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療法治百病不是傳說 | 養生知識網

 

A-A+

艾灸療法治百病不是傳說

2022年08月19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1 ℃ 次

中醫艾灸方法可以治療很多疾病,比如說中風、胃痛、痛經等等,艾灸療法治百病不是傳說,下面就列舉一些艾灸的作用以及關於艾灸的禁忌性方面的問題。

艾灸療法

艾灸的作用機理,是通過艾灸在燃燒過程中,產生的熱效應,傳遞到經絡系統,調動人體的免疫功能,作用於人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的病變部位,多層次、多功能、多形態的調整,在相互協同相互激發的作用下,產生治療上的倍數效應。

艾灸療法的作用機理

(一) 艾炷灸療法

艾炷灸施灸時所燃燒的錐形艾團稱艾炷。常分直接灸(又分化膿灸和非化膿灸) 與間接灸兩種。本療法臨床運用廣泛,既可保健,亦可治病,尤其適用於虛寒證,如哮喘、胃腸病。

(二) 艾條灸療法

以艾條於穴位或病變部位上施灸者即艾條灸療法,操作常分溫和灸、雀啄灸、迴旋灸等。主要用以治療寒濕痺證及其他多種虛寒性疾患。

(三) 藥卷灸療法

藥卷灸是在艾絨裡摻進藥末,用紙把艾絨裹起來成為藥卷,點燃其一端而施灸。適應證大致同上兩種灸法。

(四) 溫針灸療法

先根據病性選穴施針,得氣後留針,後將艾絨裹於針柄上點燃,直至燃盡,使熱力通過針體傳入機體,達到溫經散寒等目的。

(五) 隔姜灸療法

取約2分厚生薑一塊,置於選定的穴位上,再將艾炷置薑片上,點燃施灸。艾炷燃盡後,再放置艾炷反覆施灸,一般至局部皮膚潮紅為止。凡虛寒性疾病皆可以此療法治之。

此外,與隔姜灸療法大同小異的尚有“隔蒜灸”、“鋪灸”(以蒜泥鋪於穴位上) 、“隔鹽灸”、“附子灸、”、“隔蔥灸”、“花椒灸”、“黃土灸”、“黃蠟灸”、“硫黃灸”、“藥錠炎”、“藥捻灸”等等,主治病證亦相差無幾。

艾灸療法治百病

【美容】

現代人生活壓力過大,體內淤積各種毒素排泄緩慢,肌膚對化妝品、營養品的吸收減慢,引發一系列面部問題。面部溫灸通過熱原理與中草藥艾草的作用,美容師在面部進行排毒滾動,促進面部血液循環,打開毛孔,溫補氣血,增強肌膚的免疫力及對產品的吸收。優點:溫灸溫熱再配合中草藥艾草條,在面部輕輕滾動,可替代了美容師按摩,讓面部血液循環加速,促進產品的吸收,在溫肌散寒、活絡經氣的享受中完成有效的美容護理。

艾灸治百病

【保健】

溫經通絡,益氣驅風,活血止痛,改善局部循環,增加免疫力。肩周炎,腰肌勞損,腰腿疼痛,骨質增生,胃脘寒痛,椎間盤膨出,咳喘,面癱,痛經,少年近視等症。

【養生】

艾灸養生保健療法能增強身體的抗病能力和抗衰老的能力,從而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此法簡便有效,尤其有溫陽散寒,扶正培元,祛邪防病之功效。可作為中老年保健灸及虛寒證患者首選的自我養生方法。

【祛病】

1、感冒

灸法對風寒感冒,有疏風散寒,調和營衛,解表宣肺之功效。取督脈、足太陽、陽明經腧穴,如風池、風門、大椎、肺俞、列缺、孔最、合谷等,用艾條溫和灸,每穴再次灸10~15分鐘,每日l~2次;或艾炷隔姜灸,每次2~4穴,每穴灸5~7壯,每日1次。在本病流行季節,每日灸風門或足三里,有預防作用。

2、咳嗽

艾灸法可健脾燥濕,理氣化痰。取背俞穴及任脈、督脈、太陽經腧穴,如肺俞、膏肓、天突、風門、雲門、膻中、太淵、豐隆等。用溫和灸、艾炷灸或隔姜灸均可,每日1次,5~7次為1個療程,每療程間隔7日。

3、哮喘

灸法可健脾益氣,培土生金,平喘降逆。取背俞和任脈、督脈、陽明經腧穴,如肺俞、定喘、天突、風門、氣海、脾俞、。腎俞、太淵、太溪、足三里等。每日1次,5~7次為1個療程。

4、中風

灸法可益氣固脫,回陽救逆;或開竅熄風,調暢氣血;或散風祛邪,通經活絡。取督脈、任脈、陽明經及少陰經腧穴,如百會、太沖、神闕、關元、氣海、人中、風池、足三里、豐隆等。可用艾灸,各3壯。預防中風,用艾炷瘢痕灸,取足三里或絕骨;或用艾條溫和灸,取足三里、關元、氣海、百會、湧泉。每次15~2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5、胃痛

灸法可調中和胃,理氣消食。取任脈、足陽明經、背俞穴,如中脘、足三里、內關、公孫、梁門、胃俞、脾俞、商丘等。每日用溫針法,或輕刺激,針後再配合藥艾條灸。

6、腹痛

灸法可溫中健脾,消食化滯。取背俞穴、任脈、足陽明經穴,如中脘、神闕、天樞、關元、脾俞、胃俞等。

7、腰痛

灸治可祛寒通經活絡。取足太陽、督脈經穴,如腎俞、腰陽關、委中、崑崙、人中、命門、志室、太溪等。

8、痛經

灸治可溫經散寒,調補沖任。選任脈、督脈、足太陰、足少陰經穴,如內庭、中極、歸來、氣海、血海、次謬、水道、三陰交、地機等。艾條灸,每穴10~20分鐘。

9、洩瀉

灸治可溫中散寒,清熱利濕,疏肝健脾,消食導滯及溫補脾胃。取俞募穴、任脈、陽明經、太陽經腧穴,如天樞、中脘、足三里、陰陵泉、三陰交、脾俞、章門、腎俞、大橫、神闕等。

10、陽痿

灸治可溫補腎陽。取任脈、督脈和太陽經穴,如腎俞、命門、關元、中極、三陰交、氣海、然谷等。

11、頸椎

綜合征灸治可祛風散寒,活血祛瘀。多取督脈及病變局部腧穴,如阿是穴、大椎、風池、肩腢、尺澤、大杼、後溪等。

12、坐骨神經痛

灸治可溫經通絡,祛風散寒利濕。取足三陰經和腰骶腧穴,如阿是穴(病變壓痛點)、八髎、秩邊、風市、陽陵泉、足三里、崑崙。

13、痔瘡

灸治以清腸通絡,活血化瘀為主。取督脈、足太陽和手陽明經腧穴,如長強、命門、脊中、次髎、奇穴(十四椎下旁開1寸一多灸)、承山等。

14、瘰疬

灸治可疏肝解郁,化痰散結。取病變局部和少陽、陽明經腧穴,如阿是穴、肘尖、天井、足臨泣、手三里、天牖、百勞等。以上各穴輪流施灸,每穴5—7壯,用小艾炷直接灸。瘰疬局部可用隔蒜灸。

15、濕疹

灸治可清熱利濕,養血祛風。取病變局部及陽明、太陰經腧穴,如阿是穴、曲池、風市、膈俞、血海、百蟲窩等。可用艾卷溫和灸。

16、痺證

灸治可祛風利濕散寒,洩熱通經,調和氣血。取病變相應經脈腧穴。如曲池、陽陵泉、腰陽關、環跳、大椎、風市、崑崙、肩腢、陽池、外關、懸鍾、犢鼻、足三里、解溪等。

17、胎位不正

灸治本病以舒氣導滯為主。取足太陽經和手足太陰經腧穴,如至陰、三陰交、合谷。用艾卷溫和灸雙側至陰,艾火距穴位約半寸,以不產生灼痛為度,每次10~15分鐘,每日1次,連續4次為1個療程。

18、小兒遺尿症

灸治可溫腎固攝,補中益氣。取任脈、足太陽經、足三陰經穴。如大敦、陰陵泉、橫骨、三陰交、膀胱俞、氣海、腎俞、命門、關元、中極等。

19、小兒營養不良

灸治可消食導滯,健脾和胃或益氣養血。取足陽明經、足太陰經、任脈及俞穴、募穴,如章門、囟會、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商丘、長強等。

20、牙痛

艾灸治可疏風清熱,益陰降火。取陽明經、足少陰經腧穴,如合谷、承漿、頰車、內庭、列缺、魚際、太溪、陰谷、曲池等。用艾炷隔蒜灸,治療牙痛效較顯。

艾灸雖好,同時也有一定的禁忌性。

禁忌一: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臉部、頸部、手臂等,都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響美觀。

禁忌二:皮薄、肌少、筋肉結聚處,妊娠期婦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頭、陰部、睪丸等不要施灸。另外,關節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處、心臟部位不要灸,眼球等也不要灸。

禁忌三:艾灸後半小時內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艾灸後要喝較平常多量的溫開水(絕對不可喝冷水或冰水),以助排泄器官排出體內毒素。

禁忌四:施灸時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時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條移動,不在穴位上。

禁忌五:要注意體位、穴位的準確性:要注意體位舒適、自然,同時要注意穴位的準確性,以保證艾灸的效果

艾灸也有禁忌性

禁忌六:現代人的衣著不少是化纖、羽絨等質地的,很容易燃著。因此,施灸時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時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滾脫落。用艾條灸後,可將艾條點燃的一頭塞入直徑比艾條略大的瓶內,以利於熄滅。

禁忌七:因施灸時要暴露部分體表部位,所以在冬季要保暖,以免治了舊病又添新病。

禁忌八:要循序漸進,初次使用灸法時要注意掌握好量,先少量、小劑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時間短一些,壯數少一些。以後再加大劑量,不要一開始就大劑量進行。

禁忌九:對於皮膚感覺遲鈍者或小兒,可以用食指和中指置於施灸部位兩側,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溫度,做到既不致燙傷皮膚,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禁忌十:極度疲勞、過饑、過飽、酒醉、大汗淋漓、情緒不穩時,某些傳染病、高熱、昏迷、抽風期間,或身體極度衰竭、形瘦骨立時,或無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所以說中醫艾灸是很有講究的,而且要注意一些禁忌性,比如過敏等情況。更多有關艾灸方面的學問,請關注養生之道網刮痧拔罐頻道。

標籤:【艾灸療法治百病】、【艾灸療法】、【艾灸的禁忌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