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養生防春寒
春回大地,給萬物帶來了生機,然而今年春天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卻寒意正濃,人們仍覺得很冷,群眾中有“春天凍人不凍水”的諺語。原因何在呢?
其一,春天是冷暖氣團的過渡時期,北方冷空氣的勢力還很強,導致春天多風的天氣。風速越快,人體散失的熱量也越快越多,人也就覺得更加寒冷。科學家曾做過這樣的測試:當氣溫在0℃以上時,如無風時為10℃,若是3級風刮來,使人感覺氣溫只有5℃,在5級風時,人會感到氣溫像0℃一樣;而當7級風時,人就會感覺和零下3℃時相同。通過上述實驗,說明了氣溫在0℃以上時,風力每增加2級,人的寒冷感覺會下降3℃~5℃。這種看起來似乎天氣暖和了,而實際上人們仍感覺相當冷的情況,在初春季節尤其明顯。
第二,眾所周知,地球表面的熱量幾乎全部來源於陽光,但空氣直接從陽光中吸收的熱量很少。原因是陽光的能量首先被地面吸收,轉化為熱能再由地面將熱量傳送給空氣。所以,白天越是靠近地面,空氣溫度就越高。冰雪凍土在陽光照射下融化得也早一些。但其融化時又需要吸收空氣中大量的熱,使得地面溫度不可能上升得很快,以致使人們仍然感到寒冷。
有鑒於上述原因,春天除了防止風邪傷人,亦需要防寒。古語道:“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就是提醒人們當心春天裡的“冬天”。就拿腦血管病來說,此時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皆較高。這與月平均氣溫、氣壓與相對濕度的變化關係密切。大氣中溫度和相對濕度低,氣壓高,氣候乾燥,體表蒸發快,體內的紅細胞壓積和血液黏稠度就增高,血流速度減慢,加之血管收縮的時間相對延長,故易誘發腦血管疾病,如高血壓、腦出血、腦血栓等。
此外,由於乍暖還寒,乾燥少雨的氣候會直接影響呼吸道黏膜的防禦功能,全身的抗病能力也會下降,病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會乘虛而入,有利於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等傳染病的發生和傳播。
那麼應採取什麼措施呢?其實就是防寒保暖。氣溫變化是腦中風的一個危險因素,寒冷時腦血管病發病率高。由於春寒、溫度低,體內腎上腺素等分泌增加,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從而導致腦血管意外。對於中老年人來說,室溫最好保持在16℃以上,睡眠時蓋得稍厚一點,以不出汗為原則;衣服不要脫得太快。要多飲茶、多喝薑湯和食用菌湯。因為,茶葉中的茶色素可以防止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在黑木耳中含有一些防血液凝固的物質,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血液迅速凝固。香菇等含有香菇嘌呤鹼,可降低或抑制膽固醇吸收。
鏈接
穿裙子過早不利於膝關節
一些年輕姑娘由於愛美,往往在3月就穿起了五顏六色的裙裝,這樣很不好,因為氣溫太低時,肢體暴露部位會感覺寒冷,甚至起雞皮疙瘩。一般地說,女性膝關節對冷空氣的侵襲較為敏感,易發生局部麻木、酸痛等,久之會引起風濕性關節炎。據報載,歐洲一些婦女喜歡一年四季穿裙子,即使寒風刺骨的冬季也是如此,因而患風濕性關節炎的婦女特別多,約占婦女總人數的70%。□ 本期博主:杜婕惠中國中醫科學院