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按摩可助「清熱」
養生之道網導讀:強大的中醫讓我們知道,穴位按摩可以治療很多疾病。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談談清熱的選穴按摩療法吧!
穴位按摩助“消熱”
中醫認為,肺、脾、肝、心四髒與水液代謝的關係是比較密切的,這幾個臟腑的水液代謝一旦發生紊亂,身體就容易出現各種不適,表現為一派“熱象”。按摩以下幾個穴位,有助於“消熱”,且操作簡便。
肺熱
中醫認為“肺主通調水道”,肺不好的人容易生痰、口乾等,肺有熱往往表現為牙疼、耳鳴、眼睛紅腫、鼻出血、咽喉腫痛、便秘等。
按摩合谷穴
合谷穴位於手背虎口處,於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間陷中,是手陽明大腸經上的穴位,中醫認為,大腸與肺相表裡,臨床上很多肺熱的患者,針刺合谷穴往往能收到較明顯的效果。
脾熱
中醫認為“脾主運化水液”,當飲入的水進入胃後,精華部分會輸入到脾,進而輸布到全身各處,使人體滋潤。脾有熱時,水液的輸布受到影響,容易出現皮膚乾燥、口臭、便秘、咽喉腫痛、牙痛、腹脹、吐酸水等不適。
按摩內庭穴
內庭穴(足背當第2、3蹠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是足陽明胃經上的穴位,中醫認為,脾與胃相表裡,因此,按摩此穴可以很好地消“脾熱”,該穴位還是上火的“剋星”,每天早晚用大拇指點揉100次,可以祛火潤燥。
肝熱
肝臟的功能主要是“主疏洩、調暢氣機”,水的運行有賴於氣的推動,若肝有病變,則氣機不調,氣滯水停。肝火旺的人常表現為頭暈、易怒、口乾舌燥、睡眠不穩定、身體悶熱、舌苔增厚等。
按摩太衝穴
太衝穴在腳背上,位於大足趾和第二個足趾之間的縫隙向上1.5厘米的凹陷處,是足厥陰肝經上的穴位,因此對肝火旺盛帶來的上火症狀效果非常好。在按摩太衝穴前,先用熱水泡腳約10分鐘,然後用大拇指從下向上推揉3分鐘。
心熱
水液經肺的肅降作用後,還須以心臟為動力,才能隨營氣循經脈而運行於體內。若心火過旺,常出現口乾舌燥、心情憂鬱、煩躁、失眠、舌尖發紅等一系列心火熾盛的表現。
心包經刮痧
手厥陰心包經為人體十二經脈之一,簡稱心包經。其走向是從左乳上方天池穴往上行至腋窩,再沿手臂內側中線行至左手中指指端中衝穴。在心包經走罐或刮痧(以皮膚潮紅或出現痧點為度),可以達到瀉心火的目的。
很多人都在說“上火”、“上火”,那到底什麼是上火呢,你知道嗎?上火了,往往選擇清熱去火藥,那你知道怎麼選清熱去火中藥嗎?以下由中醫師為大家介紹。
那麼什麼是上火呢?
中醫指出,正常情況下,人體的陰陽是平衡的。但如果長期處於暑熱高溫環境,或者長期勞累緊張熬夜,或者長期心情不佳,或者吃了辛辣煎炸熱性的食物,就會導致陰陽失去平衡;陽熱亢盛,陰津不足,就會產生火熱毒氣;火熱毒氣可以上行到頭面,出現五官和頭面部的許多“火熱”症狀,如口舌生瘡、鼻子出血、眼睛紅腫、面生痤瘡等等,這就是“上火”。
治療“上火”,就要清熱去火;而清熱去火的中藥有很多,應當怎樣選用呢?
一、要分清“火”在何處
口舌生瘡,特別是舌尖潰瘍,疼痛難忍,伴有心煩,失眠,小便黃熱,多屬於心火。可用方藥:竹葉30克,生甘草10克,水煎,當茶飲。
牙齦出血,口臭,胃中煩熱,大便干結,多屬於胃火。可用方藥:大黃5克,黃芩10克,黃連5克,水煎或開水泡服。
鼻子出血,咳嗽帶血,胸中煩熱,多屬於肺火。可用方藥:白茅根30克,黃芩6克,桑葉5克,水煎,當茶飲。
眼睛紅腫,耳朵脹悶,性急易怒,多屬於肝火。可用方藥:夏枯草30克,柴胡6克,黃芩6克,水煎,當茶飲。
二、要分清“火”的虛實
虛火多屬陰虛津虧,一般有腰酸膝軟、容易疲乏等虛弱症狀,且手腳心發熱、口乾,想喝水,但舌苔不厚。可用下方:
麥冬30克,玄參20克,生地20克,水煎,當茶飲。
或用知柏地黃丸,每次6克,一天3次,淡鹽水沖服。
三、要警惕“假火”
如果你有上火症狀,比如頑固性口腔潰瘍,但久治不愈,感覺怕冷,口不渴,或者喝熱水才覺得舒服……要特別警惕,你可能不是真正的“上火”,而是陽氣虧虛的表現!一切清熱解毒瀉火的寒性藥,都不能吃,要找有經驗的中醫師給你調治。
老年人不要輕易吃清熱藥物
老年人應慎用清熱中藥,這是中醫專家們的一再告誡。但是,由於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很多家庭喜歡購買一些清熱中草藥或沖劑,全家老小時常服用。對身體強壯的成年人來說,適量服點清熱藥物,並無大礙。但對老年人來說,不適宜地服用清熱藥物,害處很多。
老年人大多氣血虛虧,各種生理機能呈進行性衰退。中醫認為,老年人陽氣虛弱是最為常見的,而人體陽氣的充足與否,與其能否保持健康關係密切。所以,歷代醫學家提出老年人應護陽固氣。
老年人因體弱常患感冒咳嗽、肝膽疾病、高血壓、前列腺增生等,而這些疾病往往會呈現出體內有熱的某些症狀。在一般情況下,服用一些清熱藥物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是,關鍵在於一些老年人不懂“過則有害”這一道理。一旦服藥見效,就長期服用清熱藥物。或者在下次患相似疾病時,不論是否因熱引起,也沿用原來清熱的藥方。
過量服清熱藥物損陽耗氣之後,人就會出現畏寒發冷、頭昏體沉、面色青黃、動則出汗、氣短不續、張口出氣、嗜睡、精力不集中、思維能力下降、食慾不振、腹痛腹瀉等症狀,嚴重者還會發生四肢浮腫。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因不正確服用清熱藥所導致的症狀,並不都呈現突發性或典型性,所以,又易被忽視而繼續服用清熱藥,這種情況的後果就更為嚴重了。
老年人一旦出現過量服清熱藥的症狀,必須立即停藥,並在醫生的指導下對症治療。一般說來,可選用補陽益氣、健脾固胃的方藥。下例處方可供參考:人參10克,白朮、茯苓、桂枝各15克,黃芪20克,澤瀉、豬苓、並麻、柴胡、甘草各6克。水煎服,一週三劑。在矯治過程中,當過量服清熱藥所導致的症狀基本消除時,應停藥調養,避免矯枉過正。
養生之道網溫馨提示:俗話說小病不求人,學了穴位按摩清熱法,下次大家身體再有不舒服的時候就可以自己診療了。
標籤:【穴位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