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傳奇話中藥–吳茱萸 | 養生知識網


 

A-A+

古今傳奇話中藥–吳茱萸

2022年09月09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1 ℃ 次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大詩人王維的這首詩因其真摯地表達了對親人、友人的思念之情而常被後人吟詠。詩中描述了中國人很早就有登高、佩戴茱萸囊避災的風俗。茱萸作為一味中藥,其在國人心目中的獨特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關於茱萸,還有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故事。據說東漢時,汝南人桓景隨道士費長房學道。一天,長房對他說:“九月九日你家將有一場大禍降臨,全家人必須在那天迅速離開,每人都要用紅色的袋子裝滿茱萸繫在臂上,到一個高處飲菊花酒,才可躲過這場災禍。”

        桓景依言而行,全家人於農曆九月九日那一天,在胳膊上繫上裝有茱萸的紅色袋子,到城外的高處飲菊花酒。過後回家,恆景發現家中雞犬牛羊全部暴死,不禁出了一身冷汗。這件事情傳開後,大家紛紛效仿,在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佩戴茱萸絳袋,登高飲菊花酒,勸重陽登高,效桓景之避災”之義。這個習俗至今仍流傳在民間,人們相信登高佩戴茱萸能趨吉避禍,使自己逢凶化吉。這種傳說雖不足信,但茱萸確是一味作用很好的中藥

茱萸的藥用

茱萸分吳茱萸和山茱萸,故事中的茱萸,應為我們今天常用的中藥——吳茱萸。吳茱萸很早就被中醫作為藥用,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藥學著作《神農本草經》就有收載。中醫認為,吳茱萸味辛、苦,性熱,有小毒,歸肝、脾、胃、腎經,具有散寒止痛、溫中止嘔、助陽止瀉的功能。

中醫在臨床上常用吳茱萸治療多種痛證,如治療厥陰頭痛(主要痛在頭頂部,牽及頭角,自我感覺有一股氣向上衝騰,或欲吐而不得吐,或吐涎沫)、婦女下腹部寒冷、經閉痛經、寒濕腳氣腫痛,以及胃寒嘔吐、呃逆,脅痛口苦,嘔吐吞酸,五更洩瀉(每天天將亮時即腸鳴、腹痛、洩瀉,瀉後疼痛即止或減輕)等。

現代研究表明,吳茱萸含揮發油,主要成分為吳茱萸烯、羅勒烯、吳茱萸內酯等,還含有多種生物鹼,有鎮痛、升高體溫、降壓、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調節子宮興奮性、抗腫瘤、抗炎等作用。

治病案例:

治腹瀉

取吳茱萸研細粉,用白酒調成糊狀,稍加熱後敷於臍部。然後用紗布包裹膠布固定,每日更換1次。用該法治療嬰幼兒腹瀉,特別是口服抗生素類藥無效的患兒,多於應用後3日內見效。需指出的是,本品為辛熱之品,只能用於虛寒腹瀉(如手足不溫,舌淡苔白,大便清稀,食物不消化,腹部喜溫),否則會延誤病情。

治口角流涎

將吳茱萸細粉用醋調勻,晚上外敷足湧泉穴(位於足底,在足掌的前1/3,彎曲腳底板時凹陷處)。男左女右,外以布條纏扎。每次敷12小時,每日換藥1次,一般敷3~5次即可痊癒。

治小兒胃腸生長痛

小兒胃腸生長痛為胃腸氣滯寒凝所致,治以行氣散寒止痛有效。用吳茱萸研粉製成膏貼臍,12~24小時換藥1次,連用5~7日,效果明顯

治陽痿

用巴戟天30克,吳茱萸40克,細辛10克共研細末,加溫水調成糊狀,每晚睡前敷臍部,外用紗布膠布固定,晨起取下。治療期間忌房事。

治小兒腹脹

將吳茱萸與白酒按1︰3的比例浸泡4~6小時,然後用紗布過濾備用。用時取濾液少許滴於小兒臍部,以掌心按摩臍部5~10分鐘,每日2~3次,一般1~2日即可痊癒。

標籤:【--】、【吳茱萸】【中藥】【話】、【傳奇】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