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習慣勝進補 冬季必學「五勞」養生法 | 養生知識網


 

A-A+

好習慣勝進補 冬季必學「五勞」養生法

2020年12月05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15 ℃ 次

養生之道網導讀:中醫養生建立在人們的平常生活習慣之上,黃帝內經中提出的“五勞”更是要求我們日常要養成好的習慣。很多人都會問什麼是“五勞”?如何做好“五勞”養生?預防“五勞”又要注意什麼?除了“五勞”之外,中醫養生還應該注意哪些情志上的事呢?

男性冬季養生
男性冬季養生

習慣進補 冬季必學“五勞”養生法

自古中醫就有“五勞所傷”的說法,也就是說“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只要合理安排“五勞”,並養成良好習慣,會收到意想不到養生功效。

以“臥”養氣

冬季睡眠講究“早睡晚起”,早睡是為了養護陽氣,保持溫熱的身體;晚起是多養陰氣,待日出而作。使人體陰平陽秘,以防外感並發他,或引發宿疾咳喘。

冬季睡眠還要注意封藏,做到“暮臥不覆首”,以利呼吸通暢,以防鼾證;“臥勿大語,損人氣力”,以防散神耗氣,影響睡眠與精力。由此可見,冬季睡眠養生重保暖。減少慢性疾病的發作。注意身暖頭涼,睡眠才安。

漫長的冬季“寒凝大地”,人們外出機會減少。許多人不自覺地貪睡。有的因舊病復發而出現睡眠障礙。眼見萬物凋零,易觸景生情,產生抑鬱情緒……適當增加室外活動、散散步、多曬太陽都是消除冬季鬱悶、增強活力的良藥。

同時也應注意飲食調適。冬季的飲食宜用熟食,忌生冷黏膩。以防內受風寒,出現胃脘飽脹、大便稀薄,進而影響睡眠。桂圓蓮子湯、蓮子芡實湯等。最適宜冬季食療調養睡眠。

以“坐”養神

適當地靜坐休息,能促使人心平氣和、精神爽快、煩悶消除、毛髮光澤、皮膚潤澤、大便通暢、睡眠良好等,有防、延年的良好作用。坐姿可根據個人的習慣和身體狀況而定,如端坐、靠坐、盤坐等,但每次坐的時間不宜過長。

入座時,應注意動作要輕、要穩,入座後姿勢要端正、自然,上身正直,自然放鬆,下肢自然屈曲,不要含胸弓背,更不要蹺“二郎腿”。坐一段時間後應起來走動一下,使被牽拉的肌肉和韌帶得以放鬆。注意千萬不要猛然坐下或快速起立。

以“立”養骨

適當的站立,可使骨骼肌產生短促迅速的縮張運動,激發人體新陳代謝,相應地疏通經絡。適當的站立還能使氣血下行,血壓降低,精神振奮,有利於大腦的適當休息,使全身舒適。立姿對人的活動與精神狀態都有重要影響。

站立時,身體應自然、平穩、端正,兩上肢自然下垂,挺胸收腹;上身不要傾斜,兩下肢均勻受力,不宜固定某一側。為了保持正確的姿勢,應經常進行適度的全身性活動,以維持肌肉、骨骼、關節、韌帶的正常功能。

以“看”養血

看些有益的書籍、電視節目以及觀賞山水風景等,可以使人精神愉快、脾胃健康,血液生化也就充盛,這就是“視養血”的道理。不過“久視則傷血”,必須重視掌握分寸。另外還應注意身體的保暖和膳食的營養搭配,保持氣血充足。

以“行”養筋

冬季寒冷,萬物生機閉藏,陽氣潛伏,陰氣逐漸盛極。而正午時分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人體自身的陽氣也達到一天中相對較旺盛的狀態,此時在陽光下散步,也容易激發人體的陽氣。使全身關節筋骨得到適度的運動,對身體的新陳代謝都會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可以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

行走時身體應注意挺直,上肢自然擺動,步幅均勻有力。老年人如果行走困難,應借助手杖或由他人扶行。在身體條件允許時,可以進行快走和慢跑鍛煉

預防“五勞”症狀 讓你更健康

“五勞”就是指《黃帝內經》中所說的“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久視傷血

“久視傷血”是指長時間使用眼睛的人容易近視或某種眼病。中醫認為“形諸外必本於內”,所以眼睛的損害並不單純是眼睛有病。如果老年人習慣於長時間的全神貫注看書讀報,而且又不配合適當的休息與活動,或沒有得到睡眠等因素的調節,久而久之,則會出現面白無華或自覺頭暈目眩,兩眼乾澀,視物不清等血虛症。

久臥傷氣

“久臥傷氣”是指人長時間臥床,老躺著不動,會導致精神昏沉、萎靡不振,引起氣的散亂,得不到凝聚,久之則氣散,無力化神,則人的精神更是萎靡不振,神疲乏力,形成惡性循環,所以說“久臥傷氣”。

久坐傷肉

“久坐傷肉”是指人長時間坐著不動,會損傷人體的頸、腰等部位的肌肉組織,引起局部疲勞。由於人體呈坐姿時,頸、腰等部位的肌肉要保持一定的張力,以維持身體平衡,如果久坐的話,肌肉長時間保持緊張,則頸、腰等局部肌肉必然疲勞。再者,人體呈坐姿時,被身體壓迫的肌肉以及位於心臟下的肢體,由於體位的關係,其肌肉組織的血液循環得不到改善,會影響肌肉等組織的代謝活動,長此以往,肌肉的功能便會出現退化,並且可能會出現肌肉組織的萎縮現象,所以說“久坐傷肉”。

久立傷骨

“久立傷骨”是指人如果老站著不動,骨骼就會因長時間支撐身體而勞損。一般來說,適當站立有利於增大骨骼密度,增強骨骼硬度。如果人體沒有一定的站立活動,骨骼得不到支撐力量的剌激,反而會導致骨質疏鬆。但長時間站立會導致支撐骨骼的肌肉疲勞,引起骨或骨關節的發育畸形和活動障礙,所以說“久坐傷骨”。

久行傷筋

“久行傷筋”是指人長時間行走,會使筋肉受到損害。因為人的行走主要有賴於筋肉對骨骼的拉動,如長時間行走,必然使下肢關節周圍的韌帶、肌腱、筋膜等軟組織因疲勞而受傷或勞損,這也就是為什麼人走路多了會酸痛、疲勞的原因,所以說“久行傷筋”。

既然“五勞”有損身心健康,那麼我們應該怎樣預防“五勞”呢?

首先,一切要適可而止。如有中醫主張變“五勞所傷”為“五勞所養”,即“適視養血,適臥養氣,適坐養肉,適行養筋,適立養骨”。就是說,無論身或心,都要使其有所“勞”,但必須控制住度,適勞有益健康,過勞則損傷身心。其次要注意勞逸結合。古語有云:“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張”是緊張,“弛”是鬆弛,二者適當配合,便不易產生疲勞。唐代醫學家孫思邈說:“不欲其勞,不欲其逸”。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最後,一定要重視睡眠。古人說:“眠食二者,為養生這要務”。“能眠者、能食、能長生”。充足的睡眠既可以預防疲勞,也能夠消除疲勞,從而對養生產生積極影響。

中醫巧妙養生保健話〞五志〞

中醫認為,人有喜、怒、憂、思、悲、恐、驚的情志變化,亦稱“七情”。其中怒、喜、思、憂、恐為五志,五志與五臟有著密切的聯繫。此觀點被歷代醫家應用於養生學中,對於情志調攝、防病祛疾、益壽延年起著不可低估的微妙作用。

人體是一個極其複雜的有機體,七情六慾,人皆有之,正常的精神活動,有益於身心健康。但異常的情志活動,可使情緒失控而導致神經系統功能失調,引起人體內陰陽紊亂,從而出現百病叢生、早衰甚至短壽的後果。故善養生者,宜注意情志調攝。而過激的情志,可影響體內功能失調,而累及五臟。

怒傷肝

怒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情緒,怒則氣上,傷及肝而出現悶悶不樂、煩躁易怒、頭昏目眩等,亦是誘發高血壓、冠心病、胃潰瘍的重要原因。

喜傷心

喜可使氣血流通、肌肉放鬆,益於恢復身體疲勞。但歡喜太過,則損傷心氣。如《淮南子·原道訓》曰:“大喜墜慢”。陽損使心氣動,心氣動則精神散而邪氣極,從而出現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癡呆等。《儒林外史》中,描寫范進老年中舉,由於悲喜交集,忽發狂疾的故事,是典型的喜傷心病例。

思傷脾

中醫認為:“思則氣結”,大腦由於思慮過度,使神經系統功能失調,消化液分泌減少,出現食慾不振、訥呆食少、形容憔悴、氣短、神疲力乏、鬱悶不舒等。

憂傷肺

憂是與肺有密切牽連的情志,人在極度憂傷時,可傷及肺,出現乾咳、氣短、咯血、音啞及呼吸頻率改變。《紅樓夢》中多愁善感、憂鬱傷身的林黛玉,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恐傷腎

驚恐可干擾神經系統,出現耳鳴、耳聾、頭眩、陽痿,甚至可致人於死地。老百姓常說的“嚇死人”就是這個道理。

綜上所言,情志活動與內臟關係十分密切,老年人隨著臟腑功能的減退、調節適應能力的減弱,面對過激的情志變化就會難以承受,故而易引起疾病。古書中早就有過記載,認為過激的情志,是產生疾病的重要因素。

人生在世,喜怒哀樂等情志變化,貫穿在生活之中。避免過激情志的較好方法是:遇事要鎮定自如,冷靜地對待目前的複雜事情。事情過後,不要把它長期放在心上,自尋苦惱。培養樂觀的人生態度,提高心理上的抗逆能力,胸懷要寬闊,情緒宜樂觀。要淡泊寧靜,知足常樂,把人生憂喜、榮辱、勞苦、得失視為過眼煙雲。萬事只求安心,保持精神內守,人則長壽。

另外,平日多參加各種有益心身健康的活動,尋找精神寄托,這樣對預防情志過度,保證臟腑安泰,也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養生之道網溫馨提示:生活中到處都有養生良方,就連我們平時的小習慣都和養生息息相關,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苦苦去追求什麼養生秘方呢?想健康就先從改變自身的小習慣做起吧!

 

標籤:【冬季養生】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