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腹瀉了 治洩可服五苓散
五苓散出《傷寒論》,原書將澤瀉、豬苓、茯苓、白朮、桂枝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現代多做散劑吞服,每服3~6克,或作湯劑水煎服。小兒可根據體重、病情等控制劑量,但一般不宜過輕。
貴州名醫石恩駿教授治療小兒秋季腹瀉(簡稱秋洩),常用此方。秋洩系小兒秋冬季最常見之腹瀉,為感染輪狀病毒所致,常見於6~24個月之嬰幼兒,臨床表現為“三多”(即大便量多、水分多、次數多),為自限性疾病。然處理不及時,亦常出現脫水和酸中毒,目前西醫尚無特殊治療方法。中醫學認為小兒“脾常不足”、“腎常不足”,最易感受濕邪,使脾胃功能發生障礙,而引起洩瀉。《素問·陰陽應像大論》篇云:“濕勝則濡洩”,《難經》曰:“濕多成五洩”,皆直言病因。然石氏認為,小兒秋冬季脾胃每易為寒濕所困,故而秋瀉系小兒脾腎兩虛復感寒濕入侵,導致腎虛無以暖脾,而致脾運失常發生洩瀉,與一般的小兒洩瀉有著顯著區別。因五苓散能溫腎健脾,化氣利水,故用治該病,似切實用。
方中以澤瀉滲濕利水為主,豬苓、茯苓幫助利濕,復以白朮健脾,則能更好發揮運化水濕之作用;桂枝一藥,宣通陽氣,助全身氣化以利水。然臨床運用時,石氏常在此方基礎上輔以葛根升清降濁,鼓舞脾胃清陽之氣上行,同時配合車前子利小便實大便。亦常根據小兒脾腎不足之生理特點及《本草綱目》雲其可“治腎洩”之記載,增入補骨脂一藥,療效有所加強。石氏認為,五苓散不惟治秋洩有殊效,隨證加減,治四時之腹瀉,亦能獲取良效。如嘔吐明顯者加藿香、竹茹;高熱煩渴加知母、木瓜;大便腐臭加山楂、谷芽;四肢發涼加制附片、官桂等。
五苓散出《傷寒論》,原書將澤瀉、豬苓、茯苓、白朮、桂枝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現代多做散劑吞服,每服3~6克,或作湯劑水煎服。小兒可根據體重、病情等控制劑量,但一般不宜過輕。
貴州名醫石恩駿教授治療小兒秋季腹瀉(簡稱秋洩),常用此方。秋洩系小兒秋冬季最常見之腹瀉,為感染輪狀病毒所致,常見於6~24個月之嬰幼兒,臨床表現為“三多”(即大便量多、水分多、次數多),為自限性疾病。然處理不及時,亦常出現脫水和酸中毒,目前西醫尚無特殊治療方法。中醫學認為小兒“脾常不足”、“腎常不足”,最易感受濕邪,使脾胃功能發生障礙,而引起洩瀉。《素問·陰陽應像大論》篇云:“濕勝則濡洩”,《難經》曰:“濕多成五洩”,皆直言病因。然石氏認為,小兒秋冬季脾胃每易為寒濕所困,故而秋瀉系小兒脾腎兩虛復感寒濕入侵,導致腎虛無以暖脾,而致脾運失常發生洩瀉,與一般的小兒洩瀉有著顯著區別。因五苓散能溫腎健脾,化氣利水,故用治該病,似切實用。
方中以澤瀉滲濕利水為主,豬苓、茯苓幫助利濕,復以白朮健脾,則能更好發揮運化水濕之作用;桂枝一藥,宣通陽氣,助全身氣化以利水。然臨床運用時,石氏常在此方基礎上輔以葛根升清降濁,鼓舞脾胃清陽之氣上行,同時配合車前子利小便實大便。亦常根據小兒脾腎不足之生理特點及《本草綱目》雲其可“治腎洩”之記載,增入補骨脂一藥,療效有所加強。石氏認為,五苓散不惟治秋洩有殊效,隨證加減,治四時之腹瀉,亦能獲取良效。如嘔吐明顯者加藿香、竹茹;高熱煩渴加知母、木瓜;大便腐臭加山楂、谷芽;四肢發涼加制附片、官桂等。
標籤:【五苓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