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練形與調氣
一、 練形強筋骨
太極拳套路的演練節奏輕柔緩慢,這種練法好比新車在“磨合”期內要慢開,等到車的各部位機件磨合好以後,再快開就沒損害了。習武也是如此。初習太極拳者的筋骨皮肉,在拳式動作不斷操練的磨合下,習拳者僵硬的筋骨,拙笨的勁力,遲鈍的反應,都會在磨合中不斷消除,而逐漸使拳式生出輕靈圓活之佳態。故此,陳鑫《太極拳論分類語錄》中說:“由起至止,須慢慢運行,能慢儘管慢,慢到十分功夫,即能靈到十分,惟能靈到十分火候,斯敵人跟不上我,反以我術為奇異,是人之恆情也,殊不知是先難之功之效也。”
在太極拳的鍛煉過程中,在操練“無極樁”等樁功時,要做到外靜而內動(積氣通關,舒經活絡),在套路的演練過程中,要做到外動而內靜(平心靜氣,氣血調和)。故此,陳鑫《太極拳論分類語錄》中說:“每著之中,五官百骸順其自然之勢,而陰陽五行之氣運乎其中,所謂:‘動則生陽,靜則生陰,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是所謂:‘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此即太極拳之本然。”
一般初習太極拳者,認為太極拳就是“柔拳”,在套路演練時,有柔無剛,在散手對抗時“以柔克剛”。其實不然,倘若只練慢架,不會快架,在散手實戰時,敵方不會等著你的!倘若只練柔,不會剛,在散手實戰中,若遇到強敵,敵方會以剛克柔,而使你慘敗。太極拳慢練柔化的演練風格,比較適合大眾健身性的習武要求,它能降低血壓,疏通血脈,起到保護心腦血管的作用。但是,若從太極拳實用技擊的角度講,在套路演練時,還要掌握拳架的快速操練技術,在勁力方面,還要掌握剛勁的操練技術,以適應“快慢相間,剛柔相濟”的實戰散手對搏的要求。故此,陳鑫《太極拳分類語錄》中說:“練太極拳之步驟有三層功夫:第一步,學時宜慢,慢不宜癡呆;第二步,習而後快,快不可錯亂;第三步 ,快後復緩,是為柔,柔久剛自在其中,是為剛柔相濟。”
二、 調氣活血脈
太極拳屬於內家拳,故此,它在訓練拳架外形姿態(盤架子)的同時,更加重視拳架內在的氣血盛衰狀態,以達到“內外雙修”的目的。故此,《十三勢行功歌訣》中說:“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這充分闡明了其內家拳的實質特徵。
腹式呼吸是太極拳拳式動作操練要領之一。拳式的動作與呼吸的配合,是太極拳從古代“吐納”和“導引”養生術中汲取的營養。腹式呼吸分為兩種:吸氣時,小腹凸起外鼓,呼氣時,小腹凹進內收,這種叫順腹式呼吸。吸氣時,小腹凹進內收,呼氣時,小腹凸起外鼓,這種叫逆腹式呼吸。順腹式呼吸,適合根據“開”(伸展肢體)吸“合”(收縮肢體)呼的人體運動規律,可調節人體的生理功能狀態。可是,太極拳雖然講究養生保健之法在拳式操練中的運用,但是它的本質是武術。武術,就要講究技擊實用,而技擊實戰的拳式動作,就離不開“勁力”(進攻和防守時,拳架中的能量)。因此,太極拳中的腹式呼吸,是根據拳式動作“蓄勁”和“發勁”的變化規律來運用操練的。
太極拳作為內家拳派,在拳式的演練過程中,特別重視“氣與力合”(太極拳論中的“六合”之一)的動作要領。在拳式的攻防變化中,“氣”(呼吸之氣、元氣)是動作能量的物質基礎,“勁”是動作能量的釋放。在太極拳套路的演練過程中,當拳式動作“蓄勁”時,小腹微微凹進內收,同時,用鼻輕緩地吸氣;當拳式動作“發勁”時,小腹微微凸起外鼓,同時,用鼻悠長地呼氣。這種逆腹式呼吸法在太極拳拳式動作中的運用,使王宗岳在《太極拳論》中說的“氣沉丹田”的拳論要領得到了充分地運用。太極拳無論是套路演練,還是推手較技,其勁法都突出一個“整”字,腰腹在氣沉丹田的逆腹式呼吸的狀態下,使小腹膨脹腰脊充實有力,這樣,在拳式動作的演練過程中,下肢之力(“起”於根節)就會得到腰脊的順利上轉(“順”於中節),而最終形成一股“整勁”,通過雙手發出(“達”於梢節)。
人體有十二條正經和奇經八脈,它日夜不停地循環周流於全身,它們不斷地運來養料供給臟腑生理活動所需的能量,同時它們又不斷地把臟腑生理活動過程中產生的垃圾運出體外,從而保持了人體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中醫學認為,“氣為血之帥”,就是說經脈中的血,在氣的推動下,才能循環往復全身。而經脈之氣的盛衰與肺氣的關係十分密切。“肺主氣”是肺臟生理功能的重要環節,人體外在筋骨皮毛和內在臟腑骨髓之氣,均為肺所主。所以《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諸氣者,皆屬於肺。”因此說,太極拳拳式動作的掤捋擠按與肺臟的吐故納新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人體的氣血充盈,經脈暢通。這種逆腹式呼吸之法,加深了呼吸的程度,使人體在拳式動作的演練過程中,能吸收到周圍空間中更多的清氣,同時,能把體內產生的濁氣排除得更加徹底,使習武者精力充沛,神氣實足。
三、 用意壯臟腑
“用意不用力”是太極拳拳式動作的演練要領。它表明太極拳在掤、捋、擠、按的拳式動作過程中,要注重心理調節和精神修養,要逐漸在習拳的過程中,學會運用渾圓的整勁和消除拙笨的局部之力。只有這樣研習太極拳,才能體現出其“性命雙修”的拳術風格。
中醫學認為,人是一個精神和物質的混合體。除了肉體鍛煉外,還要注重心態情緒的精神調養,只有這樣內外並重的養生之法,才能使人獲得祛病強身,延年益壽的功效。中醫學認為,過喜傷心,過怒傷肝,過憂傷脾,過悲傷肺,過恐傷腎。人是有感情的動物,生活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必然要受到來自各方的刺激。於是,人的心態就會有波動,當人體的“七情”變化太過時,就會傷害五臟的生理功能,使氣機紊亂,功能失調,最終導致疾病的發生。故此,太極拳在行拳走架的過程中,要不斷調整心境,使之平和,不斷調養心神,使之凝靜。例如:武禹襄在《打手要言》中說:“先在心,後在身,腹松,氣斂入骨,神松體靜,刻刻存心。”“身雖動,心貴靜,氣須斂,神宜舒。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通過這樣的鍛煉,習拳者的雜念減少了,心態穩定了,思慮有序了,心神情緒平衡了。從而加強了人體心理的調節能力,提高了人體心理的控制能力。因此,習拳者,在應對外界事物的變化刺激時,“七情”的變化就不致於太過。所以,人體的臟腑,也就免除了精神刺激對其功能的損傷。這樣,就阻斷了不良精神因素對其健康的影響。通過長期的太極拳鍛煉,不但強健了筋骨,而且還淨化了心靈,促進了臟腑的生理功能。
標籤:【調氣】、【練形】、【太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