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為什麼要植樹 | 養生知識網


 

A-A+

清明節為什麼要植樹

2015年03月22日 節氣養生 暫無評論 閱讀 361 ℃ 次

養生之道網導讀清明節有植樹的習俗,你知道嗎?關於清明為什麼要植樹,相信很多人都不瞭解。中國最早的植樹節不是在3月12日,而是在清明節。到底清明節為什麼要植樹?小編為您介紹由來。

清明節為什麼要植樹?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清明節為什麼要植樹呢?這是因為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植物成活率高,成長快,所以俗語說“清明前後點瓜種豆”。

植樹的民俗源於喪葬習俗。早在西周時期,封建統治者便開始在墳頭栽種樹木,不過那時的植樹只是統治者顯示地位的一種標誌。而平民百姓是不准立墳和植樹的,因此,墳頭植樹尚不普及。到了春秋時期,民間才開始仿照統治者的行為在墳頭植樹,而此時的植樹也只是作為祖墳的一種標誌而存在的。

據《禮記》中所述,孔夫子就曾在雲遊之前,為了將來能夠確切辨認祖墳,就在其父母的墳頭種植了松柏。但這時的植樹與清明節尚無關聯,而真正將清明與植樹兩者結合到一起的,則要歸功於漢高祖劉邦了。

相傳西漢初期,漢高祖劉邦因多年在外征戰,無暇回故鄉,直到他做了皇帝之後才回鄉祭祖,但卻一時找不到父母的墳墓。後在群僚的幫助下才在亂草叢中找到一塊破舊的墓碑,於是便命人修墳立碑,並植以松柏以做標誌。

恰巧這天正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劉邦便根據儒士的建議,將清明定為祭祖節。此後每逢清明,他都要榮歸故里,舉行盛大的祭祖、植樹活動。後來此習流傳民間,人們便將清明祭祖與植樹結合在一起,逐漸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民俗。

到了唐代,清明踏青與清明插柳的民俗十分盛行。所謂插柳,原指人們身上插戴柳枝的一種行為,但在田野踏青和墳塋祭祖的過程中,人們往往會將柳枝往墳頭或地上一插,柳便成活,無意中也起到了植樹的作用。

清明節為什麼要植樹

關於清明插柳的來歷,據傳有三種說法。

其一是說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柳條插進泥土即活,有強大的生命力,插到哪裡,哪裡成蔭。柳樹的生命力特別頑強,插柳插出不少柳樹,正所謂“無心插柳柳成蔭”,慢慢形成了清明植樹的習俗。

其二是說插柳避邪。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記載:“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人們認為柳枝有靈性,有“鬼怖木”之稱,在柳條發芽的清明時節插柳可以避邪驅鬼。

清明插柳還有一說,是表示對介子推的懷念的。晉文公再次來到綿山祭奠介子推時,發現那棵老柳樹死而復活,感到十分驚奇。他隨手折了條柳枝,編成圈戴在頭上,由此眾大臣和民眾紛紛效仿,衍生出寒食節折柳和門前插柳的習俗。

到了唐代,由於清明、寒食兩節相鄰,人們為了祭禮方便,就將兩節合而為一,於是寒食插柳、植柳的風俗便演變為清明插柳與植柳了。此後歷朝歷代,相襲流傳。

從節令上講,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正是北方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的季節,非常適合栽種樹木。中國第一個極力提倡植樹造林的人是孫中山先生。辛亥革命勝利後,1915年7月31日,北洋政府根據孫中山的倡議,頒布法令規定清明節為我國的植樹節。

但是在實行過程中,人們發現清明節作為植樹節僅對北方地區適合,對南方來說已經太晚,過了植樹的最佳時機,南方各省請求把植樹節提前。孫中山逝世後,為紀念這位一貫倡導植樹的先驅,將孫中山逝世的日子3月12日定為植樹節。

標籤:【清明節的由來】【清明節習俗】【清明節來歷】【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