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鉤針治肱骨外上髁炎 | 養生知識網

 

A-A+

楊氏鉤針治肱骨外上髁炎

2022年02月12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6 ℃ 次

鉤針療法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在人體腧穴或特定的部位上通過鉤針的操作,並運用特殊手法,用於防病治病的一種方法。

診斷標準

一、肘外側疼痛,疼痛呈持續漸進性進展。作擰衣服、掃地、端壺倒水等動作時疼痛加重,常因疼痛而致前臂無力,休息時疼痛明顯減輕或消失。

二、肘外側壓痛,以肱骨外上髁處壓痛明顯,前臀伸肌群緊張試驗陽性,伸肌群抗阻試驗陽性。

適應證

肘關節外側區域脹痛或掣痛,但以肱骨外上髁為中心。觸之有銳痛或鈍痛劇烈,拒按,前臂內外旋轉均困難,持物乏力(疼痛),影響患臂功能。脈象多弦或弦緊,舌苔薄白或舌邊有瘀點或紫暗色。

禁忌證

同時患有局部骨結核、骨腫瘤局部手術未癒者。

操作方法

一、器械準備

鉤針,自制。

二、操作步驟

1.患者取仰臥位,患臂90°屈曲,暴露患處,手掌貼靠胸前部。

2.術者靠近患臂一側取坐位,確定痛點部位,局部常規消毒,左手拇指或食指作指切壓手,右手持已消毒的鉤針,呈執筆式,針尖朝下,用速刺法將針進入皮下組織後,進行提插法,得氣後,不出針而改行一穴多向刺,進行鉤拉、彈拔等手法操作。

鉤拉的操作方法:鉤針的針尖由上而下、由內至外作鉤掩動作,但針不提出體外。

彈撥的操作方法:施術者運用腕力的抖動,著力於針尖部,由左向右或由右向左進行彈抖撥動,隨即作震顫手法10次。

震顫的操作方法:將鉤針送入一定的深度後,持針之手利用腕力,在手指的配合下,進行上下小幅度的提插,使針體呈連續顫動,從而使其周圍肌肉也隨之抖動,同時針感得到放散,逐漸擴大波及範圍,然後再運用針頭的光圓部分,對骨膜作輕柔的按摩手法

按摩的操作方法:鉤針進入肌層後,利用針頭與針體連接處的圓滑突出部位(專為深部按摩而設),在灶處作局部或向四周作順時針方向按摩,可呈圓圈狀,亦可偏向一側呈直線狀,視情的需要做輕重不同的按摩動作。若患處出現有組織粘連,結締組織增生等現象時,可重用彈撥、推刮手法。

推刮的操作方法:操作時利用針頭的側面,即針頭朝向左側,使針頭處於橫位,將針頭一側之稜角面與骨膜或灶面緊貼,持針的右手著力於頭部,並向前推或向下刮。根據病況可反覆進行,並視治療上的需要,可側重在推法或刮法上。一般可推刮5~9次,操作手法較重,出針搖大其孔,以瀉其實。操作完畢時,按進針方向倒退出針,然後用創可貼覆蓋固定。每次操作總時間約8分鐘,每隔2天治療1次,每2次間隔2~3天。6次為1個療程。

三、治療時間及療程

每次操作約8分鐘,每隔2天治療1次,每2次間隔2~3天。6次為1個療程。以2個療程為限,為療效觀察階段。

四、關鍵技術環節

要做到鉤針刺法得心應手,在鍛煉了指力和掌握了手法的基礎上,還需掌握鉤針的操作要領:定位準確、進針輕捷、雙手協作、操作熟練。

五、注意事項

1.做好患者的解釋工作。

2.熟練操作,避免疼痛。

3.注意慎刺、禁刺的部位。如嚴重感染,潰瘍和創傷的局部就暫不適用鉤針冶療;尚未癒合的手術部位,瘢痕、惡性腫瘤部位,嚴重靜脈曲張、血友病患者,自發性出血或損傷後出血不止者,小兒囟門未閉合者,均禁用鉤針治療。對重要臟器、較大血管部位、妊娠期婦女當慎刺。

不良反應

在針灸臨床上有時會發生一些不良反應,如暈針、皮下血腫、局部感染等,如出現上述情況,應對其原因進行分析並及時予以處理。

標籤:【外】、【髁炎】、【肱骨】、【治】、【鉤針】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