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黃及其代用品的優劣及功效
養生之道網導讀:想到牛黃,大家的第一反應肯定是牛黃解毒丸。牛黃的藥用價值非常的高。所以天然牛黃的價格甚至比黃金還要高。那麼牛黃到底能夠幹什麼呢?
牛黃及其代用品的優劣及功效
牛黃:習稱“天然牛黃”,俗名“蛋黃”,系黃牛的膽囊結石。殺牛時注意檢查膽囊,發現硬塊時,濾去膽汁,取出即為毛牛黃;去淨附著物,乾燥即成,切忌風吹日曬,以免破裂。天然牛黃多呈卵形,小如棗,大如雞蛋。外表黃至棕黃色,光滑細膩;有的外表有一層黑色,較光亮而稍硬,習稱“掛烏金衣”,此為上品。體輕,質鬆脆易碎;斷面黃色,有排列整齊的環狀層紋。氣清香,昧先微苦而後微甜,入口芳香清涼,嚼之不粘牙,可緩慢溶化,並能將舌和唾液染成黃色。
人工合成牛黃:成分為豬膽酸、牛羊膽酸、膽紅素、膽固醇、多種無機鹽(主要為鈣鎂鐵銅等)和澱粉等,另加特殊的調合劑,以特殊工藝調製而成;也可從牛羊豬膽汁中提取,再加特殊物質加工而成。因牛羊膽酸和豬膽酸並非單一組分,故儘管所加比例相同,但製成品的外形和色澤差異較大。鑒別:為土黃色疏鬆粉末,質較松,氣清香而略腥,昧微甜而後苦(而天然品相反),水溶液也能“掛甲”。
培植牛黃:近20多年採用“植培育法”人工培育牛黃,即用植入牛黃核或塑料框等方法在各種牛(包括水和奶牛)膽內人工培育牛黃,其培育速較快,但有效成分較少,藥效也較差。加強鑒別是必要的。其外觀性狀與天然牛黃極為類似,但仔細觀察,表面色澤較淺,無“掛烏金衣”;斷面的環狀層紋疏鬆,層與層之間極易剝離,中央可見明顯的植人的牛黃晶核或塑料框架。
SFDA明確規定:三種代用品須經正式檢驗,各項指標(特別是膽酸)都應合格,方可使用,否則以“假冒偽劣產品”論處。
目前市場上進口和國產牛黃、代用品都不乏假貨,且其炮製手段也很高明,使牛黃的真偽辨別發生困難。已知的就有偽制、假代和摻偽等多種形式。
墓頭回的傳說與藥用
奇妙的傳說
相傳,早年有位走方郎中拿著搖鈴雲走四方給人治病,當他走到—個村莊時,恰逢一家人辦喪事,眾人正抬著棺材往墳地走。郎中仔細觀察,發現地上有滴滴鮮血的痕跡,便隨棺而行,直至墓地。詢問後方知棺中是一成年女子,因陰道出血不止而死。郎中說:“新血淋漓,從棺而出,說明還有一線生機,能否開棺治療?”死者家屬聽說還有救治希望,大喜,立即開棺。郎中即用一種無名小草,濃濃地煎了一鍋,濾後給病人緩緩灌入,不到一個時辰,病人甦醒,出血停止。又經一番治療,漸趨康復。這種小草叫什麼名字?因病人是從墓頭抬回得救的,那就叫它墓頭回吧!
墓頭回的功效與藥用
中醫認為,墓頭回性微寒,味苦辛,人心、肝二經,有清熱、解毒、排膿、止血、燥濕、祛瘀、消腫的功效。臨床常用於治療腸癰膿腫,婦女崩漏,赤白帶下,跌打損傷等症。現代醫學還用於治療功能性子官出血、子宮頸炎、子宮頸糜爛、痛經、陰腫灼熱等。藥理研究證明,墓頭回煎劑對艾氏癌細胞有抑製作用。用墓頭回可治療早期子宮頸癌,效果良好。
推薦14則以墓頭回為主的治病驗方
1、治崩漏血滯:墓頭回45g,茜草9g,水煎服。若帶下夾血可用墓頭回、石見穿各30g,水煎3次分服,連用l周。
2、治濕熱白帶:墓頭回15g,紅花15g,水煎服。
3、治月經過多:墓頭回、仙鶴草各30g,花蕊石、阿膠珠各lOg,水牛角l片,水煎服。於月經前服3—5劑,連用3個月。
4、治子宮頸糜爛:墓頭回、川萆解各60g,川斷、杜仲、白槿花各15g,白花蛇舌草30g,草5g,水煎服,每日1劑。
5、治子宮頸炎:墓頭回60g,連翹90g,:枯礬30g,研末,敷於患處,每隔2日上藥1移每次lg,10次為一療程。
6、治赤痢瘀滯:墓頭回30g,馬齒莧、金!花各15g,甘草9g,水煎服。
7、治便下胺血:墓頭回15g,生地炭、地榆、槐角各9g,水煎服,每日l劑。
8、治滴蟲性陰道炎:墓頭回60g,白芷9g、稿本適量,共研末過篩高壓消毒後裝瓶備用用前用雙氧水浸濕棉球,擦拭陰道壁及穹窿部,然後噴灑藥粉,每日1次,每次0.5—0.8g,7—10次為一個療程。
9、治風濕骨痛:墓頭回9g.水煎服。同時用適量煎熱湯熏洗患處。
10、治尿血:墓頭回、忍冬籐各30g,石葦,土茯苓各15g,水煎服,30天為一療程。
11、治便血:墓頭回30g,地榆炭,制川軍各l0g,水煎服。
12、洽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墓頭回25g(干品),水煎服,每日1劑,3個月為一療程。
13、治支氣管擴張咯血:墓頭回60g,魚腥草、海螺各30g水煎服,每日l劑,連用7天.
14、治胃癌:墓頭回、紅糖各30g,生薑3片,水煎服,每日1劑。
現在已經知道,墓頭回即敗醬草,別名黃花龍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花和根揉f而嗅之,有陳敗豆醬氣,故名。它廣佈於我國各地,以東北產量較多。每年秋季採挖,去淨莖葉及泥土,曬乾,就是中藥材墓頭回。若鮮用,可用根莖葉全草,水煎內服。
“宋太醫局諸科程文格”之五運六氣探討
《宋太醫局諸科程文格》是我國現存較早的國家醫學考試試題及答案集,見於清代《四庫全書》子部(醫家類,九卷),錄自明代《永樂大典》(明成祖命解縉等編纂)排編纂之文,原為南宋嘉定五年(1212年)太醫局“搜括近年合格程文,拔穎取尤”,依“崇寧之制”,分類彙集而成,以“開板流傳”,“使外方之士知所矜式”。本文茲就其中所涉五運六氣內容進行探討。
1、考題廣涉五運六氣,以推究陰陽客主之理
五運六氣是以陰陽、五行、六氣、天干、地支等為綱目,將古代的天文曆法、氣象物候、藏象病候等廣泛領域的科學知識有機結合而成的理論學說,是古人認識自然、認識生命、認識健康與疾病的理論核心,歷代醫家多有闡述和發揮,使之成為中醫天人相應整體觀念、因時因地因人制宜辨證論治思維的具體體現。
唐代王冰《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補入七篇運氣大論,標誌著五運六氣在中醫理論經典中佔據一席之地。至宋代,五運六氣得以興盛、普及,成為中醫理論的重要內容。《宋太醫局諸科程文格》的考題分佈情況,足以佐證五運六氣醫理在宋代之興盛。《宋太醫局諸科程文格》稱,宋代醫學考試原隸於太常寺,宋神宗元豐年間設方脈科、針科、瘍科三科,常在春季三月會試,學生自由報考。迨至宋徽宗崇寧年間,醫學改隸國子監,按考試成績分為三等,每考分為三場,“第一場問三經大義五道;次場方脈及臨證、運氣各二道,針科、瘍科試小經大義三道、運氣二道:三場假令治病法三道”。南宋孝宗後又增“墨義”考題,錄得墨義九道、脈義八道、大義三十七道、論方八道、假令十八道、運氣九道,“厘次為九卷”。因宋代“於醫學最為留意”,故其文通貫三經,辨析精微,足資啟發。
《宋太醫局諸科程文格》原牒、原序作於宋寧宗嘉定五年秋,為廣佈“設科立學以待天下醫士之意”,太醫局判局率本局教官“搜括從來合格程文,拔穎取尤”,分類諸科,編纂而成,以“開板流傳”,使“知所矜式,翕然肯來”。考卷命題分為“墨義、脈義、大義、論方、假令、運氣”六種,遵宋徽宗崇寧制度,考查醫學知識的博識、明辨、活用等綜合能力,“墨義者欲觀其記問之賅博也:脈義者欲觀其察脈之精審也:大義則推明天文地理之奧,臟腑受病之源:論方則辨析古人用方之意;假令則假設證候方治之疑,發為問目,以驗識趣之高下:運氣則推究一歲陰陽客主,以論治療之大體”。
《宋太醫局諸科程文格》九卷各有五運六氣考題一道,分別為甲子、乙丑、丙辰、庚午、癸酉、癸丑、甲寅、甲戌、己巳年“五運六氣所在、所宜、處方為對”,答案均包括五運六氣原理概述、當年歲運六氣特點及民病所宜藥法、調一歲之方解析,重點在於闡述陰陽氣運之醫理,揭示氣運治療用藥之大法。
此外,考查經文熟悉程度的墨義考題中,有兩道題分別出於《素問》“五常政大論”、“六元正紀大論”,題為“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太陽之政”,余題為藥物3題、脈象2題,肝藏象、小兒(養小為大)各1題。考查醫理理解的大義考題中,出於《素問》七篇運氣大論者11道,分別為“至真要大論”3題、“五運行大論”2題.“五常政大論”2題、“六元正紀大論”2題、“六微旨大論”1題、“氣交變大論”1題。另有《素問》“陰陽應像大論”4題,“異法方宜論”、“風論”、“上古天真論”各1題,考余題涉及《靈柩》、《難經》、《脈經》、《太平聖惠方》、《千金翼方》等。假設病候疑難的假令考題,均以“目即節氣”舉例作答。
可見,《宋太醫局諸科程文格>考查經義醫理的考題涉及五運六氣者較為突出,題量約占1/4,考查內容側重於天地陰陽之理、四時之氣變化以及一歲陰陽客主等,傾向“治病之工謹候歲宜,司歲之藥必采暇日”
2、應對五運六氣所宜,預立寒熱溫涼以為治
《宋太醫局諸科程文格》9道諸年五運六氣所在所宜考題,雖然敘述內容有別,答案詳略各異,但概述五運六氣之理綱舉目張,簡潔易明,且貼近臨床實用,條分縷析,“治六氣之藥佈於前,調一歲之方附於後”,值得細細玩味。
五運六氣為天地陰陽之理,先立其年以明其氣。《宋太醫局諸科程文格》運氣題解釋,由混沌而太極而氣分陰陽,清陽上積以為天,濁陰下辟以為地,寒、暑、燥、濕、風、火佈於穹窿,木、火、土、金、水列於磅礡,或稱“六氣上橫於太虛,五行下列於磅薄”,“要其終也,本陰陽而一以貫之”。年辰支移干變,運易而氣移,故經日“先立其年,以明其氣”,運回薄於太虛之中,氣主適於人事之變,而氣化分太過、不及之殊,運統有先天、後天之異,“運則有五,隨其化而統於年:氣則有六,因其歲而紀其步,分司天、在泉之殊,別左右間氣之異”,又“天氣運動而不息則為之客,地氣應靜而守位故為之主”。平和則物阜民康,乖異則物衰民病,故當察五運六氣之所宜。
五運六氣為醫者“察其所在而施於藥物”立法。因形氣相感,損益以彰,上下相召,盛衰以著,故聖人“慮庶民為眾邪之所害,乃隨上下客主之加臨,預立寒熱溫涼以為治,使疾疚不作,災害不生,同躋於仁壽之域矣”。醫者應“審當其所宜,而施於方治,和其運而調其化,折其郁而資其源”,高者抑之以不致太盛,下者舉之以不致太衰,上下無相奪,氣運得於平治。
調一歲過愆以正一輔二奇方。《宋太醫局諸科程文格》依經旨,先明每年司天在泉、太少歲運,以及歲運太過、不及、平氣之紀,再引《素問·五常政大論》經文以明德、化、政、令、變、病,後詳此歲所宜之藥與調一歲之方。如甲子年“上見少陰君火司天,中行大宮土運,下臨陽明燥金在泉”,為敦阜之紀,運同地者溫熱化,宜用溫熱之藥:方以附子湯,附子二兩為正,乾薑一兩、術半兩為輔,每服三錢,水煎。餘年仿此,所列之方分別為乙丑年、甲戌年附子湯(附子一兩,術、乾薑各半兩),丙辰年附子湯(附子一兩,術、甘草各半兩),庚午年厚樸湯(厚樸二兩,天雄、乾薑各一兩),癸酉年升麻湯(升麻一兩,人參、前胡各半兩),癸丑年人參湯(人參一兩,術、甘草各半兩),甲寅年人參湯(人參一兩,麥冬、甘草各半兩),己巳年細辛湯(細辛一兩,防風、澤瀉各半兩)。所列各方均依《大要》所云“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其方所出尚待深入考證,與傳播較廣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五運時氣民病證治系列之方有顯著差別,其配伍規律與臨床療效尚待研究。
治六氣之藥依客氣立法。《宋太醫局諸科程文格》以“歲前大寒至當歲春分六十日有奇”為初之氣,依次六氣時日。應地者為主,靜而守位,主氣為常,應節候而分佈,依次為木位、君火、相火、土位、金位、水位。應天者為客,動而不息,客氣隨司天而遞遷,司天者應於三之氣,在泉者應於終之氣,余依三陰、三陽之序遞遷。氣候異常與民病流行隨客氣而變化,故治六氣之藥各依客氣立法,厥陰風木之客宜辛涼之藥,少陰君火之客宜成寒之藥,太陰濕土之客宜苦熱之藥,少陽相火之客宜成冷之藥,陽明燥金之客宜苦溫之藥,太陽寒水之客宜甘熱之藥。
總之,正如《宋太醫局諸科程文格》所陳古人制用立方深意,“因病立方,貴達感受之本:隨證命藥,當明通變之宜”,強調遣藥製方不可拘泥,“要當隨病機變態之宜,達權通意使之妙”。明醫、識病,當從五運六氣而體察天地陰陽之理,施藥、處方可依一歲陰陽客主而知五運六氣方藥之所宜。《宋太醫局諸科程文格》陰陽氣運之醫理、所宜遣方用藥之法則,還需置於宋代中醫發展的背景之中進一步開展研究工作。
結語:人工合成的牛黃畢竟是沒有天然的好,所以要學會辨別天然形成的牛黃和人工合成的牛黃還是很有必要的。
標籤:【牛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