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問題是慢性胃炎的主因
養生之道網導讀:春季既是養肝又是養胃的關鍵時期。據中醫理論,春屬於木,肝也屬於木,春季與肝臟密切相關。而如果肝氣失調,較易影響脾胃運化功能,導致腸胃病的發生。據調查顯示,網友51.72%均存在“養胃必須少吃多餐”的錯誤觀念,100%均存在不良飲食習慣,以“三餐不定”(也就是饑飽不均)最常見,占20.75%。
醫師指出,“養胃必須少吃多餐”是錯誤的認知,一天三餐、定時定量規律飲食,改變不良飲食習慣才能養胃。
此外,壓力跟胃病關係巨大,壓力大的上班族在下班後要為自己減減壓,運運動、培養自己興趣愛好,做做運動,緩解不良情緒。“特別是春季養胃重在養肝,要保持肝氣疏洩正常,需注意保持心情平和,不要惱怒與鬱悶,以免 “怒則傷肝”,影響肝氣疏洩,傷及脾胃,造成脾胃功能的紊亂、減弱。”黃教授提醒道。
護脾養胃,還應該根據個人體質進行,如脾虛者應避免吃寒涼食物,可適當吃些溫補的食物,如黃芪、黨參、淮山等;體質熱的人應少吃辛辣燥熱的食物,避免上火,應適當吃些沙參、石斛、麥冬之類滋陰清潤的食物。
中年人最常見的胃病類型為慢性淺表性胃炎,黃穗平表示,慢性淺表性胃炎是慢性胃炎常見的一種類型,始於不良的飲食和生活習慣,部分嚴重的慢性淺表性胃炎可以發展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甚至發生癌變。
導致慢性胃炎首先是飲食不潔,不潔食物中含致病微生物,其中一種是幽門螺桿菌,而幽門螺桿菌不但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還可引起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
其次是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或饑飽不均,暴飲暴食會引起胃酸分泌紊亂而使胃粘膜受損;饑飽不均則使胃酸沒能及時得到食物的中和,破壞胃粘膜從而引起胃炎或潰瘍,或影響胃的排空功能,造成膽汁返流入胃,破壞胃粘膜的屏障功能引發胃炎。
除了飲食外,情緒問題也是造成慢性胃炎的原因,思慮過度、抑鬱、惱怒都會影響脾胃的功能。
再次是個人的體質問題,本身脾胃較虛弱的人比脾胃健壯的人,在各種因素影響下更容易得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