康零食、在外就餐、喝含糖飲料等不健康行為已成為普遍的現象。

兒童少年正處在生長發育時期,家庭、學校是他們的主要生活和學習的場所。父母是他們生活的主要照料者,父母的行為影響著孩子飲食行為的形成和發展;而學校在重視文化知識教育的同時,卻忽略了對學生健康飲食行為的培養。

父母的食物選擇影響孩子的飲食行為。父母購買食物的行為直接影響到兒童少年對食物的選擇。家庭中的食物大多由父母或其他看護人負責購買,孩子們只能從買來的食物中選擇。因此,父母及其他看護人的習慣以及他們為孩子提供的食物種類,對孩子早期食物攝入模式和膳食結構的形成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甚至形成一生的影響。

學校對孩子飲食行為的培養重視不夠。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和營養健康的問題日漸被全社會所重視。而目前,學校在重視文化知識教育的同時,卻有些忽略對學生健康飲食行為的培養。

學校的健康教育工作亟待加強。健康教育課沒有保證。調查中發現,雖然一些地區的學校開設了健康教育課,但往往沒有課時保證;部分地區由於“應試壓力大”等原因取消了健康教育課,主要靠校醫和班主任等老師利用廣播、專題講座等形式進行“常規教育”;少數農村中小學從未開設過健康教育課,究其原因,部分老師認為與“上級部門沒下達任務,師資力量不足,全社會不重視以及升學、就業不考這門課程等因素”有關。

健康教育課的師資配備不足、缺乏培訓。不少學校的健康教育教師為兼職教師,多由校醫、班主任或體育老師兼任。大多數教授健康教育課的教師從未接受過有關健康方面的培訓,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自學了一些營養相關知識,但均不夠全面。

學校周邊食品攤潛伏隱患。學校大門周邊的臨時小食攤衛生條件較差,食品容易被污染,加上有的食品原料來源不明。調查顯示,小學生、初中生在家和學校以外的其他地點常吃的零食前三位依次為冷飲、飲料和糖果。正處於身體發育階段的中小學生如果長期食用不潔淨的食品,增加了患的機會。

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影響飲食行為的重要因素。社會經濟的發展,使物質越來越豐富,為人們採取維護健康和增進健康的行為提供了物質基礎,提高了人們的健康水平,人們享受著物質極大豐富和生活便利的同時,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導致了一些不利健康的因素發生發展。

健康飲食行為的培養 需要給力的行動

未來十年,是中國改善國民營養健康的關鍵戰略時期。營養立法和政策是改善我國兒童營養與健康狀況的重要保障。政府主導、多部門協調合作、統一管理,以及建立長效的機制是保障營養工作順利實施的關鍵。

要把營養教育作為一項長期的國民營養改善干預手段,有針對性地制定營養改善措施,大力普及營養知識,從小培養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健康的行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必須從小抓起,需要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引導人們培養良好的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營造良好的公共環境。

有效的管理機制是實施政策的前提。營養政策涉及到財政、衛生、教育、交通、農業、工商、食品監督和技術監督、社會福利部和環境總局等多部門,因此,在基層社區也要有一支營養隊伍或組織,只有這樣才可使營養政策落到實處。

全社會參與是根本。健康行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培養一個人的健康行為必須從小抓起,需要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有效調動社會各界參與,開展各種以生活技能為主的營養宣傳和健康促進活動,提高少年自我保健的意識和能力。

營養工作者——營養落地走向百姓。營養工作者走出“象牙塔”,利用知識講座、媒體宣傳、宣傳材料、網絡咨詢等多種形式、借助電視、電台、報刊雜誌、網絡大力宣傳科學營養知識,把科學、合理的飲食理念不斷的深入大眾,貼近百姓生活,使人們自發地抵制偽科學,摒棄不健康的飲食行為和不合理的飲食結構,消除或降低其帶來的不良影響。

媒體——搭建平台宣傳飲食健康。近年來,營養信息傳播缺乏主渠道,造成信息混亂,誤導居民的食物消費行為和膳食營養觀念。由於當今社會互聯網已經普及,很多不準確或錯誤的營養信息隨處可見,對民眾尤其是兒童少年會產生不良影響,對其飲食與健康也會造成巨大危害。必須警惕食品廣告與促銷帶給人們的不良影響。

營養立法是解決營養問題的根本

立法可以明確責任主體,促使責任人積極採取措施,可以為營養政策的實施保駕護航。世界上許多國家,尤其是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很早就認識到了營養立法是開展營養工作、改善居民營養狀況、提高國民健康素質和綜合國力的保障。早在上世紀30年代、40年代就相繼出台了系列法律。很多發展中國家也制定了兒童營養的國家政策,對改善和保障學生的營養狀況和健康成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只有盡快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或條例,學生營養工作才能得到更好的開展與推行,學生健康成長才能有根本保證,中華民族整體素質才能持續提高。

建議:

一是建立和完善我國營養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及措施。為了保障營養工作的開展,改善居民營養狀況、提高國民健康素質和綜合國力,需要加快“國民營養改善條例”的出台和實施。

二是各級政府充分重視兒童青少年營養和健康重要性,制定有關政策和措施。

三是明確各級政府責任,建立營養計劃或項目實施的長效、高效機制,把短期的項目變為持續的措施。

四是重視營養教育工作,把營養教育工作作為一項長期的國民營養改善干預手段,大力倡導健康的飲食行為。

五是通過稅收、價格控制和政府補貼調整食品價格,改善食品供給結構。

六是加強有關食品產品標識政策的制定和管理。要求政府與廠商,包括食品飲料廠商及連鎖餐廳與速食業必須提供營養食品,或是表明產品內容標識。

標籤:【六一兒童節的來歷】【兒童節的由來】【六一兒童節怎麼過】【六一兒童節來歷】【六一兒童節的習俗】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