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情緒易不穩 「五一」戶外去調節 | 養生知識網


 

A-A+

春天情緒易不穩 「五一」戶外去調節

2019年07月19日 戶外活動 暫無評論 閱讀 30 ℃ 次

    春暖花開的季節,人們忙著踏青、賞花、放風箏,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但對有些人來說,生機勃勃的春天並未帶來美好的感受,相反卻出現情緒失常。養生之道提醒春天是抑鬱症的高發期,應做好預防,運動是緩解抑鬱的有效方法,所以,趁著五一小假一家人去戶外運動,怡養身心。
 


氣候多變誘發抑鬱症

每年3月—5月份的春季,乍暖還寒,是人情緒最差、最不穩定的季節。幾乎每天,我們都能聽到周圍的人在抱怨天氣。調查顯示,對天氣變化反應最強烈的年齡段,不是老年人,而是35歲至50歲的人,其中,女性比男性更敏感,更容易受天氣左右,出現躁動、疲倦、沒食慾、睡不好、嘔吐、輕度腹瀉等症狀。有調查表明,受季節影響的易感人群中,約有60%的人屬於植物神經系統不夠穩定型。

有神經科大夫做過統計,因頭痛來就診的,可能有1/3是抑鬱焦慮、精神障礙引起的。抑鬱症患者主要有兩個核心症狀,一個是情緒低落,高興不起來,沒有激情;第二個是興趣減少。還有一些其他的症狀,比如飲食變化、體重降低、睡眠不好。

七成患者春季易復發

做好春季抑鬱症的預防和自我治療十分有必要,保持心情開朗,多參加一些集體娛樂活動,多親近大自然,多做戶外運動,曬曬太陽,情緒低落時多找朋友談談心。”由於精神人對氣溫、氣壓、氣濕、氣流等氣像要素的變化高度敏感。氣候的變化容易引起人腦分泌的激素紊亂,誘發精神分裂症、焦慮、抑鬱等多種精神心理障礙。如果自身適應能力差,也會導致體內外環境失去平衡,心理機能混亂,精神行為發生異常改變,就會促進精神疾病或復發。
 

春季精神高發除與氣候有關外, 一些人覺得春季不宜吃藥或嫌吃藥麻煩,擅自停藥、減藥或忘記服藥,也會導致精神病復發。有資料表明,春季是精神分裂症、躁狂病人復發率較高的時期,該段精神病的復發率佔全年復發率的70%。

高發季來臨要早干預

在中國,目前抑鬱症患者估計有2600萬人,而在現有抑鬱症患者中,只有不到10%的人接受了相關藥物治療。

與焦慮、抑鬱的高發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部分患者非常容易被忽略病情,進而產生漏診。識別患者是否患有抑鬱、焦慮障礙。據介紹,許多神經系統常見疾病,如卒中、阿爾茨海默病、血管性癡呆、帕金森病,多發性硬化,癲癇及原發性頭痛等,均易與抑鬱、焦慮障礙伴隨或共病,其中卒中後抑鬱是腦卒中後常見的併發症,通常以精神運動遲滯、心境低落、興趣下降、睡眠障礙等為特徵。
 

養生之道網提醒:與季節因素有關的抑鬱情緒,除了症狀嚴重者需要藥物治療外,對多數人來說,最主要還是需要自我調節;而神經系統疾病伴發抑鬱焦慮障礙的治療,主要是要緩解症狀,達到臨床治癒,最大限度減少病殘率與自殺率、提高生命質量等。因此,盡早診斷、早干預和治療,對患者來說意義重大。

標籤:【情緒】【戶外】【調理】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