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之小暑養生篇 | 養生知識網


 

A-A+

二十四節氣之小暑養生篇

2019年11月23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15 ℃ 次

七月七日小暑天。“斗指辛為小暑,斯時天氣已熱,尚未達淤極點,故名也”。太陽黃經為105度。天氣已經很熱,但還不到最熱的時候,所以叫小暑。時至小暑,已是初伏前後,到處綠樹濃陰,很多地區的平均氣溫已接近30度,時有熱浪襲人之感,暴雨也時常在小暑節氣光顧我國的大部分。由於這段時間的雨量集中,所以防洪防澇顯得尤為重要。有農諺:“大署小暑,灌死老鼠”之說。更有“小暑南風,大署旱”“小暑打雷,大署破圩”的經驗總結。小暑若是吹南風,則大署時必定無雨,就是說小暑最忌吹南風,否則必有大旱;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沖決圩堤。
    我國南方沿海地區包括台灣地區的小暑節氣,正是颱風來臨之際,《台灣府志》記載:“風大而烈者為颶,又甚者為台……台則常連日夜,或數日而止。……五、六、七、八月發者為台。”

    小暑時節,正是螢火蟲開始活躍的季節,蘆葦下、草叢中都是螢火蟲的發祥地,只要有綠草、露水的地方,夜晚便可見到那忽明忽暗的點點白光,就像天上的星,閃閃移動,在徐徐的風中,伴隨著人們度過漫漫長夜。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也都在忙於夏秋作物的田間管理。正因為是忙季,我們更不能忽略對身體的養護。

    在老子的《道德經》中:“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荀子則進一步指出:“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生有知亦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素問·保命全行論》亦云:“天復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道教經典《太平經》也反覆論及重命養身、樂生惡死的主張。指出:“人居天地之間,人人得壹生,不得重生也”,所以要珍惜生命。“人最善者,莫若常欲樂生”為此提出了“自愛自好”的養生學說,即“人欲去凶而遠害,得長壽者,本當保知自愛自好自親,以此自養,乃可無凶害也”。說明,只有通過自我養護和積極鍛煉,才能得到長壽之軀。

    時當小暑之季,氣候炎熱,人易感心煩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養護和鍛煉時,我們應按五臟主時,夏季為心所主而顧護心陽,平心靜氣,確保心臟機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養陽”之原則。《靈樞·百始生》曰:“喜怒不節則傷髒”,這是因為人體的情志活動與內臟有密切關係,有其一定規律。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傷及不同的臟腑,產生不同的理變化。中醫養生主張一個“平”字,即在任何情況之下不可有過激之處,如喜過則傷心,心傷則心跳神蕩,精神渙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則精神失常等。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動都是五臟功能的集中表現,而這一切又以心為主宰,有“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之說,然,心神受損又必涉及其他臟腑。在情志方面,喜為心之志,這 “喜”是在不過的情況下,舒緩緊張的情緒,使心情舒暢氣血和緩。故夏季養生重點突出“心靜”二字就是這個道理。

    夏季又是消化道疾病多發季節,在飲食調養上要改變飲食不節,飲食不潔,飲食偏嗜的不良習慣。飲食應以適量為宜。過饑,則攝食不足,化源缺乏,而致氣血不足,引起形體倦怠消瘦,正氣虛弱,抵抗力降低,繼發其他病症;過飽,會超過脾胃的消化、吸收和運化功能,導致飲食阻滯,出現脘腹脹滿噯腐泛酸,厭食,吐瀉等食傷脾胃之病。《素問·痺論篇》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此即飲食要有節制之理。

    夏季飲食不潔是引起多種胃腸道疾病的元兇,如痢疾、寄生蟲等疾病,若進食腐敗變質的有毒食物,還可導致食物中毒,引起腹痛、吐瀉,重者出現昏迷或死亡。

    飲食偏嗜是造成營養不良的原因之一,只有飲食調節適當,才能保證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飲食偏嗜有過寒過熱之偏,五味之偏。多食生冷寒涼,可損傷脾胃陽氣,因寒濕內生發生腹痛洩瀉,偏食辛溫燥熱,可使胃腸積熱,出現口渴,腹滿脹痛,便秘最終釀為痔瘡;五味之偏是說人的精神氣血都由五味滋生,五味對應五臟,如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鹹入腎。若長期嗜好某種食物,就會使臟腑機能偏盛偏衰,久而久之可損傷內臟而發生疾病。如偏食鹹味,會使血脈凝滯,面色無華;多食苦味,會使皮膚乾燥而毫毛脫落;多食辛味,會使筋脈拘急而爪甲枯槁;多食酸味,會使皮肉堅厚皺縮,口唇乾薄而掀起;多食甘味的食物,則骨骼疼痛頭髮易脫落。重要的是由於嗜好偏過,不但會導致營養不良,而且還能傷及脾胃以及其他臟腑,而致腳氣病、夜盲症和癭瘤等疾病。所以我建議大家在食療養生中,飲食五味(酸、苦、甘、辛、鹹)要適宜,平時飲食不偏食,病時飲食講禁忌。如《千金要方·養性序》所說:“不欲極饑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可過多。飽食過多,則結積聚,渴飲過多,則成痰澼”,人在大饑大渴時,最容易過飲過食,急食暴飲。所以在飢渴難耐之時,亦應緩緩進食,另外在沒有食慾的情況下,也不能勉強進食,過分強食,梁代醫家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指出:“不渴強飲則胃脹,不饑強食則脾勞”。

    上述論點都說明了飲食有節,飲食清潔,飲食豐富的重要意義。 

    小暑節氣食譜: 

    炒綠豆芽

     [配料] 新鮮綠豆芽500克,花椒少許幾粒,植物油、白醋、食鹽、味精適量。

    [做法] 豆芽洗淨水淋干,油鍋燒熱,花椒入鍋,烹出香味,將豆芽下鍋爆炒幾下,倒入白醋繼續翻炒數分鐘,起鍋時放入食鹽、味精,裝盤即可。

    [功效] 清熱解毒,療瘡瘍。 

     

    素炒豆皮: 

    [配料] 豆皮二張,植物油、食鹽、蔥、味精各適量。

    [做法] 豆皮切絲,蔥洗淨切絲。油鍋燒至6成熱,蔥絲下鍋,烹出香味,將豆皮絲入鍋翻炒,隨後加食鹽,炒數分鐘後,加味精,淋上香油攪勻起鍋。

    [功效] 補虛,止汗。適合多汗、自汗、盜汗者食用。 

     

    素燴麵筋:選自《隨息居飲食譜

    [配料] 水麵筋500克,蔥、姜、食鹽、澱粉、植物油、味精個適量。

    [做法] 水麵筋切薄片,蔥、姜洗淨切絲備用。油鍋燒熱,將水麵筋入鍋,煸炒至焦黃,加蔥、姜煸炒數分鐘,兌水一碗,加食鹽,待麵筋熟透後,放入味精,再用澱粉勾芡,湯汁明透即可。

    [功效] 解熱、除煩、止渴。 

     

    蠶豆燉牛肉: 

    [配料] 鮮蠶豆或水發蠶豆120克,瘦牛肉250克,食鹽少許,味精、香油適量。

    [做法] 牛肉切小塊,先在水鍋內汆一下,撈出淋水,將沙鍋內放入適量的水,待水溫時,牛肉入鍋,燉至六成熟,將蠶豆入鍋,開鍋後改文火,放鹽煨燉至肉、豆熟透,加味精、香油,出鍋即可。

    [功效] 健脾利濕,補虛強體。 

     

    西瓜番茄汁: 

    [配料] 西瓜半個,番茄3個大小適中。

    [做法] 西瓜去皮、去籽,番茄沸水沖燙,剝皮去籽。二者同時絞汁,兩液合併,隨量飲用。

    [功效] 清熱、生津、止渴。對於夏季感冒,口渴、煩躁,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小便赤熱者尤為適宜。

標籤:【小暑是什麼意思】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