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故里端午的七大獨特習俗
養生之道網導讀:屈原故里端午習俗,你瞭解嗎?湖北省秭歸縣是屈原的故鄉,當地流傳著很多古老的端午節習俗。若是你想瞭解屈原故里端午習俗,不妨跟著小編來看看。
屈原故里端午習俗
秭歸是端午習俗和龍舟文化的發祥地,也是屈原的故鄉。千百年來,秭歸人民為紀念屈原形成了獨特的歲時節令習俗,也就是屈原故里端午習俗。下面小編為你介紹屈原故里的端午獨特習俗。
1、三過端午
屈原故里秭歸民間端午習俗神奇而獨特,當地民眾從農曆四月底就開始籌備過端午節,而每年的五月,當地人要過三次端午節。
在農曆五月初五過“頭端午”;五月十五過“大端午”;五月二十五再過“末端午”,整個五月都飄滿粽子和艾葉的清香。
2、躲端陽
“端午比年大,姑娘回娘家。”已婚女子帶著丈夫和子女回到娘家過端午,是端午節的另一項重要習俗,民間稱之為“躲端陽”——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而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
“躲端午”的起源在秭歸有另一個版本,原本民間女子出嫁後很難再返娘家,屈原被放逐歸鄉後,其姊返鄉勸慰屈原,“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因名曰姊歸”,同鄉已婚女子紛紛效仿屈姊回娘家,此後這一習俗也被保留至今。
3、“騷壇”詩會
在詩人屈原的出生地——樂平裡,這裡起於明清時期的農民詩社——“騷壇”延續至今。“騷壇”詩社是一個民間詩歌組織,詩歌內容以憑弔屈原、謳歌時代為主題,社員以愛好詩歌的農民為主,素有“中國第一農民詩社”之美譽。
每年在艾粽飄香的五月端午,樂平裡總要舉辦一次詩會。騷壇詩社的農民詩人們相聚屈原廟,比文賽詩,他們用屈原故里的土腔土調吟唱著自己的詩作,以騷體詩憑弔屈原。這種文化習俗代代沿襲,成為樂平裡獨特的人文傳統和景觀。
4、游江招魂
在端午節裡,很多地方划龍舟,但在划龍舟前舉行遊江和招魂儀式,卻是屈原故里所獨有。相傳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抱石投江,以身殉國,消息傳到屈鄉,鄉親們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演變為現在的游江招魂。
臨江祭祀屈原,龍舟是最為重要的,幾天前就將龍船打磨好,擦上油漆,到祭祀時,首先將龍頭安插到龍船上,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為龍點睛。殺雞宰羊將血倒入碗中,一飲而盡,將碗重重的摔倒地上,告示,賽龍船開始。然後在鞭炮聲中龍船緩緩出水。白龍作為孝龍在前,其它龍船隨後,在哀婉的招魂曲中,開始游江招魂。儀式結束,才開始正式比賽。
5、向江中拋棕子
在端午節包棕子吃棕子,是很多地方的習俗,但在屈原故里還有一個在游江時向江中拋棕子的習俗。相傳鄉親們在打撈屈原屍體的時候,將粽子紛紛投入江中,讓魚龍蝦蟹吃飽,以免魚蝦蠶食屈原的身體。
在秭歸,粽子則寄托了父老鄉親對屈原的思念和崇敬。青色葉子寓意屈原萬古長青,雪白糯米表示屈原純潔如玉,分明稜角表示屈原剛正不阿。一顆紅棗,代表屈原愛國丹心。
6、喝雄黃酒、稻場娛樂
喝酒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的習慣,但喝雄黃酒卻是屈原故里獨有的習俗。相傳在鄉親們找尋屈原時,一位老醫師想到蛟龍水獸怕雄黃,便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蛟龍水獸傷害屈原大夫。
五月二十五“末端午”,秭歸當地會有稻場娛樂。末端午夜,家人團聚,親友雲集,同時喜慶夏收,由一家或數家牽頭,邀請全村鄉親鄰里自娛自樂,跳花鼓戲,唱山民歌,吹打樂合奏,劃旱龍船,玩獅子等,往往通宵達旦。同時,末端午還有“送神船”活動。至此,秭歸的端午節才算正式結束。
7、公祭屈原
從南北朝開始秭歸就有了由官府出面組織端午祭祀屈原的歷史,為區別於民間祭祀而稱為“公祭”。在婉轉淒切的鼓樂簫聲之中,主祭如歌如吟地讀著歌頌屈原美德的祭文,百姓則依次向屈原牌位(或塑像)叩首焚香,祈求當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除此之外,端午習俗還有懸掛艾蒿、菖蒲,消疾病、驅鬼邪、避晦氣;飲雄黃酒,免受蟲蛇傷害;懸鍾馗像,消災避難;寫符唸咒,避邪驅鬼;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保安康等等。
標籤:【端午吃什麼】、【端午節的來歷】、【端午節為什麼吃粽子】、【屈原故里端午習俗】、【端午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