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一些針灸的常用針法
(1)艾炷灸。是將純淨的艾絨,放在平板上,用手搓捏成圓錐形的艾炷。常用的艾炷或如麥粒,或如蒼耳子。或如蓮子。灸時每燃完一個艾炷,叫做一壯。艾炷灸又分直接灸與間接灸兩類。
所謂直接灸,即是將艾炷放在腧穴上施灸。根據灸時有無燒傷化膿,又分為瘢痕灸和無瘢痕灸:
1無瘢痕灸:先在施術部位塗以少量凡士林或溫水以增加粘附作用,再放上艾炷點燃,當病人感到的痛時,即更換艾炷再灸。一般灸3~5次,以局部皮膚充血紅暈為度。本法灸後不化膿,不留瘢痕,病人易於接受,應用廣泛。
2瘢痕灸:先在施術部位塗敷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後放置艾炷施灸。每個艾炷需燃盡自熄後除去灰燼,方可另換艾炷施灸,一般灸5~10次。在灸治過程中,為了減輕疼痛,可用手在施灸部位的周圍輕輕拍打以緩解的痛。灸後一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膿,5~6周左右灸瘡自行痊癒、結癡脫落,留下瘢痕。《針灸問對》中說:“若要安,膏盲、三里不要干”,即指這種疤痕灸。
所謂間接灸是艾炷不直接放在皮膚上,而用不同的藥物隔開,由於所用藥物不同,名稱也不相同,如以生薑片間隔者稱隔姜灸,以食鹽間隔者稱隔鹽灸。常用的間接灸又有以下幾種;
3隔姜灸:是用鮮姜切成直徑大約2~3厘米、厚約0.2~0.3厘米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後將薑片置於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再將艾炷放在薑片上點燃施灸,當艾炷燃盡,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規定的次數,以使皮膚紅潤而不起泡為度。
4隔蒜灸:用鮮大蒜頭,切成厚約0.2~0.3厘米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置於應灸腧穴或患處,然後將艾炷放在蒜片上,點燃施灸。待艾炷燃盡,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規定的次數。
5隔鹽灸:用純淨的食鹽填敷於臍部,或於鹽上再置一薄薑片,上置大艾炷施灸。
6隔附子餅灸:將附子研成粉未,用酒調和做成直徑約3厘米、厚約0.8厘米的附子餅,中間以針刺數孔,放在應灸腧穴或患處,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規定次數為止。
(2)艾卷灸。又稱艾條灸或懸灸,此指將艾絨捲成條狀施灸。艾條是用艾絨24克,平鋪在26厘米長、20厘米寬的桑皮紙上,將其捲成圓柱形,越緊越好,封口而成。如在艾絨中摻入其它藥物則成為藥條。使用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置於離皮膚1~2寸之上而灸之。由於艾條懸於穴位之上,並不接觸皮膚,故稱懸灸。此種方法操作簡便,不易燒的皮膚,可以自己施灸,故被廣泛使用。
(3)溫針灸。此是針刺與艾灸結合使用的一種方法,使熱力通過針身傳人體內。適用於既需要留針又須施灸的疾病。操作方法是針刺得氣後,將毫針固定在適當的深度,用艾絨捏在針柄上點燃,直到燃完為止。也可在針柄上穿置一段艾條(長約1~2厘米)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