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養生:防暑防涼防秋燥 | 養生知識網


 

A-A+

秋季養生:防暑防涼防秋燥

2014年10月09日 秋季養生 暫無評論 閱讀 35 ℃ 次

養生導讀:進入秋季,最先感受到的就是秋天的燥氣。“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這句詩句充分的說明了秋季的美好。但在夏秋之際,我們仍需警惕夏暑秋涼的發生,因此,防暑防涼的工作顯得尤為重要。今天為你詳細介紹防暑防涼秋燥,一起來瞭解一下吧!

一、秋燥最易傷肺,養生各有方:

1、起居養生

秋季陰陽交替,燥氣強盛,陽氣漸弱,陰氣漸生,所以,應做到起居有規律,注意根據氣溫變化及時添加衣物,避免過度貪涼。

2、飲食養生

宜多吃酸性食物,如蘋果、橘子、山楂、獼猴桃等,以收斂肺氣;少吃辛辣食物,如蔥、姜等,可避免發散瀉肺。

飲食養生

飲食養生

 

3、藥物養生

秋季藥補的基本原則應以滋潤為主,忌耗散。常用的藥物有西洋參、沙參、芡實、玉竹、天冬、麥冬、百合等。

4、精神養生

保持內心寧靜,情緒樂觀,舒暢胸懷,週末盡量不要太宅,去三聖鄉賞個花、龍泉喝個茶、影院看場喜劇,都是不錯的好方法。

5、房事養生

在秋季應注意順應自然界收藏的規律,節制房事,蓄養陰精。

特別提醒:在職人員,晚上盡量早點休息,推掉不必要的應酬,力所能及做一些簡單的藥膳晚餐,如:蜂蜜蒸百合、山楂粳米粥、鴨梨粳米粥等,既幫助女性養陰,又幫助男性蓄精。

二、秋乏最易走神,須調陰陽平衡

俗語說“春困秋乏”。秋乏,一般表現為犯困、工作時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走神,早上睡覺很沉,不願意起床上班。

 

秋季養生

 

秋季養生
 

之所以會出現秋乏,是因為人的神經系統對溫度很敏感,夏天時,天氣比較炎熱,人會處於一個興奮狀態。到了秋天,天氣轉涼,神經系統開始受到抑制,就會出現秋乏的情況。從中醫角度講,秋乏是人體內陰陽失衡的表現。中醫認為,人要健康必須體內陰陽平衡。而秋天氣候乾燥,會傷到人的津液,因此會造成人的陰液不足,陽熱旺盛,從而導致人體內陰陽失衡,便出現了身體乏力的狀況。

建議,除飲食調養外,一方面要注意多休息,同時也可適當滋補,在秋季調養,銀耳、百合、西洋參都是很好的選擇,西洋參具有養陰補氣的功效。

同時也要注意作息規律,不熬夜,避免打亂人體生物鐘、影響入秋機體休整調節,從而傷津耗液,影響身體健康。

特別提醒:工作強度高的職場人士,建議在辦公室備些西洋參和冰糖,吃完午飯後,在杯子裡放上5片左右的西洋參和適量冰糖沖泡成茶,能補氣提神,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

三、防暑、防涼皆不可誤

很多年輕人因為受不了秋老虎的燥熱,便習慣每天晚上開著空調入睡,睡覺時過分貪涼,常是赤膊,或僅穿吊帶睡裙,未做好充足防護。

其實,夜晚睡覺時寒氣太盛,容易侵體,可能導致體質下降,甚至誘發感冒、肩頸疼痛等疾病

提醒,立秋過後,天氣逐漸轉涼,市民在家中應勤開窗吹吹自然風,不要24小時空調全開,尤其是夜間,在保證睡眠質量的前提下,盡可能少用空調。

此外,到了秋季還適宜多做些戶外活動,適當多些日曬,不同於盛夏只有清晨和傍晚略有一絲涼意,立秋後上午10點前可增加些室外活動。在秋季幾乎所有的運動項目都相宜,還可根據身體情況和需要,做些健身操、小球類運動,週末還可嘗試登山等戶外活動。

特別提醒:請親們務必記住,有好的身體才有好的精力,否則,那些加薪升職跟你一點關係都沒。

 

秋季防暑

秋季防暑
 

四、入秋進補有五大忌諱

雖然俗話說“秋冬進補,春天打虎”,但夏秀英教授還是提醒大家,年輕人無需過多進補,老年人可適當進補,但要牢記五大忌:

1、無進補

進補,既增加開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2、慕名進補

認為價格越高的藥物越能補益身體,人參價格高,又是補藥中的聖藥,所以服用的人就多。其實濫服人參會導致過度興奮、煩躁激動、血壓升高及鼻孔流血。

3、虛實不分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病又有陰虛、陽虛、氣虛、氣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

 

秋季補藥
 

秋季補藥
 

4、多多益善

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因此,進補要適量。

5、以藥代食

重藥物輕食物是不科學的,藥補不如食補。

以上就是有關秋季養生防暑防涼兩不誤的詳細介紹。因此,在秋季裡,廣大朋友們一定要時刻警惕夏暑秋涼的發生,積極做好養生保健的工作,爭取遠離疾病,健康幸福的享受美好生活。

標籤:【秋季】【養生】【防暑】【防涼】【防秋】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